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成基金赚钱赛道 同一赛道这些基金为何明显落后?
【来源:东方财富】
财联社9月12日讯(记者吴雨其)如果以关键词热度来衡量一个投资方向的重要性,“高端制造”无疑是2025年以来频繁出现在市场讨论中的词汇之一。无论是在行业策略报告中,还是基金路演、研讨会、券商中期策略会场,“高端制造”这四个字被一次次提起,几乎成了“政策导向+产业红利”的代名词。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名称中带有“高端制造”字样的主动权益类基金,19只(只计算主份额)全部实现年内正收益,6只产品涨幅超过40%。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金之间尽管方向一致,但收益表现差距明显,行业取向各异,透露出不同基金经理对“高端制造”的独特理解与策略演绎。
某位资深投资人士打趣地说:“今年的高端制造,不光是产业在转型,基金经理的调仓节奏和思维方式也在加速迭代。”
这一类产品究竟买了什么?涨在哪些板块?基金经理又如何看待制造业的这一轮周期起伏?在投资者重新审视产业逻辑的当下,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正在“高端制造”基金的净值曲线上悄然显现。
年内业绩“全面收正”,高端制造基金分化中领涨
如果说“高端制造”是一个宽泛的投资框架,那么实际操作中,各家基金公司对其理解与执行路径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年内的业绩分化上。
从具体产品来看,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永赢高端制造,截至年内最新数据,其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高达96.10%,几乎实现翻倍增长,成为“高端制造”板块中无可争议的领涨者。
紧随其后的是易方达高端制造,年内上涨52.31%,以及恒生前海高端制造、银华高端制造业和富国高端制造行业,分别上涨51.28%、48.64%和47.23%,均跻身年内涨幅前列。
此外,天弘全球高端制造、兴业高端制造等多只基金也录得超过30%的收益,而全部名称中带有“高端制造”的产品截至目前无一录得负值,实现了100%正收益的罕见景象。
这些业绩亮眼的产品中,虽然都聚焦“高端制造”概念,但实际操作路径却不尽相同。部分产品以智能装备、工业自动化、机器人为主要配置方向,另一些则重仓新材料、固态电池、先进封装等产业链环节,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制造组合”。
以业绩最好的永赢高端制造为例,定期报告中都明确强调了对制造业中“科技含量更高”的子行业偏好,重点聚焦于通信设备、半导体工艺材料、电子元件等细分领域,并在部分AI算力相关方向上有所布局。这种将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融合的视角,正是其跑赢同侪的核心原因之一。
再如圆信永丰高端制造,今年以来净值上涨超过4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列。根据其最新披露信息,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超过七成为固态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涵盖材料端、设备端等多个环节,显然是一个典型的产业链深耕型配置案例。
有业内人士指出:“固态电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周期起点非常重要。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处于上行初期,不仅看技术是否成熟,更关键的是要看下游有没有明确的中试、量产节奏。”
不过,也正因为“高端制造”覆盖范围广泛,基金在选股风格、行业取向、风险容忍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即便方向一致、最终收益仍拉开差距。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个赛道能涨的方向很多,也容易踩错方向,配置偏离一点点,收益可能就差十几个点。”
相反的,在同一赛道中,也存在部分基金表现明显落后。例如,同样聚焦高端制造的广发、汇添富、东方基金等旗下产品年内涨幅多在个位数至10%出头的区间内徘徊。例如广发高端制造,则重仓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这也反映出一个事实:“高端制造”只是方向,能否踩对结构、选对公司、守住估值,才是拉开最终收益差距的关键。
产业视角与技术主线下的投资逻辑
如果说业绩是市场对过往的“评分”,那么基金经理的观点则更像是对未来的“规划图”。从近几月市场交流来看,多位高端制造方向的基金经理开始强调“中观制造逻辑”的回归,即从单纯押注科技创新,转向对产业周期、技术壁垒、政策节奏更为系统的理解。
如永赢高端制造基金经理胡泽在定期报告中提到海外AI和创新药的布局。他提到AI算力芯片的需求持续放量、ASIC光模块和PCB的需求量增加,结合海外AI链相关标的经过大半年的调整,估值也来到了一个很有性价比的水平。
创新药方面,胡泽指出中国药企在创新药BD方面的案例越来越多,25年上半年的BD交易总额就和24年全年相当,近年来中国药企在研发成本和研发效率上超过了美国药企,创新药成为国内药企的重要发力方向。
“海外AI算力和创新药是下半年重要的进攻方向,我们会基于在相应领域的深入研究,精选板块与个股,力争抓住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投资机会。同时我们也会在科技领域积极寻找具有较好投资机会的新板块新标的。”
看好固态电池的圆信永丰基金经理党伟也曾在交流中明确指出:“锂电行业周期筑底,固态电池产业化渐行渐近。锂电行业经过3年下行期,底部特征已经非常明显,2024Q3产业链盈利能力确认见底回升。固态电池在国内外产业及政策大力推进之下,2025年进入中试关键期,2026年预计进入量产元年。”
在他看来,本轮机会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技术替代,整体上,他更看好本轮产业周期底部回升叠加产品创新周期带来的板块性机会。
从国家政策来看,近期工信部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加强对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支持,这无疑为产业注入更多政策确定性。事实上,行业发展在逐步验证党伟的前瞻性判断。目前,多家电池厂宣布已建成或即将建成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明确量产计划,产业链需求预期升温。与此同时,材料端的研发成果不断落地,设备端更是收获订单不断。
有基金经理直言:“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固态电池、低空飞行器、工业机器人等,国内公司在技术工艺、成本控制上已初步具备全球竞争力,具备长期布局价值。”一位不具名的沪上绩优基金经理表示,“高端制造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个靠讲故事赚钱的行业,而是靠‘做事’胜出的行业。”
另一位参与高端制造投资的沪上基金经理则补充道:“制造业的核心是效率,而高端制造的核心是突破。在关键环节取得自主技术突破的公司,具备更高的估值承载能力和市场定价权,这也是我们选股时最看重的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端制造主题基金经理正在打破过去“制造业=中游加工”的狭隘认知,将配置视角拓展至基础材料、AI制造软件、工业自动化与算法集成等方向。部分基金甚至开始通过港股配置或QDII通道,布局全球高端制造链条上的稀缺标的。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