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2 日

我在越南十年的感悟:中企出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虎嗅网】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收购企业、进入东南亚、欧洲等新市场。在中资企业的海外化进程中,产品本地化和市场调研固然重要,但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在海外立足并实现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是领导力。

派驻海外的领导者不仅是总部的执行者,更是公司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跨文化融合、员工参与感,以及最终的业务成果。结合我从中资国企越南分公司、欧洲外企越南分公司,直至建立现在这家国内上市公司越南分公司的十余年海外职业经历,我想分享一些体会:什么样的领导者,才能在复杂多变、文化多元的海外市场真正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一、我的职业经历带来的启示


某中资国企越南分公司:高压独断式领导的局限

2014年2月,我被外派到该公司越南分公司做部门经理,原计划3年的外派合同我干了不到2年,在2015年11月我就正式离职了。

在该公司的经历让我直观体会到“高压独断式管理” 的局限性。我当时的领导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决策权牢牢掌握在个人手里,所有指令都是自上而下传达,几乎不允许不同意见。公司氛围压抑而谨慎,团队成员害怕发言,更别说提出新想法。

不仅如此,该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公司离了谁都照样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在国内的职场上其实经常听到这句话,但这里是东南亚,本地员工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就是对管理层的敌意,并且已经做好找其他工作的准备了。

这种工作环境直接导致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很多同事离开并不是因为薪酬,而是因为缺乏尊重和被认可的空间。不断的人员更替直接打击了士气,也导致公司核心资源的流失,公司在人才市场上的声誉也受到损害。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在高度复杂、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靠“控制”和“排斥”维系的领导模式,终究难以为继。

某欧洲外企越南分公司:赋权与跨文化的成功

2015年12月,我从上家公司离职并加入这家外企。进入该公司后,我的领导力认知被彻底颠覆。该公司推崇扁平化管理、开放沟通、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从入职第一天起,我就被鼓励去质疑现状、提出新方案,参与协作式的解决问题。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在我刚入职的前两个月,由于刚加入公司,我需要熟悉的公司产品以及内部系统比较多,所以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晚上8-9点。后来在转正的时候,我的直线经理明确告诉我:“我明白你刚加入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我也能看到你积极融入公司的工作态度,但是公司强调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并且提倡高效率地工作,所以在你转正之后,除非非常必要,尽量不要加班”。

这段话对我来说简直是“文化冲击”,因为这些话在我之前的中国企业工作经历中几乎不可想象。但这些话背后所传达的信息很清晰:效率、健康和团队信任,比单纯的工时更重要。

在这样的氛围里,员工被充分授权,可以自主提出解决方案,并对项目负责。很多涉及本地市场的决策,交由最接近客户和问题的团队来执行,使公司对市场变化反应更快。通过尊重多元化声音和背景,该公司建立了一个有凝聚力、有忠诚度、反应敏捷的组织,这对跨文化的长期成功至关重要。

国内上市公司越南分公司:成长与包容的文化

2022年3月,我接受了事业上更高的挑战,从零到一开始建立一家国内上市企业的越南分公司。在建立如今这家越南分公司时,我刻意融合了两段经历中的正反两面经验,打造了一种开放、成长、尊重的企业文化。

1. 透明沟通:无论是新人还是经理,每个人都被鼓励提出反馈。我们定期举行全员大会、一对一辅导,并通过跨部门项目促进知识流动

2. 人才培养:很多同事从应届毕业生成长为专业人才,靠的不仅是培训和指导,更是责任感的赋予

3. 多元与包容:我们鼓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这让团队保持创业精神和凝聚力

在领导力培养上,我们强调“责任与自主”的平衡。除了 KPI,我们更看重员工设立个人发展目标、勇于尝试新方法。即使遇到失败,过程本身也值得被认可。正是这种方式,让我们能够吸引和留住一批有激情、有创造力、认同公司使命的人才。

二、理论视角:文化智商与文化地图

为什么某些特定的领导风格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取得成功?我在RMIT读MBA的时候,有接触到一些跨文化管理理论,其中有2个理论我觉得很适用:

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文化智商”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普渡大学管理学教授 P. Christopher Earley 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Soon Ang 在 2003 年提出。他们在著作《Cultural Intelligence: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Across Cultures》中,将 CQ 定义为: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够有效工作和适应的能力。它包含三个主要维度:

  • 认知维度(Cognitive CQ):对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商业惯例等。例如:不同文化对权威的认知差异,有的倾向于等级森严,有的强调平等协作

  • 动机维度(Motivational CQ):个体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互动的积极性与意愿。没有这种意愿,即使掌握了文化知识,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跨文化的适应力

  • 行为维度(Behavioral CQ):个体是否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使其符合所在文化的情境,例如沟通风格、会议发言方式、建立信任的方法等

