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6 日

哈尔滨这家70年老店,撑起了增程车的半壁江山

【来源:虎嗅网】

今年大车圈的一个重磅事件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正式成为中国第100家央企,汽车业务和军工核心资产彻底剥离。

很多人没有留意的是,此次“兵车分离”,还有一个小插曲:兵装集团控股孙公司,旗下唯一的汽车动力平台——东安动力,正式升格中国长安的子公司,能正大光明地承接长安系的订单。

东安动力?听起来熟悉又陌生。

只要早个10年,只要你开过某些国产SUV或者某些老牌国产面包车,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了。

因为这些车的发动机,十有八九就是东安动力。

有意思的是,这家传统发动机制造商没有成为破落户,在新能源飞速发展的当下越活越年轻,成功实现华丽转身,依靠一台小小的增程发动机,迅速控制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增程车的“半壁江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身在黑龙江的新能源产业重要支柱王者。

掐指算来,这家老牌发动机厂诞生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的,人家早在1950年代就曾为歼-5战斗机研发过中国第一台涡喷发动机,是国内第一家有资格同时生产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动力总成制造企业,也是“国企背景+合资起步”的典型代表,无数国产车的“救命稻草”,更是如今哈尔滨造车的明日之星,黑龙江新能源造车的重中之重。

东安动力真正发力是在1998年——但凡对1990—200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由盛转衰等历史背景有点了解的,就知道这家发动机厂堪称“哈尔滨工业之光”。

当年十月,东安动力引进了大名鼎鼎的三菱发动机系列,2年后下线了第一台4G1系列发动机。

也正是这款拥有三菱独家MIVEC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小排量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成为无数国产车的“救命稻草”——除了长安欧诺、星光9,柳汽菱智、菱悦,东南兰瑟、希旺等影响力和知名度聊胜于无的小角色,当年的销量王者比亚迪F3和早期吉利帝豪,也都看中了这款极为成熟的小排量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将它视为进口发动机的最佳平替。

为了降本增效,拿到更多的订单,将制造权彻底捏在自己手里,东安动力开始将进口零部件国产化,终于在2003年底,靠自己打造出了整条4G1生产线,达成了年销5万发动机的新记录。

2008年,日益做大做强的东安继续从三菱汽车那儿引入了全世界最闻名遐迩的4AT变速箱——就是无数三菱名车都用的那款变速箱,也让东安动力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汽车发动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制造企业。

对了,东安动力打造的4G15系列装车数量是以百万来计算的,因而东安动力还一度有“国产车奶妈”的戏称。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东安启动了6AT项目的当口儿,也就是2010年,市场风向突变。主流合资主机厂们为了抢占更多份额,纷纷将自家的王牌发动机,什么大众EA211、通用小排量系列之类的统统国产化了——国内自主品牌们之前是没得选,现在的选择一下子多起来了。

大家或选择更大品牌的更优秀产品,或像奇瑞和比亚迪那样,抢先奋发图强研制出了自己的发动机产品。相比之下,东安动力的国产三菱发动机显然就不够看了。

技术老旧、动力平平、油耗不经济……昔日奶了无数自主品牌的东北奶妈逐渐被边缘化。2015年,公司营收从巅峰时期的80亿元跌至不足30亿元。

不过东安动力颇耐得住,有种在”高潮时享受成就,低潮时感受人生“的觉悟。

它一边依靠众泰、汉腾、陆风等知名皮尺部低调生存,一边在2017年研发出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6速自动变速器,突破了6AT硬件集成、控制策略设计、系统软件开发和测试标准等系统技术壁垒。

一年后,东安动力依靠新研发出的6AT变速器,以及一大批4G1、4G9、4G1 MIVEC、4G15涡轮增压发动机系列,达成了不到13亿的年营收,净利润仅556.97万元,大幅缩水近87%。

啊这……

同一年,一家名叫“车和家”的造车新势力找到了东安动力,前者看上了后者在2015年造出的一款极为不起眼的小发明——东安1.2T三缸发动机,并将这款小发动机作为增程器装在了自己的第一款新车上。

是的,“车和家”就是如今的理想汽车,那款新车就是理想ONE。

额外扯一句,2018年不止是东安动力的至暗时刻,其实也是理想的至暗时刻。某种程度上,理想汽车是在“误打误撞”中选择了增程。谁知一不小心就盘活了即将沉寂的东安动力,也救活了自己,更让“增程式电动车”这条技术路线崭露头角。

