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薯“长成”亿元大产业|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申逸恺
清晨六点,乌江两岸的薄雾还没被朝阳揉散,像一层软乎乎的轻纱裹着青山。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土家族苗族乡周寨村的厂区里,机器轰鸣声率先划破了山间的宁静。
“你瞧这红薯,皮红瓤甜,以前是村民填肚子的口粮,现在可是‘金疙瘩’!”厂区外的田埂上,贵州省人大代表、周寨村党支部书记张诚弯腰捡起一块刚挖的鲜薯,指尖沾着湿润的黑土,笑着往记者手里递,“十年前谁能想到,咱这山沟里的小红薯,能撑起亿元大产业?”
这个曾经靠“啃红薯度日”的贫困村,如今靠着“土里种红薯、田里种优稻、山里种牧草、圈里养肉牛、厂里做加工”的循环产业链,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9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村。
小红薯的翻身逆袭
周寨村种红薯的历史能追溯上百年,可过去“守着红薯饿肚子”是常态。
“祖祖辈辈都种红薯,但没挣着钱。”张诚回忆,早年村里虽建起了红薯粉加工作坊,却因品种差、技术落后、销路窄,成了“烂摊子”,村民们困在“一亩红薯换不来一包化肥”的窘境里。
转机出现在2018年。在贵阳做建筑生意的张诚,接到了时任乡党委书记罗福乾的电话:“村里的红薯粉作坊‘倒’了,你是咱村走出去的能人,能不能回来带乡亲们闯一闯?”
放下电话,张诚三次驱车回村考察,看着倒闭的作坊、村民们愁苦的脸,心里不是滋味。
“第一次去河南考察,人家的红薯淀粉含量能达到28%,咱的才15%,差距肉眼可见!”张诚咬了咬牙,在铜仁市“春晖行动”的感召下,带着4500万元资金回村接手作坊,成立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还连夜从省农科院请来了专家,把“商薯19”等“双高”品种引进田,手把手教村民起垄栽培、使用滴灌技术。
2019年秋收,公司首次收购鲜薯2万吨,8000多农户拿着卖红薯的现金,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泥疙瘩”总算有了“金身价”。
可张诚没停步。2020年,张诚盯着火热的速食市场,投入7500万元建起酸辣粉生产线;2022年当选村支书后,又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里改良配方,推出泰式柠檬、渝式经典酸辣等50多个“陈薯”品类。
为了打开销路,村里还火速成立电商部和直播基地,40多位返乡大学生成了主播。每天清晨,“陈薯”官方旗舰店的直播间就热闹起来,34岁的马雨晨举着酸辣粉样品,声音清脆:“家人们看!咱这粉是用山泉水做的,泡开后美味Q弹!”镜头前,她拆开一桶粉,开水一冲,香气仿佛能透过屏幕飘出来。
如今,12个直播间线上日销量超6万单,仅2024年“双11”就卖了4700万元。周寨村的红薯,真的“翻了身”。
红薯的“五次生命”
沿着“陈薯”生产基地的生产线末端走,一股淡淡的酒糟香从陈薯小酒坊飘了过来。
“别觉得奇怪,这是红薯的‘第五次生命’!”公司副总经理张羽琴笑着迎上来, “你看,这鲜薯做成淀粉,是第一次生命;淀粉加工成酸辣粉,是第二次;剩下的薯渣烘干变成牛饲料,是第三次;牛粪发酵成有机肥,返去种红薯,是第四次;加工好的红苕粉边角料,拿去酿红薯酒,是第五次。”
“以前红薯藤烂在田里,臭得人绕着走,现在一吨能卖200元!”51岁的村民白金慧说起现在的日子,眼里满是笑意,“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基地务工月入3500元,年底还有分红,去年仅我自己收入就超过了4万,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种植大户王永海的600亩红薯地,是村里的“示范田”。他戴着草帽,扒开土看看红薯的长势,话中满是底气:“公司统一供种苗、教技术,还按每斤5角的保底价收购,咱不用愁种不好、卖不掉!2024年纯利润60万元,今年我还想再扩种!”
如今,周寨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带动思南及周边十余个县市发展红薯基地10余万亩,户均年增收8000元。
产业发展起来,村里的事也越来越透明。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晚8点,“周寨村支书”抖音号准时开播,张诚坐在镜头前,跟村民们“云端议事”。自2024年推行“云端议事”以来,村务公开透明度、村民满意度与幸福度直线飙升。
“以前在外打工,村里事插不上嘴。现在手机一点就能提建议。”在海南省三亚市务工的村民黎光耀通过弹幕留言,为村里的养老食堂项目点赞。
7年时间,周寨村的“红薯产业”越做越大,2022年12月,贵州佳里佳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思南经开区。公司先后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周寨村也拿下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绿水青山里的“幸福账”
傍晚时分,站在周寨村村委会办公楼顶远眺,一眼望不到边的红薯基地像一块翠绿的地毯,铺在山间;现代化工厂的玻璃幕墙映着晚霞,泛着暖融融的光;远处的乌江波光粼粼,夕阳洒在水面上,美得像一幅画。
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十年间,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彻底变了样:撂荒地从350亩降至零,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40倍,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创产值50万美元。
“下一步,我们要建红薯科技馆,让游客体验从育苗到加工的全过程!”张诚指着墙上的规划图,眼里闪着光,“2025年,咱要延伸农旅融合产业链,目标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作为贵州唯一整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的城市,铜仁近年来出台《铜仁市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把绿水青山变成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抓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与“绿色提款机”。
夕阳西下,“陈薯”生产线的灯光次第亮起,乌江水面上的余晖渐渐淡去。从“靠天吃饭”到“靠产业吃饭”,从“啃薯度日”到“小红薯撑起大产业”,周寨村的故事,正是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