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机卖到9000块,理光沾了富士的光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周奕旨、杜晨,原文标题:《一台卡片机卖 9000 块,理光的草船借了富士的箭》,题图来自:AI生成
理光正式发布了GR系列的第四代相机,GR4。
和之前每一代GR发布一样,摄影圈里小范围地骚动了一下,像一块石头丢进平静的湖面,涟漪不大,一圈圈荡开,传得很远。
真正让这块石头激起千层浪的,是它的价格——8999元。
比前代GR3的上市价格,涨了足足2800元。
一台卡片机卖9000块,就像你在街边吃完一碗麻辣烫,老板擦擦手说“承惠200块”一样荒谬。
理光疯了吗?
没有。世界可能是个草台班子,但企业做出任何行为都是出于理智。
究其根本,是相机市场以前那套“看参数、论大小”的老规矩,现在不好使了。
因为富士生造出了一个几乎完全依靠情绪价值支撑的全新增量市场,一级市场奇货可居,二级更是炒出投资属性。同为社交媒体氛围系选手的理光,没有理由不跟随这种做法。
今天GR4的定价,可真是理光的草船,借了富士的箭。
GR4,这次端上来了什么新菜?
虚的后面再说。我们还是先看看产品本身。毕竟一切价值的讨论,都离不开产品力的支撑。
和前代GR3相比,GR4的升级,可以总结为“意料之中的补强,和一点小惊喜”。
我们把官方给出的密密麻麻的参数表,翻译成大白话:
1. 底大了一点点,像素高了一丢丢
GR4的传感器从GR3的2424万像素,微涨到了2574万,画幅仍然是APS-C。
高感画质可能会有略微提升,但总的来说传感器升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白了,画质的根基没变。这个分辨率水平,对于等效28mm定焦、重度依靠裁切来二次创作的GR家族相机来说,属实不算什么长进。
2. 五轴防抖,终于来了
GR系列的一大特色就是Snap(预设对焦距离抓拍),所以GR3的三轴防抖是个好东西,但放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能说勉强够用。所以GR4这次升级到了五轴防抖,这是一个实打实的进步。
从摄影专家的上手视频来看,在五轴防抖的加持下,慢门的成片率有所提升。对于单手抓拍、弱光环境拍摄或是使用机内ND滤镜拍摄慢门来说,更高的成片率,意味着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森山大道使用GR4拍摄
3. 对焦,终于追上时代了
GR系列的对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拉风箱是家常便饭。而GR4这次用上了“混合自动对焦”,也就是相位对焦加对比度对焦。这意味着对焦速度和精度都会有质的提升,还加入了眼部/面部识别。
虽然对焦能力可能还比不上索尼、佳能这些第一梯队,但从上手视频来看,对焦速度还是有明显提升,补齐了前代最大的短板之一。
森山大道使用GR4拍摄
4. 屏幕更亮了,机内存储更大了
屏幕还是那块3英寸103万像素的触摸屏,但理光强调了更高的亮度=更好的户外可视性。
同时,机身SD卡槽变成了microSD卡槽,为电池腾出更多空间。好消息是内置存储从可怜的2GB暴涨到了53GB,这意味着,就算忘了带卡,也能放心大胆地拍上一整天。
对于一台主打便携的相机来说,这个升级非常贴心。
5. 滤镜更多了,GR的“灵魂”更香了
图像控制里新增了两种电影模拟,分为黄色和绿色两种模式,属于风格化强烈的预设,同时对预设参数的自定义调节能力更强了。
使用电影(绿色)拍摄
对于GR的核心用户来说,买它一半是为了硬件,另一半就是为了那无可替代的色彩科学和胶片模拟。更多的滤镜选择,意味着直出的照片能有更多变的“氛围感”。
使用电影(黄色)拍摄
总的来说,GR4是一次稳健的迭代。它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更像是认真听取了用户反馈后,交出的一份“改进报告”:
修复了GR3最让人头疼的对焦问题,强化了防抖,电池也从1350mAh增加到了1800mAh,让这台街拍神器的“基本功”变得更扎实了。
但,这些升级,足以支撑它8999元的售价吗?
富士得道,理光升天
看看整个市场,你会发现GR4的高定价并不是一个孤例,而是一种正在蔓延的趋势。
曾几何时,相机市场的价格体系像金字塔一样清晰、稳定:价格和性能强挂钩,核心指标就是画幅,全画幅就是比半画幅贵,半画幅就是比M4/3贵。一分钱一分货,童叟无欺。
但现在,这个金字塔正在从底层开始松动。
图|Capture the Atlas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
曾经的XE系列,定位是中端入门,主打复古和性价比。但从四代开始,XE系列价格一路飞涨,二手市场甚至出现了远超发售价的“理财产品”现象。到了最新的XE5,官方定价直接涨到了9999元,比XE4的官方售价高了4300元,涨幅达到惊人的75%。
至于X100系列,就更为夸张了,不再赘述。
这些相机,如果单看画质、对焦、视频这些硬参数,真的谈不上太出色,但它们就是有价有市。理由,藏在“氛围感”、“富家子弟”这些流行于社交网络的热词中。
现在,同为氛围系选手的理光GR4,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GR4 8999元的价格,你可以买到松下S9这样的全画幅相机,也能买到很多性能强悍、视频规格更高的APS-C相机。
这确实让典型相机消费者感到困惑——用全画幅的钱,去买一台不能换镜头、视频功能孱弱、对焦也并非顶级的半画幅卡片机,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是全幅相机不够好用吗?
