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盛资源:实现从风险对冲到产融协同的进阶

【来源:期货日报网】

在玻璃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中,如何应对价格波动、优化成本管控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作为中建材玻璃板块大宗商品集中采购平台,中建材凯盛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凯盛资源)以期货工具为“新法宝”,走出了一条从试探接触到自主运用、从风险对冲到产融协同的进阶之路,为企业运用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生动样本。

行业变局中寻“利器”:

从合作试水到自主套保

当前,玻璃、纯碱产业正经历变革,能否做好风险管理早已不是玻璃企业经营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必修课”。

“目前浮法玻璃、纯碱,以及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工业硅等行业都有期货工具护航。”凯盛资源孙乾程坦言,相关期货品种的上市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同时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新机遇——合理运用期货工具,对冲现货价格波动风险。

对凯盛资源而言,期货始终都是避险“盾牌”。“我们一直以风险对冲、成本管控、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参与期货市场。”孙乾程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运用期货的核心诉求。

在采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凯盛资源与期货的“缘分”始于2020年。最初,公司通过基差贸易间接参与期货交易,然后逐步尝试累购、后定价等模式;直到2024年,在集团支持下开通自有期货账户,直接“入场”做买入套保,次年获准参与卖出套保,完成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跨越。

“初期与期现贸易公司合作,是为了系统学习期货规则和套保策略,弥补认知短板。”孙乾程回忆说,依赖外部机构的模式在灵活性上的局限逐渐显现。比如企业无法根据实时采购计划、库存状况精准调整策略,错失最佳套保时机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凯盛资源加大了人力资源投入,组建专业团队,建立自有操作体系。如今,公司已建立起独立的市场分析与操作团队,通过期现结合锁定远月价格、优化库存管理,实现从“被动避险”到“主动创效”的转变。

在具体操作中,凯盛资源通过买入套保、点价、累购等模式,将期货工具与实体需求深度绑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4年4月,纯碱现货价格逐步攀升至生产企业的心理预期价位,凯盛资源果断出手,用少量保证金在期货远月合约上以1800元/吨的价格锁定了一批货源。后期纯碱现货价格一路上涨,期货端的盈利对冲了现货采购的额外支出,不仅减轻了资金占用压力,而且实实在在地降低了企业整体的采购成本。

同年6月,纯碱现货价格仍在高位徘徊,但凯盛资源通过供需数据研判发现纯碱市场库存逐步累积,需求增速放缓。与此同时,下游玻璃企业库存偏低,急需补库。

凯盛资源迅速与期现贸易商达成合作:以SA2409合约为定价基准,约定固定基差,通过后点价模式采购5000吨纯碱。随后的一个多月中,纯碱价格如预期回落,操作团队在价格下行过程中择机点价结算,最终单吨采购成本较初始高位降低超200元,既保障了下游生产连续性,又实现了“低价补库”的目标。

“点价模式让贸易定价更灵活,累购模式则适合在震荡行情中分批建仓。”孙乾程介绍,这些模式不仅帮企业控制成本,而且增强了与上下游的协同能力,增强了供应链议价主动权。

企业风控之道:

在“稳”与“效”之间找平衡

“期现结合新模式使玻璃产业出现深刻的变化。”凯盛资源相关负责人顾娜表示,对企业而言,打破了传统现货经营的局限性,产业链参与者具备了主动管理价格和库存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经营韧性;对行业而言,推动从分散交易向专业化、系统化风险管理的转型,有利于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从宏观视角看,期现结合促进了实体产业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一模式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金融工具与实体产业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为企业筑牢风险防线,而且能激发产业的创新活力,重塑竞争优势。”顾娜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开展期货业务之前,凯盛资源已经制定了相关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和控制风险,建立日报、周报等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持仓、资金情况以及市场趋势进行报告,确保风险“可视、可管、可控”,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有效控制。

顾娜坦言,风险管控要根据经营实际设置合理风险值。在风险值以内,实行授权制度,减少审批流程,提高效率。在实际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需要提高业务、财务、风控、合规和审计等各岗位对期货业务的认知,才能实现风险和效率的有效平衡。

目前,凯盛资源已构建起全流程风控体系:制度先行,明确了“套保方案—授权审批—执行监控—效果评估”的闭环;专业化运营,配置专职风控人员;动态优化,定期复盘套保效果,结合市场调整策略。

“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关键在于坚守套期保值定位,严控风险。”顾娜表示,企业需将期货工具与实际经营深度绑定,精准匹配现货敞口,杜绝投机行为;同时,建立全流程风控体系,强化市场研判与动态监控,确保交易规模、持仓结构可控。

如今,期货已成为凯盛资源经营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凯盛资源不仅自身用好期货,而且致力于带动产业链共同提升。

“在服务产业链方面,我们聚焦上下游企业实际需求,通过灵活运用金融工具、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帮助企业应对价格波动、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绿色发展等要求,履行社会责任。”顾娜表示,在产融基地建设中,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金融工具与实体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信息沟通,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作为央企,我们积极分享管理经验、技术成果,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提升,推动期货工具在行业内普及。”她说。

对于未来,顾娜充满期待。她相信,当期货工具成为产业链的“通用语言”,当“期货价格+基差”的模式走进更多工厂,在产融协同的护航下,玻璃企业穿越周期的底气会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