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茂通集团优化全球战略布局 打造绿色再生铜产业链
【来源:期货日报网】
在泰国春武里府工业区瑞茂通集团的现代化加工厂内,20余名经验丰富的本地工人正高效处理来自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高品质含杂废铜原料。通过破碎、分选、净化、烘干等工艺,这些废旧资源被转化为合格的再生铜原料。完成标准化包装后,原料经国际物流抵达中国,在宁波的铜加工厂里被进一步加工成铜棒、铜线、铜板材等产品,最终制成各种精密铜部件,广泛应用于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
作为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瑞茂通集团于2021年组建再生资源团队,并于2024年在泰国投建再生铜基地,成功打通了从海外废铜回收、跨境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通道。在全球铜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构建自主可控的再生铜产业体系,已成为保障我国关键金属供应链安全的必由之路。
填补我国用铜缺口
近年来,瑞茂通集团依托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打造了“国际采购—海外加工—国内销售”的再生金属铜跨国运营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2024年瑞茂通集团的再生铜进口与转口业务总量近5万吨,贸易金额突破4.7亿美元,在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版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金属资源的供应缺口。
“以往我国将废铜归类为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进口受到严格限制。但随着环保意识提升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要,国家对废铜进口政策进行了调整,将符合标准的再生铜原料视为可自由进口的商品,并享受零关税待遇。”瑞茂通集团再生铜事业部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我们积极把握政策机遇,在泰国建立废铜精深加工基地,将来自发达国家的废铜资源加工成符合中国进口标准的高品质再生铜原料。通过携手下游制造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作为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战略资源,铜在电子元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及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铜消费需求刚性强,年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5%以上,自2007年起消费规模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国的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严重失衡,已探明铜矿储量仅占全球总量的4%,原料自给率长期维持在12%~15%之间,2024年精炼铜进口依存度高达83.7%,供应链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025年以来,全球各国围绕铜的资源博弈愈演愈烈:智利、秘鲁等主要铜矿供应国频繁遭遇停电、地震等突发事件,导致铜矿产量大幅波动。此外,美国关税政策导致精铜流向北美,国际精铜供应因此收紧。在此形势下,大力发展再生铜产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我国的用铜缺口,更是提升我国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2025年3月,“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近期,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博弈可能进一步升级,甚至波及铜、铝等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体系。有消息称,欧盟将在10月之前出台本土再生金属供应链保护政策,这将对全球废金属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不过,瑞茂通集团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多元化采购网络,具备全球采购的战略优势。而且,相关贸易限制措施并非意味着全面禁止出口和交易,而是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市场研判水平以及资金运作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团队负责人表示,瑞茂通集团再生铜事业部汇聚了来自国内顶尖铜冶炼及加工企业的资深专家团队,所有成员都拥有十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掌握精湛的废铜品质判定标准与杂质分离技术,构建起业内领先的原料评估体系,为国际业务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打造绿色产业链
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数据表明,再生铜的能耗仅为原生铜的20%,碳排放减少65%。再生铜凭借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正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再生金属产量占比提升至30%,其中再生铜产量目标设定为400万吨。当前,随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逐步完善、政府不断出台配套政策和龙头企业持续提升技术水平,这一目标有望加速实现。
“再生铜在性能上与原生铜基本一致,但具备显著的综合优势:其生产过程的能耗和产生的碳排放量都明显低于原生铜,价格也比原生铜低。这种成本优势和节能优势既能驱动产业经济效益提升,又能持续赋能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价值的双重释放。”上述团队负责人表示,“铜产业链下游做铜配件的中小加工厂对再生铜的需求非常大,但他们缺乏回收利用渠道和海外采购能力。因此,集团布局再生铜产业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解决他们原材料采购的难题。同时,这也与集团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深度契合,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在该团队负责人看来,瑞茂通集团将废铜加工基地设立在泰国春武里府工业区,通过海外产能布局可以实现双重效益:一方面,将初级加工环节转移至原料集散地,可以获取更多的原料供应并减少国际物流中的金属损耗;另一方面,可以显著降低国内加工环节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压力。这种“海外预处理+国内深加工”的产业协同模式,既符合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又提升了再生铜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透露,中国同周边国家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合作机制正在加快建立。目前,我国与泰国有关机构就《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了初步共识,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和泰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上述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也将持续关注中泰之间的产业合作机制,紧抓政策机遇,持续深化泰国本地化发展策略,进一步发挥区域协同优势,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与终端制造企业携手,共建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的再生铜产业链,为我国关键战略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