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李福贵
【来源:虎嗅网】
1
不太刷短视频(其实是克制)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刷李福贵。
这个河南新乡的95后农村姑娘,父母智力障碍(一个两岁智力、一个十岁),爷爷种地、种桃子一手带大,从小踩着板凳给家里人做饭,初中毕业出去打工,19岁就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生活一直在朝她扔泥巴,她却用它们来种桃花。
2020年,她回到家乡,和爷爷一起养家,在村里卖煎饼、桃子和蔬菜,生意不好,开始走村串巷做流动“货郎”。
城里、镇上生意好做些,她却喜欢往山里跑,为山里的老人捎点东西,卖点豆腐、面条、烩饼、蔬菜、小零食。她的货品便宜“到家”不说,还总是抹零,还习惯随手抓一把零食供他们品尝,还清楚记着哪个老人要带什么货,专门进一点,抽空还帮他们干点农活。
学着做短视频后,她把这些走村串巷的过程拍下来,温暖了无数网友。每天早上,她的一声“打豆腐嘞来啦”,让那些沉寂的村庄有了生气;
她看着同样智力障碍的买东西的人,将对方手里的十张毛票当十块钱收了,把整票还给他;
她给乡下老人们做了天安门城楼背景,给她们拍照,相框装裱,送上门;
她自费带着村里46位老人去郑州看大城市,小本子上记着每一个老人的情况和需求……
乡亲们也早已视她为亲人,一声声“姨”“乖(小朋友)”“叔”“恁”,一句句“又来了”“想你嘞”“来家吃饭”“听说你来了来看看”,听得人心里暖洋洋。
花开福贵。今年夏天,随着福贵视频流量爆火,河南广播电视台、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专访她,还有一些网红去找她“合作”。她的回答也很真实。
她说,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好说,她喜欢自己做的事儿,卖货的时候内心特别充盈,精神很饱满,但过多的关注、干扰,分散了她的精力,也直接影响了她的视频剪辑、更新。
她说,“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初心的、真心想去做这件事(去乡村卖货),不只是为了流量、为了热度去消费别人……我只是在这个寻找的路上,幸运地被大家看到了一下”。
2
像夏日荷塘展露的尖尖角,像山谷吹过的阵阵晚风,像村庄升腾起的炊烟,福贵的视频,没有滤镜,没有“剧情”,也不去煽情,展示的不过是乡村小买卖,买卖后面真实的人,和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
而它们之所以触动我们,不过是因为,我们已经忘记这种真实和真诚很久了。
这几年,互联网上也有很多精致,或精心策划的乡村视频,但它们大多数只是将“乡村”当作工具——当然,商业社会,“工具”代表着价值,本身也没什么错。它们操作专业,策划精心制作精致,又精于流量,然后匆忙走向带货,充满着城市商业的效率,以及独特的视角。
理性上,我认为这样的传播,对乡村具有相当价值。但感性上,我并不喜欢它们,因为很明显,它们并不爱乡村,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更不用说去关心一下他们的需求。
乡村需要的是什么?李福贵的视频其实给了答案,那就是——被看见。
正如福贵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很美好,她视频的主角,那些留守老人们,即便不富裕,还要下地干活,有些身体也不好,但都没有什么愁苦。他们充满对后人们外出务工的理解和宽容,充满对陌生人的善意,和对福贵这样的“熟人”的关爱。
每次几块、十几二十块钱的小买卖,或许并不那么重要。对福贵来说,有人要记挂,有人要帮助,自己也做到了,就很开心。对老人们来说,其实也不缺什么,有人去看他们,就很开心;有人不嫌弃他们,陪他们聊几句天,就很高兴;后人们在视频里看到自己,打电话或者赶回家看他们,就很满足。这些,让网友们也觉得,每次看福贵的视频,像跟着她去走亲戚。
既让互联网看见他们,也让他们看见世界。前不久,福贵自掏腰包,一个个去登记、说服后人,再包车、买保险、请导游,把村里46位老人拉到省城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参观、看戏。
视频中,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走出山区,更不用说去大城市——这其实是一个普遍事实。我的外婆,一辈子就在故乡最多一百公里的范围内生活,最远到过县城,我要接她来上海,也因为晕车作罢。
我们村绝大多数七八十岁的老人,年轻时因为“粮票”“暂住证”以及户籍制度等城乡二元制,最远也只去过县城,极少去过大城市。
便是我的同龄人(包括绝大多数亲人),这辈子没上过大学,还没坐过飞机的,占大多数。对他们来说,坐飞机,贵,麻烦,没人带等,都是原因。所以一个数据,说中国还有三分之二的人还没坐过飞机(这还是2025年7月的最新数据),一度引发很多人的怀疑,其实还是他们不了解现实的中国。
从村里到郑州,其实只有两个半小时车程。但对这些老人来说,郑州就是两个世界。一路上,他们没舍得合眼,像我18岁时第一次去省城大学报道,扒着车窗,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窗外,他们看到平原区连片的麦田,感慨比自己村主任势好,看到高楼大厦,不停念叨“这楼咋这么高”,还有人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山外的世界,这是他们第一次到的“远方”。
八年前,我也曾带我奶奶去普陀山、东极岛看过大海,她老人家念念不忘,还经常半开玩笑说,“就算死了也值了”。我想等我有能力,带我那些年长的亲人、乡亲们,也去看看。可惜能力越来越小,到今天还未实现。
看完这段视频,很少转发陌生人短视频的我立马转发,并且写下这么一句话:“把我想给故乡做的事儿给做了。好样的,福贵。”
中国城乡的割裂、社会阶层的割裂,这也是要被看见的一种真实。这种裂痕,不只是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也不是最大的裂痕。
就像福贵视频里的村庄,不富裕,但也并不穷。那些地方,收入虽低,但消费和生活成本也低。他们并不需要同情和施舍,他们自有方法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你不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去强加给他们。
他们需要的,只是不被遗忘和忽视——而遗忘、忽视,不正是今天的我们正在做的吗?