2019年11月,第一辆理想ONE正式下线,不仅带来了全新的造车理念和市场需求,也让东安动力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即便大家都承认,理想ONE初期搭载的东安1.2T三缸增程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噪音、不稳定、热效率偏低等问题,最终被替换。但这个订单就像一束光,彻底照亮了东安动力的转型之路:原来在电动化时代,内燃机技术依然有巨大的用武之地。

从2018年开始,东安动力调转车头,将研发重心聚焦到新能源场景中。

对于它这种供应链老手,成熟的内燃机制造经验和产能全是现成的——奶谁不是奶,应用场景变了而已。

而且,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的“大马力”和“推背感”,增程器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可靠,即长时间安静、平稳地运行,同时确保每一滴油的能量尽可能地转化为电能。

说人话就是,增程器就是发动机+发电器的合体。

除了以上特点,一个优秀的增程器还必须尽可能地小和轻,方便厂家在电动车底盘灵活布局,还不影响电池和车内空间。

对了,最好还要便宜

东安动力轻而易举地全做到了,然后迅速俘获一大批缺乏内燃机自研能力的新势力,订单很快就接到手软,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

仅仅4年后的2022年,其增程发动机的销量就达到了61.34万台,营业收入57.67亿元,归属股东的净利润有1.08亿元。2023年,东安动力在国内独立汽油发动机制造商和商用车汽油机市场的市占率,已经遥遥领先,全国第一。

比如此前曾一度拿到新势力销冠的哪吒汽车,以及这两年路越走越宽、被视为今年新势力销冠热门候选的零跑汽车,还有东安动力的同门兄弟车企岚图汽车。秉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岚图FREE采用的正是东安1.5T增程器——同样的,它也被鸿蒙智行看中,装在了150万的尊界S800增程版上。

从低谷到巅峰,从几乎破产到成为新势力“标配”,东安动力只用了4年,堪称供应链中的独一份。

记得尊界S800第一次露面时,就因为东安1.5T增程器被不少人“诟病”,认为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比亚迪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重庆小康动力打造的HG15T 1.5T发动机,宝马御用新晨动力增程器,甚至还有大把的世界顶流发动机企业,为什么最终还是东安?

还有人担忧,东安动力今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仅5.2%,远低于行业12%的平均水平,颇有吃老本的嫌疑。

“我们知道东安增程器不是最完美的,但它真便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势力车企采购总监直言不讳。就以如今最著名的这款东安1.5T增程器为例,2024岚图FREE选它,成本仅8000元,比自研方案低了40%。省下的钱,车企可以投入到激光雷达和智能座舱等更容易被消费者感知的配置上。

换言之,它就是提供性价比最高的增程器。

而且,这款东安1.5T深度米勒循环增程系统——一点儿也不差,去年拿下了第二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选。它不仅高性能、低油耗,其热效率高达42%,还支持OTA远程升级,在增程器市场中稳居第一。

岚图FREE用它轻松实现1200km综合续航里程,差不多北京-上海高速公路的长度。

而所谓的“顶级热效率”,也就比东安1.5T高那么一点点,却要多3万块的成本……消费者肯定更愿意将钱投在有大冰箱大屏幕大沙发的增程车上。

数据显示,2025年新势力增程车销量暴涨112%。而仅仅今年上半年,东安动力生产的发动机整机设备超过33万台,同比增长33.95%;销售超过31万台,同比增长45.44%,顺利实现产销“双过半”。

据了解,今年5月小鹏汇天找到了东安动力,宣布其飞行汽车项目要搭载东安动力的增程器,用于空中续航保障。

一个月后,东安动力就和著名的奥地利AVL List GmbH(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合作开发转子发动机,来专门针对低空飞行汽车领域的应用。

还有和车圈“富士康”美国博格华纳开发的新增程平台——70kW大功率曲轴直连增程动力系统则已完成台架试验验证,并计划于今年三季度搭载整车量产。

以及和长安汽车联合开发的全新混动平台WE20TG-AA,首台发动机也点火成功了……

仅今年上半年,与东安动力有直接关联的新项目就超过280个。其中,平台开发项目超过20个、汽车发动机匹配项目超过210个、相关应用研究项目超过40个。

其实,东安动力的这两年发迹的故事,也是哈尔滨乃至整个黑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缩影。

辽宁有宝马、长春有一汽,黑龙江呢,一度是中国微型商用车之王,出海之王的哈飞偏偏十多年前一蹶不振再起不能,怎么办?