不是的,是旧的价值体系开始动摇了。
2011年,小米手机横空出世,智能手机的影像革命拉开序幕,相机厂商们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慢慢感受到来自另一个维度,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那之后的十年,是相机行业被迫“内卷”的十年。为了对抗手机的便捷性,相机厂商不约而同地走向一条符合直觉和逻辑的路:专业化。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像素从2000万卷到6000万;对焦从几十个点卷到几百个点,视频从1080P卷到8K,相机变得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像一台冷冰冰的参数机器。
但“内卷”总有尽头。
当手机的计算摄影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可以在某些场景模拟出全画幅的浅景深时;当相机的参数已经高到远超绝大部分普通用户需求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们真的需要一台能拍8K视频、一秒30张连拍的相机,来记录生活吗?
难以量化的价值,明明白白的涨价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个越来越小的市场玩零和博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灭亡。
于是,相机市场进入了“后内卷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如果说“内卷时代”的核心逻辑是“生产力”,那么“后内卷时代”的关键词就是体验。
当相机不再是大部分人记录生活的唯一工具,当它从一个必需品变成一个非必需品时,它的价值就不再仅仅由那些可以量化的参数决定。
人们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买GR4,买X100VI?
他们买的是一种“确定性”的风格。
在今天,拍一张照片的门槛无限低,但拍一张“有感觉”的照片,门槛却很高。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清晰、锐利、色彩鲜艳,但总感觉少了点“味道”。这种味道,可能需要你花大量时间在Lightroom里调整曲线、HSL才能得到。
而GR的“高对比度黑白”、“正/负片”模式,富士的“胶片模拟”,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风格强烈的照片,这种直出的确定性,为你节省了大量后期时间。
这种内置的“审美”,是一种价值。
森山大道使用GR4拍摄
他们买的是一种“无负担”的陪伴。
相机圈有一句老话:“最好的相机,就是你愿意带出门的那一台”。
传统的单反、微单,加上几支镜头,就像背着一块砖头出门,沉重且充满攻击性。你很难在街头、在餐厅、在朋友聚会时,毫无顾忌地举起它。
而GR4的重量只有262克,可以轻松塞进口袋,它的形态决定了它没有攻击性,抬手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
这种“随时在场”的陪伴感,是一种价值。
GR系列最核心的设计哲学,是“SnapShot”——抓拍。从开机速度、对焦逻辑到单手操控,它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没有复杂的菜单,没有多余的功能,逼着你回到摄影最原始的状态:观察、构图、按快门(有时候构图甚至都可以省去)。
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种“狩猎”般的快感和“化繁为简”的禅意。
这种返璞归真的操控乐趣,也是一种价值。
想明白了这三点,你就能理解GR4乃至一众厂商们机型的定价逻辑了:
除了画质、对焦、视频这些硬邦邦的参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被清晰感知的“情绪价值”——风格、便携、乐趣,同样有价值,同样卖得上价格。
使用负片滤镜拍摄
所以,半画幅不一定比全画幅便宜,“参数赛道”上,分化出不同的“体验赛道”,两条赛道上的选手,看似都在做相机,但服务用户的核心需求却天壤之别。
目标不同,评价体系自然也就不同,就像你不能用百米冲刺的标准,去评判一个马拉松选手。
当然,以上角度,是一场从市场现状倒推的客观归因,是将本就不算大的相机市场再拆开细看的过程;
是看相机厂商怎么从零和博弈中解脱出来,寻找手机与专业相机的中间地带,从而将蛋糕做大,最终才有现在相机市场通货膨胀的现象。
也许有朋友会担心,照这么一直涨价下去,岂不是会对标索尼α1、尼康Z9和佳能R1这样的全能旗舰?
其实不会的。
别忘了,“参数赛道”上的相机,更多是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创造实打实的商业回报;而“体验赛道”上的相机,提供的是个人精神上的满足。
这基本决定了“体验赛道”的平均价格,很难触及“生产力赛道”的天花板——最多媲美一些中端机。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徕卡和哈苏这两位不在五行中的玩家,以及和原价三星坐一桌的索尼RX1R III。
但跳出价格本身来看,这种分化对整个行业未必是坏事——它意味着相机市场并不会像悲观者预测的那样不断萎缩,最终走向消失,反而会更加多元和有趣。
这很像今天的手表市场,有人需要一块分秒不差的石英表,因为它的天职是“告知时间”;也有人迷恋一枚精巧的机械表,因为它提供的是“感受时间”的仪式感。
甚至我们可以想象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相机市场也会迎来它的“Apple Watch”,一种更智能、更互联的形态,能彻底改变我们创作与分享的方式。
最后,用了几千字合理化GR4的定价之后,我们还是要点出理光这次定价营销过程中的不合理。
饥饿营销是一种早已被接受和合理化的做法。从奢侈品到相机,人们早已被驯化。但它仍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当理光映像中国部门堂而皇之地要求“支付199购买会员”才可获得首发抽签·预定资格的时候。
虽然这不能完全等同于官方黄牛,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强行绑架消费者,用最利的刀去割最忠诚粉丝的做法呢?
情绪价值可以折换为价格,但不应该被用来合理化这种毫无体面的割韭菜行为。理光中国应该做得更好,起码配得上它的用户——历尽千帆,只想拾回对于影像那份纯粹原始热爱的人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周奕旨、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