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5 日

创新服务“各显神通” 护航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期货日报网】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我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期货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赛道上持续发力,在产业企业服务、期权市场培育、技术支持、国际市场拓展、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涌现出一大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为进一步挖掘期货市场的标杆力量,系统梳理行业服务实体的有效路径,全面提升期货行业赋能实体经济的综合能力,即日起,本报推出“高质量发展中的期货力量——期货公司服务实体实践系列”。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期货工具正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血脉,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稳定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记者了解到,国泰君安期货、中信期货、银河期货三家机构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出差异化服务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精准施策:

定制化方案解决产业企业痛点

价格波动、资金占用、库存积压——这些产业企业面临的日常难题,正通过创新应用期货工具得到系统性化解。三家机构立足行业特点,将套期保值、基差贸易、场外衍生品等工具组合成“方案包”,实现风险对冲与效益提升的双重价值。

国泰君安期货以“场景化风险管理”为核心,将套期保值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服务产品包”。2024年,针对瓶片工厂原料运输周期长、价格风险高的痛点,国泰君安期货设计“基差贸易+二次结算”模式,帮助企业锁定原料成本、降低资金占用,最终帮助企业实现“保供、稳价、降本”三重目标。

华东地区一家纺织贸易企业的套保案例更具代表性。2023年9月,该企业从国内一家短纤龙头工厂接下5000吨涤纶短纤订单,货物预计10月中旬到港,因判断后续价格可能走弱,该企业计划通过期货卖出套保规避风险。9月下旬,短纤价格下跌,基差走强,国泰君安期货指导该企业于9月28日在期货市场以7750元/吨的价格对5000吨货物建立空头头寸,完成套保。10月,短纤期现货价格持续下跌,在10月中旬原料价格企稳后,公司分批平掉期货空单,平仓均价为7363元/吨,期货端盈利387元/吨,合计盈利193.5万元。同期,到港的现货以7400元/吨卖给下游客户,现货端亏损300元/吨,合计亏损150万元。最终,通过套保,该企业整体盈利约43.5万元。若未套保,企业将亏损150万元。这一操作有效规避了短纤价格下跌风险,为纺织行业运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示范。这种“因企施策”的服务思路,使企业从被动承受价格波动转向主动管理风险,经营稳定性显著提升。

中信期货构建的“全周期、多维度”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利润管理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针对瓶片企业“成品价固定、原料价波动”导致的利润收缩困境,中信期货团队依托PTA期货设计动态套保方案,通过期货头寸对冲与基差调整相结合的策略,帮助企业平抑原料价格波动,稳定全年的加工利润。

在宁夏硅铁产业,中信期货联合风险管理子公司为当地一合金厂定制的累积销售含权贸易模式更具突破性。该合金厂2024年生产利润低迷,硅铁库存积压。11月至12月,该合金厂通过累积销售2800吨硅铁,在6025~6168元/吨的价格区间内实现每吨增收253元,实现了高价去库的目标。随后,该合金厂又签订了4笔含权贸易合同,合计11255吨。此举不仅帮助企业拓宽产销渠道、加快资金周转、扩大贸易规模,还带动该地区合金企业对期货、期权工具认识的提升,有效延伸了中信期货在铁合金产业的服务链条。

银河期货聚焦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着力打通中小微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最后一公里”。在新疆棉花产业,银河期货联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打造的“供应链金融+场外衍生品”体系,为11家加工企业提供13亿元融资,同时通过场外工具为10万吨棉花(货值近15亿元)提供价格保护。当地小型加工企业借此突破“怕跌价不敢收棉”的瓶颈,经营规模扩大20%,还获得银行授信支持,实现“融资+避险”的双突破。

在郑商所尿素“商储无忧”项目中,银河期货为7.5万吨储备尿素提供全程套保服务,通过期货工具精准对冲采购价上涨风险,确保储备任务在价格波动中平稳完成,彰显了期货市场服务“保供稳价”的独特价值。

实干兴农:

期货力量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三家期货公司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通过“保险+期货”等创新服务模式,实现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的精准对接,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国泰君安期货在云南省勐海县白糖产业的实践颇具示范意义。针对当地16.85万亩甘蔗种植过程中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国泰君安期货联合太平洋产险设计的价格保险方案,通过场外期权实现风险转移,最终为4630户参保农户赔付209万元。该公司创新的“东西部协作”模式引入200万元上海援滇资金,结合制糖企业“双保障”服务,既解决农户保费压力,又保障销售渠道稳定,实现了“农户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多赢局面。在河南延津、扶沟,花生产业类似的定制化方案让涉农主体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期货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中信期货连续9年深耕“保险+期货”领域,在棉花、红枣、苹果等品种上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该公司创新的“保险+期货+政策补贴”模式,在尿素产业实现突破,通过将政策储备与期货套保相结合,企业从被动承担储备亏损转为主动管理经营风险。

银河期货在甘肃静宁县苹果产业的8年深耕,见证了期货工具对产业生态的重塑。该公司创新推出“保险+期货+N”模式,协助当地产业龙头企业成为平凉市首家苹果期货交割仓库,完成静宁县首单苹果期货交割,让静宁苹果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对接全国供应链。借助“订单农业锁定销售渠道、保单提供价格保障、农业担保解决融资难题、仓单促进产销衔接”的“四单模式”,推动当地苹果优果率从60%提升至75%,形成“标准化种植”的产业共识。这一模式助力静宁苹果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精准脱贫50佳案例”,成为“小苹果撬动大产业”的生动注脚。

固本强基:

专业团队筑牢服务根基

期货服务产业的深度与广度,终究取决于人才队伍的专业程度。三家机构通过机制创新构建的专业化团队,成为连接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键纽带。

国泰君安期货推行“严进严出、体系赋能”的团队建设机制。选拔环节侧重金融与产业复合背景,新员工入职即明确专业能力标准与客户服务导向;考核体系以客户服务实效与专业贡献为核心,配套总部中台提供研究、产品、风控全流程支持。风险管理子公司的期现团队深入工厂车间,通过“实战案例研讨+驻场服务”模式,将套期保值理论转化为企业可操作的“作业手册”。

中信期货以“专业团队+系统培训”构建人才优势。在组织架构上,分支机构设立产业客户部,总部设各品种事业部,形成总分联动的服务网络。在系统化培训方面,中信期货开展产业拓展培训、精英带教等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提升产业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银河期货的“一链一队”模式独具特色:针对棉花、苹果等重点产业链,组建专属服务团队,推动员工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形成“懂产业才能服务好产业”的实践导向。总部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双轨制,培育出一批既精通期货现货知识,又擅长场内场外工具的全能型人才,为产业服务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三家期货机构的实践共同印证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的工具输出,而是基于产业理解的价值共创这一观点。从企业风险管理方案到乡村振兴实践,从专业团队建设到服务模式创新,核心都在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期货工具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对产业企业而言,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主动拥抱期货工具、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正成为其穿越周期、实现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期货行业的持续创新,也将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期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