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争议刷屏,但比起硬刚罗永浩,我们更关心的是……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凤凰网财经
继西门子之后,罗永浩再一次将“火力”对准“西”字开头的品牌——这一次,主角变成了西贝。
起初,罗永浩只是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则关于西贝的“用餐感受”,却随着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以起诉姿态回应,彻底点燃了罗永浩的情绪。
此后,双方公开来回交锋,言辞拉锯间,争议不断发酵。
但这场热闹非凡的“互怼”仅仅只是表象。大众更关心的是,究竟该如何定义预制菜?餐饮商家使用预制菜时,是否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这些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问题,更需要一个清晰的答案。
01、陷预制菜、价格贵等多重争议
随着罗永浩与西贝的口水仗升级,西贝深陷争议的旋涡。
不少消费者直指西贝菜品存在“预制菜”问题。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糟心事:上次吃大盘鸡,居然吃到了塑料袋剪开的小口子,疑惑之下问服务员,得到的答复却是“大盘鸡是提前做好的,剪开的时候可能掉盘子里了”。
更让家长们在意的是,儿童餐也被指是预制菜的重灾区。
有网友目睹了这样一幕:厨师从包装里把食材倒出来,摆进儿童餐盘,察觉到自己在看,又赶紧拿个盖子盖起来,假装去忙活别的事,等自己把目光移开,才又偷偷摸摸地把食材装进餐盘。
而有人看到贾国龙的回应后,特意跑到罗永浩去过的那家西贝店留言:“一直在那里玩定义预制菜的文字游戏,只能说商家精明到骨子里”,最后还忍不住建议“好歹培训下服务员如何把菜热透”。
除了预制菜争议,西贝菜品的价格与口味也成为吐槽焦点。
尽管贾国龙表示罗永浩一行人点了15个菜花了830元,并不算贵。他还外表示,西贝定价是良心的,西贝上半年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但还是有不少消费者抱怨“西贝又贵又难吃”。
更受关注的是,9月12日下午,“钱江视频”在杭州武林银泰B座5楼的西贝门店直播时,意外发现该门店有两款转基因油,这一细节的曝光也为西贝的品牌争议再添一层讨论。
而在众多吐槽声中,也有部分网友给出正向评价。
有网友从消费选择的角度觉得:“要是看不上、不喜欢,那不去吃就好了,自己回家做,说不定还没有预制菜的问题呢。”
还有网友认可西贝的品质把控,觉得它“品质还可以的”。
也有人提到,西贝的“烤羊腿、凉皮这些菜”,口感和风味其实挺值得认可的。
就连胖东来的CEO于东来,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02、曾高调布局“预制菜”
事实上,消费者对西贝“预制菜”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是因为其曾高调入局预制菜。
按照官方的说法,2019年9月,西贝推出了第一道预制菜产品——羊蝎子。
后来疫情爆发,不少企业都发现“到家消费”的需求大幅增长,西贝也顺势将重心放在了预制菜业务上,推出了“贾国龙功夫菜”,以半成品菜的形式,主打家庭消费场景下的到家服务。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
当时贾国龙对这个项目格外看重,他曾说:“功夫菜是把我的名字贴上去了,而且logo还用了人头标,基本就是我用人头担保。”他还明确表示,贾国龙功夫菜被西贝视为核心业务,未来会重点发展这个品牌。
为了支撑预制菜业务,2020年5月,西贝宣布计划在天津投资10亿建设中央厨房,辐射京津冀地区。
同年10月,贾国龙功夫菜的首店在北京金源购物中心开业,店里主营西北菜和八大菜系等30多个SKU,它们被放在冷冻保鲜柜里,当顾客下单后,店员会将其加热然后送上餐桌。
和其他堂食餐厅不同,贾国龙功夫菜不设厨房,只有位于餐厅中间的明档加热区用来加热半成品食盒。
2021年3月底,贾国龙功夫菜以店中店的形式在全国300多家西贝门店里全面铺开。每个门店单独设立功夫菜的档口,消费者可以现场选菜,门店加热后直接堂食,也可以选购完带回家。
而在线上,还开设了西贝功夫菜旗舰店。
贾国龙在2022年的媒体专访中曾表示,“预制菜是未来餐饮行业的大趋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尽管西贝在预制菜业务上投入巨大,但市场反馈却不尽如人意。
目前,天猫西贝功夫菜旗舰店销量商品多为早餐,销量最高的为“有机莜面鱼鱼”,只有100多单,最低的牛上脑肉饼只有4单。
线下的功夫菜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贾国龙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坦言,西贝之前曾尝试过“功夫菜”,属于预制菜范畴,但由于消费者不买单,有抵触情绪表达,功夫菜这几年已经陆续下架了。
这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作为餐厅经营者,既然消费者不喜欢、不接受,那就只能顺应市场需求,逐渐下架功夫菜。“而截至今年,西贝所有门店已实现100%无预制菜”。
03、争议背后的深层危机:信任崩塌与增长困局
也正因有过类似经历,“口味像预制菜”的质疑声响起时,消费者的疑虑会越发深重。
要知道,预制菜的核心优势之一,便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高性价比”本是它的鲜明标签。
罗永浩
但西贝走的是中高端路线,价格本就高于普通餐厅,一旦口味被质疑“和预制菜没区别”,这份“道理”便会瞬间站不住脚。
消费者难免会在心里算账,既然吃起来和成本更低的预制菜相差无几,那自己花这么多钱,到底值在哪里?这种“花了冤枉钱”的落差感,会让不少人对西贝彻底打退堂鼓。
而对贾国龙而言,西贝莜面村从来都是他不可动摇的“大本营”。
近年来,他曾多次尝试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从“西贝燕麦工坊”“西贝燕麦面”,到“麦香村”“超级肉夹馍”,再到“预制菜”,这些新项目均投入了不少资源,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如今,消费者本就对预制菜存在诸多疑虑,作为独苗的西贝莜面村自然不愿再与“预制菜”扯上关系、加剧负面联想。这或许是贾国龙不得不下场硬刚罗永浩的原因。
而这场口水仗还在持续。
9月12日,罗永浩转发一条转发人民网报道的图片再次喊话贾国龙,其晒出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直接用数据对西贝的“100%无预制菜”表态提出质疑。
不过,这份报告发布在2023年,全称为《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彼时,官方尚无对预制菜的明确定义。
而在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当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根据上述《通知》,预制菜不包括主食,也不包括“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中央厨房向餐厅配送的菜品也不属于预制菜。
因此,贾国龙坚定表示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是有其立足点的。
不过,这与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存在明显冲突。在多数消费者的理解中,“非现场烹制”的食品即属于预制菜。即便菜品是由中央厨房完成煮熟、冷冻等预处理,在门店进行复热,也会被视作预制菜。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对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表示,从某种角度来说,西贝的做法也叫预制,例如早上做了20份,但是卖出去只中午只卖了10份。另外10份下午或者晚上卖,那是不是就是预制菜。
争论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比争论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预制菜逐渐成为餐饮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必选项”,究竟该如何定义它、规范它,又该如何平衡它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鸿沟?
这不仅是西贝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餐饮行业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凤凰网正式宣布发起「K说联盟」全球企业成员招募活动。作为凤凰网重点打造的企业家与内容融合平台,「K说联盟」旨在聚合全球优质企业、企业家与内容创作者,让每个商业声音都被世界听见。
「K说联盟」不仅是企业家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以内容为核心的影响力共同体。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联盟,让世界看见中国企业的创造力与价值。可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或在评论区留言,加入「K说联盟」。让中国企业的智慧与价值,被全球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