自己找路开路重头再来呗。

其实,在东安动力之前,哈尔滨的隔壁邻居大庆在2016年开始了新能源“破冰”转型。

这座石油之城为了彻底摆脱资源依赖,用比破釜沉舟还破釜沉舟的勇气,“零配套、零经验”引入沃尔沃项目——从2016年11月第一辆整车下线,到2024年底交付超56万辆新车。不到十年时间,大庆已经成为东三省不可忽视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吸引安道拓等41家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一个极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其产品更是先后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欧洲、美洲、澳洲等发达市场。

今年5月底在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上市的新北欧旗舰轿车沃尔沃全新S90,无疑是大庆工厂这十年来最重要的结晶。

除了沃尔沃基地,2023年大庆还引入吉利远程醇氢生态项目,和年产200万吨甲醇大庆石化强强合作,用一年时间打造出东北首条醇氢新能源车生产线,从这里走出的甲醇重卡续航轻松突破800公里,单公里成本比普通燃油车降低43%。

而吉利远程旗下的另一款明星产品星智H8M甲醇轻卡,-30℃环境下续航依旧可达600公里。这款甲醇轻卡曾在亚冬会期间,为物流运输节省成本超18万元/车。

对于全国其它省市而言,甲醇汽车就是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存在,而在黑龙江,人家是有明确推广措施的。甚至为了加速生态形成,人家不仅有政策还有明确的加注站建设补贴。比如哈尔滨,不仅有1500台甲醇网约车,还有超100座甲醇加注站。

不过,哈尔滨的东安、大庆的吉利只是黑龙江汽车工业转型的一个小缩影。

某种程度上,黑龙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颇有一种邪修感

相比其它省市,黑龙江今年平均每月的新能源产量都不到1万,增速较全国低7.9%,省计划是今年能达到10万辆……就很好。

所以除了如今地球人渐渐开始熟悉的东安动力和吉利甲醇车,到底还有啥好说的?

南方小土豆难道忘了闻名遐迩的黑河试车

比如今年元旦,蔚来李斌就亲身感受了一把,还做了一场16小时的超长直播——开着一辆蔚来EC7,从零下27℃的黑河直奔零下42℃的漠河北极村,相当抓人眼球。

是的,我说的“邪修”就是黑龙江将新能源车产业与冰雪资源深度融合,开创出的独一无二的新产业形态——这绝对是全国独一份!

尤其是之前提到,让李斌没齿难忘,拥有全国首个寒区国家级封闭自动驾驶测试场的黑河。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黑河寒区试车季,1月还会再举办无比隆重的试车节。掐指算来已经举办超过4次。

数据显示,仅2024—2025年试车季,去黑河试车的车企就达到147家、测试人员5387人、测试车辆4044台。其中,新能源车占测试车辆总数的60%以上,带动4亿左右的服务业收入。

因此每年试车季,都是本地测试员最盼望的日子,据说每个月都能轻松多赚2万块!

据说,本地测试员最爱小米、赛力斯、小鹏、吉利这几个品牌,不止因为他们都极为重视寒区试车,还因为黑河有一座四季低温试验场,包含了低温环境仓、整备车间、对开坡道、雪动态、冰直道、冰雪圆环等寒区测试项目设施,不只满足新能源车的基本测试需求,还覆盖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汽车测试功能。

黑龙江红河谷汽车测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鑫宏做过统计:“雷军已经来了两次,每次都亲自带车进行测试;吉利最多在一个试车季要测试了近500辆车型。”

除了能疯狂试车,黑龙江还有各种赛车活动,比如CCPC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寒地拉力赛、冰雪漂移赛、冰雪驾控营……大大小小,专业的业余的,刺激的好玩的,总有一款吸引你。

哈尔滨相关城市部门做过统计,这两年和新能源车、车主、自驾、试驾等内容相关的冰雪旅游产品、精品线路和多项文旅活动,已经拉动增收超6亿元,更让配套改装、直播、培训等衍生业态迅速崛起,更实现了试车向旅游、文化、体育融合拓展。

所以,从东安动力到大庆造车再到黑河试车,黑龙江的新能源车产业就是如此的清新脱俗与众不同——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因地制宜的胜利,是实用主义的胜利,更是产业转型精准卡位的胜利。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只要找准定位,老树必然能开出新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Ded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