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5 日

花繁叶茂的绿色脉络|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石影 郑海海

青山葱郁、碧波荡漾、沃野飘香、花团锦簇……这个夏季,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漫步在这个黔北乡村的乡愁小道,不禁沉醉。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遵义县(今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感叹“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曾经的“荒茅田”,实现“繁花盛”的华丽转身;昔日的生态困境,转变为绿色发展的美景,原因何在?记者来到花茂村蹲点,找寻花繁叶茂的绿色脉络。

百年土陶的绿色转型

近日,记者走进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街上的“先才陶艺馆”,其负责人、第四代花茂土陶非遗传承人母先才正在把制作好的陶坛搬到后院。大厅里,一群孩子坐在转盘前,手拿陶泥轻轻拍打,体验花茂土陶制作的乐趣。

母先才指着院子里一幢两三层楼高的建筑向游客介绍:“这个就是我们家的土窑,2014年之前都是用它来烧制陶器。”

曾经,花茂村有一半的人在做陶坛,另一半在卖陶坛。如今,母先才开设的陶艺馆是村里唯一的陶艺作坊。

但这门传统手艺也遇到了问题,成为母先才的心病——土窑每烧一次要烧三天三夜,耗费10吨干木材,烧的时候烟还很大,烧出来的陶罐破损率也特别高。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在参观陶艺馆时留下的殷殷嘱托,让母先才始终铭记在心:“总书记嘱托我,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这让母先才找到了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础。”

母先才立即行动,用了多年的土窑“退休”,改成了展示陶艺文化的景点,现在烧陶的主力是3台电窑。做好的土陶器放进电窑,设置好温度、时间就可以了。

“电窑烧起来没有浓烟,烧制陶罐的合格率也非常高,达到99%。现在更轻松、更干净。”母先才说。

从“黑烟滚滚”到“清洁能源”,有着百年历史的花茂土陶在传承中完成了绿色转型。

土陶产业的绿色转型,是花茂村践行长江流域生态大保护的缩影。而这样的变化,在花茂村处处可见。

穿村而过的白腊河。

母亲河的绿色蝶变

发源于邻近苟坝村马鬃岭山麓的白腊河,是乌江水系的主要河流。白腊河穿花茂村而过,汇入乌江,是花茂村的母亲河。

然而,曾经的白腊河一到夏天便是蓝藻密布、淤泥堆积;河流涨水时,枯枝杂草、生活垃圾还会倒灌进农田。如今的白腊河,则是水如明镜、清澈见底,时常能见鱼虾畅游。

花茂村离不开母亲河的滋养,守护母亲河,守护的就是乡村的命脉与容颜。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花茂村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将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河道治理结合,让母亲河换了新颜。

太阳能路灯下,乡村柏油公路绵延向前,路边每隔一段就摆放着垃圾箱;黔北特色民居,灰砖黛瓦,水电全通,烧饭用上了天然气;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让污水悄然变清……

“花茂村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彭龙芬自豪地表示,现在的花茂,水清空气新,村容村貌美,乡亲们住着放心,游客们游着舒心。

乡村振兴的绿色联动

白腊河岸边,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翠绿饱满的丝瓜挂满枝头。34个种植大棚种满了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果蔬,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更带动了全村上千户家庭增收致富。

这里既是种植基地,也是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进园采摘果蔬,体验收获的快乐。这个集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正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的鲜活实践。

花茂村大块的土地少,以前农户们大多散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收益较低。为了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在政府的牵头下,花茂村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的方式,把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进行整治,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

于是,花茂村从山东寿光引进一家现代农业企业,改良了土壤,建起了智能温室、生产大棚等设施,并开展农技培训,种植果蔬谷物,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村里后来又成立了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为突破口,按照绿色标准发展“稻+鸭”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等模式。

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万明细数绿色发展的甜头:“每年我们基地通过绿色体验模式,吸引旅游人数上万人。绿色发展也实现农产品质量提升,丝瓜从以前0.5元一斤卖到2元一斤。我们的绿色产品深受欢迎,不仅在本地热销,还远销成都、重庆等地。”

从传统农业到生态旅游,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花茂村的绿色发展之路,折射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刻变革。

枫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王伟说:“作为赤水河流域乃至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我们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始终,在花茂村构建凸显生态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做大做优山地农业,做好做优生态旅游,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共荣共生。”

“荒茅田”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花茂村,花繁叶茂,名副其实。

“我们花茂村结合农旅文一体化发展,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传承。未来的花茂村,产业发展一定更好、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乡风民风更淳。”对于未来,彭龙芬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