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质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 李朝晖
“这份支持让我更坚信,56个民族永远是一家人。”“金秋助学”行动受助学子、苗族姑娘袁梓珂捧着中央民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眼眶泛红。近日,长沙市望城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的志愿者们穿梭于田间巷陌,将助学金与“爱心礼包”送到贫困学子手中。这场跨越十年的“金秋助学”行动,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篇章。
近年来,长沙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据了解,长沙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长沙市民宗局、雨花区左家塘街道牛角塘社区、浏阳市公安局2019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4年,长沙县湘龙街道湘贸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南大学帕提玛·柯孜尔亚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示范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古法榨油、木工、扎染、画傩面具、体验皮影……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百余名师生走进湖南雨花非遗馆,在沉浸式体验中开启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
“各民族共创共享的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湖南雨花非遗馆负责人邓运姣介绍。非遗馆以文化为纽带,打造寓教于乐的研学体验基地,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长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切实做好社会宣传教育,扎实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机关、社区、学校、街道、企业、宗教活动场所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主渠道。
阳明山庄社区共有1427户4500余人,有苗族、侗族、回族、瑶族、土家族等10个少数民族族别的近300户居民。来自天南地北的少数民族居民,如何共融共生?阳明山庄打造了聚力之家、融合之家、书香之家、和谐之家、幸福之家等“五家”服务阵地,依托阵地开展一系列宣教活动,让各族同胞打开心门、走出家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据了解,目前,全市创建了8家国家级、20家省级、122家市级示范单位,周南中学被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望城一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雨花非遗馆被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阳明山庄社区、中南大学56度中南工作室被确定为省级民族工作干部现场教学点,覆盖全市的宣传教育阵地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精准服务,让各族群众从“安居者”变为“融居者”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群众生活、工作、学习的聚集地,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前沿阵地。
位于长沙县湘龙街道的湘贸社区是一个以汽车及其关联产业并存的多民族融合社区,该社区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打造“红色管家”服务模式,形成“一团五连”管理体系,吸引全国各地各民族同胞在此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3年前,我从家乡乌鲁木齐来到长沙学汽修,一开始家人都担心我不适应,社区了解我的情况之后,时常上门和我聊天谈心,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家住湘贸社区维吾尔族小伙凯赛尔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开办了汽车修理厂,来自新疆阿克苏的萨拉依丁、迪力木拉提以及喀什的卡地尔江也先后来到这里习得一技之长。
“有困难找服务站。”这在长沙各族群众心里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也让大家心里感到阵阵暖意。不少从外地来长沙务工经商的群众由衷赞叹:“中华民族一家亲,祖国处处是家园。”
为巩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示范城市成果,长沙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面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全市24个民族工作服务站和长沙市民族联谊会的辐射作用,编印发放《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指南》,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子女就学问题。
全面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青海省化隆县和循化县、甘肃省临夏市、新疆和田地区和墨玉县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共管机制。
发挥市涉疆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强化与新疆驻湘工作组协调对接,每年对来长务工的新疆籍人员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培训等等。
身穿各自民族服饰,8位居民自信上台,演绎社区版“最炫民族风”;趣味运动会上,各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居民们争相体验;百家宴上,各式各样民族特色的菜式一一端上,百家味里品出浓浓邻里情。“为了让少数民族居民更好融入社区生活,每年社区都会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各式活动,同时,在就业、就学、法律等方面提供服务。”阳明山庄社区党总支书记钟娟介绍。
桃花井社区石榴籽宣讲团、阳明山庄社区文艺轻骑兵、湘贸社区巾帼邻里Star……长沙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基层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有效融合、一体推进。全市不仅打造了“红石榴籽一家亲”党建特色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红石榴”驿站,组建了“红石榴”等志愿服务队伍,还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红红石榴籽,浓浓民族情”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调动各民族同胞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各族群众从“安居者”变为“融居者”、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
互嵌共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不久前,一场跨越千里的云上思政课在长沙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与新疆吐鲁番第六小学的课堂上同步开启,湘疆两地学生通过线上平台“手拉手”,共同沉浸于知识的海洋。
这样的场景,正是长沙以民族工作“三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
长沙持续拓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探索跨省结对新模式,深化“红石榴·湘吐一家亲”同心共建工程,与新疆吐鲁番、西藏山南共建学校11所,先后选派3轮57名教师赴教,全市各族青少年开展各类交流学习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青少年约20万人次。
“这次我们学到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回到家乡后,我们要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6月,新疆吐鲁番的31名各民族基层群众来到湖南开展学习交流活动。4天时间里,他们走进橘子洲头、湖南博物院、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长沙)、望城区月亮岛街道桃花井社区等,通过实地观摩、沉浸式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感知长沙在互嵌式社区建设方面的成效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成绩。
长沙,有三千年城址不变的历史文脉,也有新消费IP绽放现代活力,历史与当下在这里交融共生。
长沙大力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相关部门联合出台10余项配套政策支持各族群众融入长沙,全市与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建立结对单位14个。
近日,长沙举行首届旅游从业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大赛暨专题教育培训。讲解大赛决赛现场,10名选手立足长沙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生动诠释民族团结内涵;专题培训环节,开展主题讲座,结合典型案例明晰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融实践路径,让旅游服务成为传播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发展。
长沙全面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长沙网红城市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橘子洲、湖南博物院等核心景区,一大批精品剧目也成为长沙展现和突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据统计,2023年以来,长沙共接待海内外旅游总人数5.07亿人次,旅游促“三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石榴花开满星城,籽籽同心共奋进。如今的长沙,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汇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同心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星城大地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