3
我们讲乡村振兴,并不一定言必“产业振兴”。因为,中国大多数乡村其实并不适合搞产业,乡村最大的价值,也绝非产业而是生活。就像福贵家乡的那些乡村,产业并不振兴,人们谈不上富裕,但并不影响他们安静地生活。
我经常问各种乡建者们,乡村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很多人回答:产业,钱。
我说不是。钱当然重要,但还不是根本答案。
我说,乡村最需要的,除了上面的“被看见”,还有——被尊重。
比如我的奶奶,年轻时跟几个省城下放知青成为朋友,他们并没有因为我奶奶是个乡下人而轻视她,也没有因为我家贫穷而嫌弃,这让我奶奶始终觉得被看见和被尊重。后来知青们回城,还时常通信、来往,每次到省城,她也被热情款待。这让她始终很骄傲且感恩,她也始终保持着看报、关注外界事情的习惯。
这些,对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其实很重要。这股气,即便在文革后我爷爷久病去世,我家最贫困、被一些人欺压得最厉害的时候,也没有松下来。它最终形成了一种家族向上、开放的基因。
古往今来,乡下人最高兴的,莫过于“你看得起我”,最伤人的,莫过于“你看不起谁”。你尊重我,看得起我,不要说给钱,就是倒贴钱也会帮你,两肋插刀,也是常事;你看不起我,不尊重我,一时给再多好处,将来回过味来,还是要说你坏话。这反过头来,又成了许多城市商业主义者攻击乡村的标靶——我明明给了你好处,你明明占了便宜,为什么还要反过来“咬”我?
如此,乡下人愚昧,难打交道,农村套路深,乡村去不得,就成了某种共识。
崇尚理性、惯于算计的现代商业主义者,早已忘记了,尊重、平等、重情,既是乡下人,也是民间,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譬如对世界霸权,1950年我们穷得裤衩子都漏风的时候,都敢跟你干。凭什么到了今天,我们越有能力,(而且是越有能力)反而越要对你软骨头?
我们既要有经济常识,也要有社会、历史和文化常识。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经济本身,而是人、生活,以及物质充足之后的精神、文化。
我们不能只见手段,而不见发展的目的。
4
我喜欢一个网友对福贵的评论:一个独立、伟大,照耀到别人的人。
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割裂的社会。当下,除了上述城乡裂痕,还有一个更普遍但也更隐性的精神分裂:现代社会,一方面不断让人物质上更独立,另一方面,不断让人市场关系和文化精神上更附庸。意即,基本物质的“独立”和更深层次的“排斥独立”。
因此,看上去我们越来越摆脱传统地缘、血缘等,以乡村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束缚,越来越独立、自由,实则陷入另外一种个体“原子化”打散、重新市场化整合之后的现代性依赖和束缚。
从精细分工、专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到螺丝钉、专业牛马的市场定位,从奢侈品、房地产、消费贷等各种消费主义,到依赖各种观念、政策和商业文化的循环刺激、拉动,从人存在价值的被“物化”、标价、动物性竞争,到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全面崩塌……人们挣脱了传统性的有形束缚但陷入现代性更复杂的束缚,获得了基本物质的独立但失去了人更高层次存在价值的独立。
“独立”,越来越成为现代性“口是心非”的事物。
经常有人问我搞乡村为了啥?福贵的视频替我给出了答案。
我希望有更多人去展现社会的真实,缝合社会的裂痕,而不是持续单向拉大那些裂痕;
我希望有力者都能像福贵一样,回到自己“故乡”和精神原乡,找回自己价值和有机会实现价值的独立;
我希望无力者能像那些村民一样,坚守自己内心的原乡、不被外力胁迫、又有社会在真实看见和关怀式的独立性。
谢谢福贵,以及像福贵一样在努力缝合裂痕,以及独立于现代市场和体制,不断去找寻真实及其意义的人们。
以及,加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刘子1984(专栏作家,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学者,“乡建者小会”发起人。新书《归乡村记》《大地上的中国》努力销售。个人公号:刘子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