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跨文化领导力的基础。缺一不可:没有认知,就无法理解文化差异;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意愿;没有行为能力,就无法真正做到“入乡随俗”。

比如在之前那家国企公司里面,当时的领导层缺乏对本地文化的认知(认知 CQ 低),依然以国内高压管理模式运作,结果压抑了员工积极性。即使他们意识到有问题,也缺乏动机去真正倾听和理解员工(动机 CQ 弱),更没有表现出调整行为的意愿(行为 CQ 不足)。最终导致了优秀人才流失和组织僵化。

所以说,在跨文化环境下,领导者的文化智商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能否赢得团队信任和凝聚力的核心能力。

文化地图(The Culture Map)

如果说文化智商更多强调领导者的个人素养和适应力,那么法国国际商学院 INSEAD 教授 Erin Meyer 在其著作《The Culture Map: Breaking Through the Invisible Boundaries of Global Business》(2014)中提出的“文化地图”,则提供了一套系统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冲突。

文化地图总结了八个维度,不同文化在这些维度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组织运行和团队协作:

  • 沟通方式(Communicating):是低语境的直接,还是高语境的间接;

  • 反馈方式(Evaluating):是直接的反馈,还是间接的、温和的反馈;

  • 说服方式(Persuading):是原则优先,还是应用优先;

  • 领导层级(Leading):是平等主义,还是等级主义;

  • 决策方式(Deciding):是共识导向型,还是自上而下型;

信任建立(Trusting):基于任务/结果建立信任,还是基于关系;

  • 冲突处理(Disagreeing):是直接对抗性,还是避免冲突型;

  • 时间观念(Scheduling):是非常线性,还是灵活型。

我后面工作的那家欧洲外企公司更接近“平等主义 + 共识驱动 + 直接反馈”模式。比如,当时经理明确告诉我“不需要加班,除非确实有必要”,这在中国企业文化里几乎难以想象,但正是这种透明直接的沟通方式,反而提升了信任感和员工投入度。

文化地图告诉我们,文化差异本身并无对错,但领导者如果忽视这些差异,就可能制造冲突;反之,如果理解并利用这些差异,就能创造更高的团队凝聚力与执行力。

文化智商提供了个人层面的适应力,而文化地图提供了系统层面的参考框架。两者结合,能让中国企业的海外领导者在复杂的多文化环境中更好地诊断问题、减少误解、提升协作。

三、成功的中国海外领导者需要的特质

要成为成功的中国海外领导者,仅仅依赖国内积累的管理经验是不够的。综合我个人经历与理论框架,至少有以下几个特质至关重要:

  • 高文化智商(CQ);正如 Earley 与 Ang 提出的理论所强调,跨文化环境中的领导者需要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维度都保持高度敏感和灵活。认知上,要理解不同文化对权威、团队合作、时间管理的不同期待。动机上,要有兴趣并愿意投入时间去学习、理解和适应,而不是“以己为中心”。行为上,要懂得根据环境调整沟通方式、领导风格和决策节奏。

  •  平衡不同文化维度的能力;Erin Meyer 的“文化地图”提醒我们,不同文化在八个维度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合作与管理。成功的中国领导者并不是一味照搬外国模式,而是学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面对越南员工,需要更多“平等主义 + 直接反馈”,以赢得信任。面对中国总部,需要保留“等级主义 + 顶层驱动”,以确保执行力。这种“双语式领导” (cultural bilingualism)能力,决定了一个海外团队能否高效运转。

  • 建立跨文化信任的能力;跨国团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信任的建立。Erin Meyer 指出,西方文化往往依赖“基于任务的信任”,即通过绩效、合同来建立信任;而亚洲文化更多是“基于关系的信任”,强调情感联结和长期互动。

  • 情绪韧性与适应力;跨文化领导过程中,挫折和误解几乎不可避免。一个成功的海外领导者需要足够的情绪韧性,不会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而轻易放弃。

  • 全球视野与本地化结合;最后,真正成功的中国海外领导者,必须同时具备全球化视野与本地化落地的能力。全球视野让领导者懂得遵循国际规则、理解市场趋势;本地化则保证企业能真正融入所在国的社会文化。其中特别是赋能本地下属,让本地员工成为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帮他们成长起来,反而能激发出更强的团队凝聚力。

总结

总结来看,成功的中国海外领导者,不仅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高文化智商、跨文化平衡力、与全球化和本地化结合的思维。这些洞见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我切身的实践体会。只有不断培养具备高文化智商的领导者,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海外的长期成功,打造一个让全球员工都愿意全力以赴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Earley, P.C., & Ang, S. (2003). Cultural Intelligence: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Across Cultur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eyer, E. (2014). The Culture Map: Breaking Through the invisible Boundaries of Global Business. PublicAffair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外征程,作者:Aaron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