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方队中有一对湖南“姐妹花”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特派全媒体记者 黄汝兮
9月3日上午,长安街上《分列式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响彻云霄。一支身着沙漠蛙服、手持钢枪的民兵方队迈着铿锵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
她们是第一次出现在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上的民兵方队,也是今年阅兵场上唯一一个全女兵方队。
她们从涵盖主要抗日根据地的15个省份而来,是首个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成的民兵方阵,英姿飒爽,尽显巾帼风采,宣示着民兵同样是一支“一声号令风雷动,千帆竞发启新航”的战斗力量。
她们之中,有两名来自湖南的姑娘——张智与曹紫胭。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她们目光如炬,托住钢枪的手臂绷出有力的线条,手臂上“中国民兵”的红色臂章,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每一步75厘米的精准刻度,是以分毫不差的步幅踏在长安街上,也把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刻在从烽火坐标而来的血脉里。
家乡的抗战记忆是最硬的“精神铠甲”
“95后”女民兵张智来自湖南常德。曾在火箭军中服役的她,2019年就曾作为女兵方队一员走过长安街。执行完那次阅兵任务后,张智退出现役,回到学校完成学业并就业。当看到此次阅兵任务的选拔通知时,她积极报名,以民兵身份再次走上了阅兵场。
从二月寒冬练到八月酷暑、再到九月初秋,张智坦言,女民兵方阵的训练是一场长达七个月的“极限挑战”。尤其是训练最苦的夏季,北京的地表温度常常突破40℃。训练时,女民兵们的汗水顺着脸颊流进眼睛,刺得生疼。
“小时候,经常听家里的老人讲起常德会战。”张智说,每当听到虎贲师八千子弟兵死守孤城十六天的故事,她总忍不住落泪,“那种‘寸土不让’的血性和刚烈,是刻在我们常德人骨子里的。”她一次次告诉自己:“想想家乡的抗战先辈——他们在弹尽粮绝的孤城能坚守十六天,我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汗水血水泪水交织成迷彩勋章
方阵另一侧的曹紫胭,来自怀化芷江。“我的家乡芷江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地,小时候经常去受降纪念馆,抗日战争的历史我耳熟能详。”2025年6月,正值硕士毕业季的曹紫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天津市和平区教育系统招聘笔试,可接到阅兵选拔通知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面试机会。“教招还能再考,但代表民兵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一辈子只有一次。”
“练得最狠的时候一天换三套衣服,正步走了三公里。”曹紫胭告诉记者,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生理极限较劲。
曹紫胭记得,在山东集训的一个雨夜,刚经历最后一次淘汰的队员们组成了新排面,正练着拔慢步,暴雨突然倾盆而下。雨水混着汗水淌在脸上、灌进鞋里,脚上新长的血泡在雨水中破了皮,血水、汗水、雨水交织,大家却气势高昂,把番号喊得更响。“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并不是觉得苦,而是一种宿命感在我心中升腾起来,儿时便熟知的那句‘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的话,不断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曹紫胭说。
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民兵能上敢上
记者了解到,方队中的女民兵们从15个省份抽组参阅,覆盖抗战时期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她们有的来自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优良传统民兵队伍,有的来自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独特战法发源地的典型民兵组织,有的来自新中国成立后作出新贡献、发挥新作用的先进民兵群体。这一方队既体现了民兵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也反映了新时代民兵建设的新风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成就。
以民兵身份再次走过天安门广场,张智说,自己强烈地感受到,民兵是“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战斗力量。曹紫胭也说:“那一刻,我已经不光代表我自己,更是代表全体中国民兵,我们是在用行动表明,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民兵能上、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