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洞泉大江生|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毕节日报记者 邹佳芮 雷昶 胡然
说是洞,确切地说,石缸洞该是一眼泉。
山色青青,水光潋滟。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镇营洞社区中山岭子脚下,泉水从一个形似石缸的洞口汩汩涌出,石缸洞因此得名。
而石缸洞,终究是不凡的。
水声潺潺,清波荡漾。很难想象,这水,居然能够绵延千里,且变得气势如虹、波澜壮阔。
这里,便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贵州的母亲河乌江的南源三岔河源头所在。
青山证躬耕
8月12日,天刚亮,年过古稀的赵康义就已经穿过了核桃树林,来到离家不远的石缸洞。在这里,老赵总是看不够。
为保护石缸洞,当地政府特意修了亭子来罩护,柱上刻有对联:“乌江代有人才出,源头天生活水来”。一旁的《乌江源碑记》记述了乌江的源流与变迁:“磅礴乌蒙,壮哉乌江。一泻千里,自此滥觞。出威宁,贯黔中,抵涪陵。纳溪聚流,汇入长江……”
在老赵的记忆里,三岔河曾是另一番光景:“山上光秃秃,大雨一冲,泥巴全进了河沟,水浑上好几天,地也种不成。”
为扭转生态困境,2002年,营洞社区原党支部书记苏吉章号召村民们响应国家政策植树造林。
动员会上,老赵道出担忧:“我们这里是个夹山沟,山坡留不住土,只有石头往外‘长’。这地越来越薄……树种下去,真能活吗?”
“政策这么好,一人负责管一块地,有啥干不成的!只有种上树,才能护住土,守住庄稼。”村民李世明第一个领来华山松树苗,深一脚浅一脚就往山顶走。
见有人行动,老赵心一横:“不管了,先种再说!”旋即扛起锄头,快步跟了上去。在他们的带动下,700余名村民在乱石堆里挖坑、刨土,历时3个多月,不知挖断多少把锄头,终于种下625亩华山松。
“平时松松土、除除草,碰上旱季就要去几里外的三岔河背水回来浇树。”后期管护,李世明和大家不敢松劲。
社区招募护林员,李世明再次站了出来。每年春节前后,鞭炮炸得震天响,他最是紧张,几乎昼夜不离山,直到确认没有一丁点儿火星隐患才肯回家。
渐渐地,成片华山松翻涌绿波,用根系牢牢锁住土壤,用树冠和落叶层涵养水源,成为一道生态屏障。就算碰上下雨天,石缸洞流出来的水仍然清冽。
林深问新路
如今的乌江源,一泓清泉自山中涌出,欢快地向长江奔流而去。不同的是,粗放利用的模式已经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过去单种生态林,老百姓的腰包鼓不起来。营洞社区果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部分经果林,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15年,沿三岔河种下200亩玛瑙红樱桃。2024年,又引进了车厘子。
住在三岔河上游的苏远柱是樱桃大户。“起初,树苗存活率低,10多亩地折腾了好几回。”稳产后,每年有上万元收入,他建起了一栋漂亮的小洋楼。
这段时间,身边种车厘子的人越来越多,苏远柱很纠结:自家樱桃都忙不过来,但车厘子又比樱桃收益更好,要不要扩地,也种点车厘子?
8月13日一早,苏远柱再也坐不住了,决定亲自去考察。
大约15分钟,他来到刘自昌家门口,开门见山:“刘哥,车厘子种得咋样了?”
刘自昌家门前1米多高的车厘子树林内,传来“咔嚓”声,老两口正忙着修枝。刘自昌探出头:“你进来看!”
果树枝叶葳蕤,苏远柱侧身才能通过。眼见喜人长势,他心里隐约有了答案。
见状,刘自昌停下动作趁热打铁:“我去社区了解过,车厘子产量、单价都不输樱桃。这批树苗通通成活,管护也不难。”
“我这就去找支书,要点苗来种。”苏远柱打定主意。
据社区最新统计,当地种植玛瑙红樱桃700余亩,辐射186个种植户,年产值55万元;车厘子种植面积近700亩,吸引150户村民参与“实验”。
河岸绿意愈浓,新苗奋力蹿高,营洞社区又将目光投向旅游。
自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经过千里寻踪,在营洞社区认定乌江源之后,这个深山小村便声名鹊起,不时有访客来到石缸洞边,手捧清泉,以致敬意。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盐仓镇将乌江源作为保护性开发的旅游项目,促进乌江源水源保护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威宁自治县营洞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已通过审批,投资1000余万元的“乌江源头水源涵养与水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启动。
山水清朗,令人心旷神怡。营洞人走上了新的产业赛道。
同心护源流
接连几场雨,三岔河水位涨了不少。营洞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海照例去巡河。
他是“90后”,任职时间虽不长,花在巡河上的精力却不少。
近些年一到夏季,赵海总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访客专程前来,乌江源人气高涨,带动了当地旅游;忧的是人一多,河流被污染的风险也随之升高。于是,爱河心切的赵海变得十分忙碌:巡河频率增加到每天两次;反复组织院坝会,劝导村民禁牧、禁渔、不乱扔垃圾。
河水变得越来越清亮,归根结底是人的变化。
沿着河道,60岁的护河员秦金连走在前面,记者紧随其后。
她的装备简单:火钳、捞竿、蛇皮袋。每天往返4公里,捡拾垃圾5个多小时。火钳深入过膝草丛夹起废纸,捞竿探向水面捞起打着旋的枝叶。
营洞人世代依水而居。曾经,村民洗衣洗车、排水排污,靠的都是家门前的三岔河。
随着退耕还林、河道治理的持续推进,群山复绿,清波重现,经果林产业效益显现……村民真切感受到好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
“几年前,我才走到河中段,垃圾就要捡两三袋。现在你看,连个塑料瓶都找不到。没人敢往河里乱扔东西了。”村里只有秦金连一位专职护河员,却有成百上千的村民自发监督。途中,与偶遇的村民随意闲聊,无论来自哪个村组,话语都带有几分自豪:“我家就在乌江的源头。”
营洞人认为:河流之道,即生存之道。只有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将绿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乌江源的涓涓清流便能不舍昼夜,大江大河方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