强检营收占比有望短期内超30% L2国标催生百亿风口 头部机构竞相加码试验场

【来源:东方财富】

  随着号称“史上最严格汽车测试法规”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简称“L2国标”)进入立项征求意见稿阶段,机构预测,保守估计智能网联强检落地有望会驱动乘用车强检市场空间扩容50%。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A股市场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加快布局智能网联强检业务,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角度入手。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检测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预计到2026年,我国汽车检测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

  L2强检市场空间近百亿

  近日,华依科技(688071.SH)与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春检测中心”)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测试联合实验室”,正式切入法规类检测领域。

  资料显示,长春检测中心是国内六家全牌照汽车检测机构之一;华依科技主要从事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测试服务以及具身智能感知层产品等相关业务。

  华依科技副总经理、测试服务及认证事业部总经理汪彤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和长春检测中心将构建智能驾驶测试与认证体系,双方以L2智驾法规类检测为切入点,实现优势互补。

  汪彤认为,对法规类检测行业来说,L2智驾法规类检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未来规模巨大且增长迅猛。未来汽车检验检测行业的业务增量主要来源于智驾领域,预计今后10年汽车检验检测业务量都将逐年递增。

  据其预判,华依科技新增的法规类检测业务有望在短时间内占据测试服务业务营收比重的30%以上。而公司与长春检测中心合作,则是战略卡位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关键一步。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华依科技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实现营收2.3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54.85%。汪彤介绍,公司2016年由测试设备领域顺势切入测试服务,粗略统计,10年时间公司测试服务业务总量大概翻了50倍。

  无独有偶,中国汽研在8月1日公布的机构调研纪要中透露,针对汽车智能网联功能测试评价,该公司推出了“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和“极智长测”平台。其中,“极智长测”是行业首个标准化高阶智驾辅助车辆长测平台。

  中汽中心也在近期成立中汽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据其控股子公司中汽股份(301215.SZ)透露,中汽中心此举是顺应汽车产业“新四化”趋势、深耕智能网联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东吴证券7月22日发布研报称,智能网联强检落地将至,看好汽车检测行业空间扩容与格局重塑。“据我们测算,保守估计智能网联强检落地有望会驱动乘用车强检市场空间扩容50%,非强检市场亦有显著拉动。”

  据业内估测,在不考虑OTA的情况下,强检空间保守估计不低于30亿元,叠加L2及研发性测试相关检测服务,总体市场空间可能接近百亿。

  根据《中国汽车检测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目前我国汽车检测行业头部企业毛利率普遍高达40%-75%。随着辅助驾驶的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叠加普遍较高毛利润吸引,相关汽检机构也在加快开发和拓展智驾测评业务。

  上市公司加快布局拓展市场空间

  资料显示,汽车检测分为强制性检测、研发性测试(非强检)和后端检测(年检)。其中,强制性检测基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国标GB),须由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目前,行业内具备国家检验检测资质和能力的主流检测机构有6家,包括中汽中心、中国汽研、上汽检测、长春检测中心、招商车研和襄阳达安。

  行业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汽车检测的市场准入壁垒较高,壁垒主要是由资质和经验构成,目前大的检测机构绝大部分都是中央企业或国有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汽车检测行业存在一定的头部集中趋势。数据显示,中汽中心市场份额超过30%,中国汽研市场份额超过20%,两家市场份额合计超过50%。上述东吴证券研报认为,头部企业通过产能扩容承接政策强制检测带来的增量订单,或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第三方测试认证领域的头部地位,有望在智能网联强检时代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据了解,自动驾驶测试主要依赖仿真测试、场地测试和道路测试三支柱。由于目前全国大型智能网联测试场数量相对较少,这意味着L2国标实施以后,测试场或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六家全牌照汽车检测机构之一的中国汽研(601965.SH)在智能网联领域正积极扩产,目前投产的试验场包括苏州阳澄半岛试验场、成都中德试验场、大王山试验场(长沙)、南方试验场(韶关),其中南方试验场预计将于明年初投入试运营。此外,华东总部基地已投资超23亿元,计划于2025年年底投产。

  中汽中心控股子公司中汽股份7月2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公司已建成覆盖智能网联全场景的试验场,具备核心测试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够满足其相关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服务的需求。

  中汽股份表示,公司已与多家客户签订了智能网联试验场业务合同,为后期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产能释放奠定基础。目前,相关业务正处于爬坡阶段,产能将逐步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中汽股份6月26日披露的机构调研纪要显示,目前检测机构的收入来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国家的强制性检验,但现在大部分收入来自企业委托的研发测试需求。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国内自主品牌研发投入的逐年增加。

  政策提速落地推动智驾格局重塑

  2025年6月,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L2国标拟立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了公示。该项目立项公示自今年6月4日起至7月4日止,项目周期计划为22个月,目前该标准已进入制定阶段。

  据悉,L2国标检测项目涵盖三类变道、人机交互及多种复杂场景,测试要求严格。业内认为,L2国标将利好中国汽研等第三方检测机构,预期L2国标将于今年下半年或明后年实行,并且后续还将有一系列检测强标陆续发布。

  中国汽研表示,该标准拟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性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而提高行业对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试验技术水平,引导生产企业产品迭代升级和完善相关产品功能。未来,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逐渐成熟推广与应用,相关行业标准和强制性检测要求预计还将陆续完善。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以往汽车行业标准制定来看,L2国标距离落地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一方面,智驾属于新技术,且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智驾场景很复杂,要转换成标准去实施的话,需要探索的地方还比较多。

  “L2国标出台前,很多车企都把智驾作为营销工具促进销量;L2国标落地以后,意味着L2级驾驶辅助功能将有标准可依,只有通过 L2智驾强检的车型才是真正的L2智能驾驶车型。”张翔称,未来通过认证的L2车型将获得明确标识优势,未达标产品面临市场淘汰风险。

  L2国标的出台,与当前L2技术发展及安全问题相关。近年来,L2级车辆事故频发;与此同时,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不断提高。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中,装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新车销量占比已达到55.3%;2024年,搭载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新能源新车占比已超过60%。

  另据乘联分会发布的《2025年4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今年前4个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更是达到了77.8%,16万以下市场智驾装车率进一步增长;传统燃油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也超过了52%。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