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网】

云南边陲的清晨,蔗农老杨踩着露水走进蔗田。一株株甘蔗正奋力拔节,宽厚的叶片在朝阳下舒展。三年前,他还在为甘蔗收购价揪心,如今却从容许多——在扶持款和保底收购的支持下,种蔗成了他的稳定营生。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这份从容,源于一条从甘蔗根须延伸至金融市场的精密链条。

沃土之基:科技重塑“甜蜜事业”

蔗田里,无人机轰鸣掠过,精准喷洒药肥;坡地上,曾经的陡坡已被改造成整齐的梯田,机械穿梭其间。云南农垦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南农垦)每年投入超9000万元,让“良种良法”在35万亩蔗田落地生根。

蔗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甘蔗原料的高质量发展。为此,云南农垦持续加大在甘蔗“良种良法”方面的投入力度:自2019年以来,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良种繁育及试验示范基地,为高糖高产“双高”基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每年投入超6000万元,无偿扶持蔗农进行坡改台、购买农用物资等,提升蔗农种植积极性;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蔗区道路维修维护,既保障了甘蔗运输畅通,也为蔗农种植及中耕管理机械作业提供了便利。

在提高单产方面,云南农垦深化与云南省甘蔗科学研究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并推广种植高糖高产的“双高”甘蔗品种,使其良种率从2018年的不足20%跃升至目前的95%以上,整体提升了甘蔗糖分;同时,通过高效实施坡地改台地甘蔗机械宽行密植、全膜覆盖、药肥一体化、无人机统防统治、中耕机械培土等集成技术,云南农垦甘蔗平均单产已从2018年的4吨稳步提升至目前的5吨左右。

“我们全程护航甘蔗从生长到收获。”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新植面积、农用物资、坡改台、中耕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每亩822元的无偿扶持资金。同时,在蔗款兑付方面实现了“一车一付,随到随结,停榨45天内全部结清”,赢得了广大蔗农的高度认可,促使其种植积极性持续提高。

永德县蔗农老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甘蔗怕价低、怕欠款,现在云南农垦提供的无息借款,让我们买蔗种、付地租,收购也从不打白条。去年,我家20亩甘蔗地的种植收入比种玉米高出三成。”

记者发现,云南农垦有力的政策扶持点燃了蔗农的种植热情,让他们在产业链中找到了清晰的致富坐标。

金融赋能:期货市场构筑“防波堤”

甘蔗压榨季来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金融市场悄然打响。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回忆道:“过去,云南农垦拥有机制糖厂,但随着农垦改革深化,糖厂被划归地方。2014年政企分开后,为弥补营收空档及产业单一等短板,云南农垦在天然橡胶期货交易基础上拓展了白糖贸易业务。在运营近两年后,为契合国资监管与合规要求,云南农垦将白糖贸易业务从橡胶板块剥离,开始独立运营,同时并购云南康丰糖业,正式开启白糖期货业务的征程。”

谈及合规参与期货市场的经验,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是建立健全并持续完善制度体系。自参与期货交易伊始,云南农垦便制定了《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严格限定交易品种,要求期货头寸与现货规模匹配,杜绝超额交易,并设立了独立的风控部门进行全程监督。二是强化专业团队建设。通过内培外引,组建由现货专家、期货交易员、财务人员等构成的套保团队,定期强化培训,打造具备市场分析、交易模型研究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专业力量,从而保障业务顺畅运行。三是构建科学的决策与执行机制。根据市场研判制定策略,加强头寸管理,对“期现合并核算”实施动态监控,每日评估保值有效性,一旦基差偏离超出预设阈值,立即执行止盈止损。

“去年四季度糖价剧烈波动,团队果断运用套保锁定利润,避免了现货端数千万元的潜在损失。”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说。

甜蜜反哺:金融“活水”滋养产业链

期货市场创造的“稳定收益”,正源源不断回灌田间地头。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年投入3000万元良种繁育资金,推动“云蔗08-1609”等高糖品种加速普及;持续升级机械化收割设备,有效缓解“砍工荒”;糖厂产能稳步扩张,2023年新增精炼糖产能10万吨。

这种“以金融反哺实业”的模式,显著增强了产业韧性。当国际糖价剧烈波动时,云南农垦的蔗农却十分从容——价格跌,有云南农垦保底;行情好,还能享受二次结算分红。

期货市场并非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起点。基于这一认知,云南农垦构建的以期货套期保值为核心的“稳定器”机制,其成长历程正是金融衍生工具在白糖产业应用的生动实践。从产业发展脉络看,云南农垦通过期货套期保值成功构建了“风险对冲—资金反哺—产业升级”的闭环经营模式。

“在产业前端,我们利用套保收益反哺种植与生产环节,提升原料的可控性。在产业后端,运用白糖衍生工具锁定加工利润,支撑设备升级与产能扩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加强协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制糖企业可与蔗农签订长期协议,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稳定原料供应与价格;探索与下游食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合开展市场调研与产品研发,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表示,食糖生产企业应转变观念,将期货和期权从传统认知中的“风险放大器”,重塑为企业经营的“稳定器”——期货工具能有效帮助企业对冲价格波动,保障经营现金流安全。不过,企业在运用期货工具时需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市场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严格遵循套期保值原则,避免过度投机,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动态调整策略。

在芒市中山乡,蔗农依波的5亩台地甘蔗郁郁葱葱。记者了解到,云南农垦提供的“云蔗08-1609”抗病力强,加上机械培土,让依波种植的甘蔗产量比三年前提高了三成。支撑品种改良的资金“活水”,正是期货市场转移风险后所释放的产业动能。

产融生态:龙头企业的示范答卷

作为郑商所“产融基地”,云南农垦与中信期货共建的“金融实验室”正高效运转。记者在此看到,墙面悬挂着醒目的“保险+期货”项目进度表,技术人员细致地讲解创新模式。比如,“订单+期货”——云南农垦在与下游食品厂签订长期订单的同时,通过期货工具锁定原料成本,实现了产业链双赢。

“借助金融机构强大的专业研究能力与丰富的市场信息资源,我们显著提升了对市场风险的洞察与应对水平。中信期货立足企业实际,量身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从市场研判、策略制定到交易执行,为我们提供了全链条支持。”云南农垦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糖企与金融机构急需共建金融工具应用生态圈,积极探索“订单+期货”“期权+保险”等创新组合模式,以降低套保成本。对云南农垦等食糖经营企业而言,构建该生态圈能更高效地整合各类金融工具,应对市场风险。面对糖价频繁波动,多元化金融工具的探索运用已成为企业稳定经营利润、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关键路径。

云南农垦的实践有力印证了衍生工具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价值。通过系统性套期保值策略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云南农垦成功化解了价格波动、成本攀升等挑战。金融工具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更推动其经营模式从“被动抗风险”向“主动稳经营”转型升级,为全国糖业打造了可复制的“云南样本”。

当新榨季的糖香弥漫车间,蔗农清点现款的笑容与期货账户上的保值收益共同拼出产业现代化的全景图。云南农垦负责人表示:“我们左手紧握蔗农,右手联结金融,让甘蔗从头甜到尾。这不仅是企业的发展之道,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