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2 日

襟抱碧水幸福长|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毕节日报记者 韩贤普 陈曦 黎西奎

乌江南源、北源各自将高高的乌蒙山劈成深深的峡谷之后,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汇合,从此以“乌江”之名一路奔流,汇入长江。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苗语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整个村子被险峻的群山和湍急的江水环绕。过去,交通闭塞、产业匮乏、人迹罕至,守着绿水青山受穷。如今,道路畅通、产业兴旺、游人如织,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化屋村的蝶变,涌动在碧绿的山野间,闪耀在粼粼的波光里,印刻在人们的笑脸上。

非遗绽放文化魅力

化屋村是典型的苗族村寨,人口中96.7%是苗族,苗族刺绣传承久远,苗族女孩从小就学习传统刺绣手艺,个个都是刺绣能手。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化屋村全力传承、发展包括苗绣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

苗绣不仅是化屋村靓丽的文化名片,更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建设一个基地、培养一批人才、开发一系列产品、拓展一个市场、形成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化屋村采取“公司+合作社+绣娘+农户”的模式,塑造化屋苗绣、文丽刺绣蜡染等品牌,开发文创产品100余种,带动22名绣娘就业。2024年,仅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销售额就达180万元。

为了更好地用文化编织群众的美好生活和村子的未来,化屋村挖掘整理苗族多声部民歌,编排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民族舞蹈,成立民族歌舞表演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旅活动,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如今,“化屋多声部民歌”“打鼓舞”“苗绣”“蜡染”等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化屋村所在的新仁苗族乡先后两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外国游客在化屋村体验苗族打糍粑。 均为毕节日报供图

旅游绘就振兴图景

夕阳给“山水云间”民宿镀上温暖的色调时,游客正趁着光线在露台上抓拍如画的江景,连老板杨龙刚刚专门端上的心意都顾不上品尝。这是一碗热腾腾的苗家酸汤鱼,也是无数游客难以忘却的舌尖珍忆。

2018年,在外打工8年的杨龙回家过春节,看到家乡旅游发展风生水起,乡亲们纷纷买游船、开民宿,依托家乡的美丽风光吃上了“旅游饭”,于是就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民宿。2021年,他和妻子投入积蓄,将自家的民宿升级改造成了现在的“山水云间”。

为了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杨龙线上学布置、线下学经营、用抖音微信推广。很快,这间充满苗乡风情的民宿就火出圈了。“上月有位重庆客人,住了三天不想走,说空气甜、水净、能数星星。”杨龙翻着手机里的电子留言簿说,赚钱之外,更想通过游客把家乡的美传得更远。

杨龙和他的“山水云间”民宿的故事,是化屋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化屋村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益达1.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

除了开办民宿,化屋村还积极构建“水陆空”立体复合旅游观光体系。开发直升机、滑翔伞等低空旅游,修复“手扒岩”苗族迁徙古驿道,引进“璞墟”“他山纪”“花都里”等精品民宿落户化屋,带动发展民宿25家。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花都里·化屋度假营地,已成为化屋村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化屋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化屋各族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05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28万元。

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化屋村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产业筑牢幸福根基

化屋有“三宝”:黄粑、黄姜、黄牛。

近年来,化屋村充分挖掘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技术工艺、地方特色,把传统的化屋“三宝”精心培育成远近闻名的“三黄”产业。

黄粑是游客来到化屋必“打卡”的舌尖美味。化屋村将口感软糯香甜的传统美食黄粑,进行标准化生产、包装和品牌化营销,不仅供游客采购,还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成了化屋的一个产业品牌。目前化屋村有黄粑加工厂2个,日产黄粑2000余公斤,年销售额达240万元,直接带动50余人就近就业。

“化屋小黄姜口感好,销路根本不愁。”村民杨守金这几年仅靠种植小黄姜,年均增收三四万元。目前,化屋村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一般农户”模式,种植黄姜230亩,开发姜甜酒、姜酵素等衍生产品,解决60余人就近就业。

此外,化屋村还主动融入黔西市肉牛养殖产业链,采取联村养殖、“短养快销”的方式,发展了黄牛养殖400头,带动协议养殖农户增收。

黄粑飘香,黄姜葱郁,黄牛欢腾。“三黄”产业稳健发展,筑牢了化屋群众的幸福根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曾经藏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化屋村,已蹚出一条“传统产业品牌化、联村共建链条化、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个“悬崖下的村寨”,襟抱一江碧水,奔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