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5 日

古村新韵,凤凰茶香飘世界|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应凤林

晨光熹微,白雾如纱。

海拔千米的山峦之巅,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凤凰社区的垄垄茶山上,每一片茶叶都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整座山都在呼吸。

60多岁的熊长寿踩着露水巡查茶园,指尖抚过茶树刚修剪完的新鲜切口,眼里满是笑意:“这3000亩茶园,是咱们村里真正的宝贝。”

这片隐于高山的茶园,蕴藏着千年茶韵。茶农们世代守护的“老茶梁”,曾是唐代贡茶的产地。

然而,大山的阻隔、技术的滞后、销路的困局,曾给茶山蒙上一层愁绪:亩产收入不足千元,茶香里浸满生活的苦涩。

如今,欧盟标准有机茶质量认证让茶叶身价翻番,村民手持股权证享受分红,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

千年茶山,重新焕发生机。

从“苦涩茶田”到“黄金茶园”,从“空心村落”到“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凤凰社区以生态为基、文化铸魂、改革助力,让茶香飘洋过海,更飘进老百姓越来越甜的日子里。

古茶新香

初秋的凤凰社区,漫山翠色如碎玉倾泻,层叠的茶垄顺山势铺展,宛若巨幅绿毯。

“老茶梁”遗址旁,几株古茶树依然吐露新绿,粗糙枝干爬满青苔,静静诉说着唐代贡茶的往日风华。

“小时候听老人说,这些茶树下的泥土都沁着茶香。”凤凰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晓波手掌轻抚苍老枝干,仿佛触摸到旧日时光。

记忆中的茶香里,也曾浸满苦涩。

1997年,集体茶厂改制后,茶农们虽守着“老茶梁”这块金字招牌,却因技术落后、销路狭窄,亩产收入始终不足千元。

“施化肥怕烧苗,打农药怕超标,最发愁的是采下来还卖不上价。”村民李德兵接过话茬回忆道,“2015年,我家两亩茶园仅收入1800元,远不如外出打零工。”

转机始于2016年。那年,凤凰社区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依托这一文化品牌优势,在太安镇党委政府推动下,社区引进玖凤旅游公司,共同开启茶园的“有机革命”。

“刚开始很多人有顾虑。不用化肥怎么长茶叶?不打农药还不被虫子吃光?”太安镇党委书记胡贵指着眼前的茶园说,“镇干部们带着村民一次次到外地有机茶园考察学习,算生态账、长远账——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管理,只要获得欧盟标准有机茶质量认证,一公斤茶可多卖400元!”

观念转,行动变。村民从怀疑到尝试,从尝试到信服。茶园也跟着气象一新:生态防控设施遍布茶垄,灌溉管道沿山蜿蜒,水珠轻落,润土无声。

2019年,欧盟标准有机茶质量认证通过,茶叶身价倍增——“老茶梁”三峡银针每公斤售价达数千元,依然供不应求。

“我们出口的茶以夏秋茶为主。如果只采一季春茶,亩产值约1万元,加上夏秋茶,能提高到2.8万元以上。”说话间,茶园管理员谭坤林指尖轻抬,掐下一片标准的一芽一叶。

如今,茶园一年可采收4至5次,生产期从4月一直延续至11月。

茶乡的茶受到市民的青睐。 均为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应凤林摄

古村新貌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凤凰社区,脚步声回荡在清晨的宁静中,惊起墙缝间栖息的麻雀。

丁家箭楼的夯土墙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几位老人坐在墙根下的石凳上闲话家常,手边的茶杯里飘着缕缕茶香。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防御建筑,曾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如今通过“修旧如旧”迎来新生,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地。

“你看这木窗雕花,都是一点点抠出来的,和百年前一模一样。”守楼人李建国用抹布擦拭窗棂,指尖摩挲着雕花凹槽,语气里溢满自豪。

李德兵的农家乐就开在箭楼旁。门口木牌上用红漆写着“茶香土鳝鱼”“茶叶蛋”,都是客人点单时点得最多的招牌菜。

“游客来采茶、制茶,手上沾着茶香,中午在我家吃饭,晚上住民宿。”他翻着记账本,嘴角忍不住上扬,“今年营业额预计破50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里的改变,远不只这些。

污水管网入户,旱厕改成生态卫生间,屋前屋后的篱笆都用茶树枝条精心编织而成。风一吹,还能闻到淡淡的茶香。

“以前村里是土路,走一趟满脚泥,裤脚总沾着土疙瘩。”刚摘菜回来的村民魏太云,笑着拍了拍干干净净的鞋底,“现在换成平整的石板路,走再多路也不沾灰,城里亲戚来了都说比他们小区还干净,住下就舍不得走。”

这座浸在茶香里的古村,如今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入选了“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山间的“千层梯田”成了摄影爱好者扎堆拍摄的胜地,“中国美丽田园”“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字号”荣誉接踵而至。

2024年,10.86万人次游客带来1657万元旅游收入,21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古韵新章

茶山上,日影西斜,拉长了茶树的影子。

62岁的魏光华坐在石头上,仔细数着这个月的工钱,皱纹里都透着笑意:“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给儿女减轻负担。”

这份底气,来自“三变”改革。凤凰社区通过清产核资,将茶园、林地量化折股,家家户户都领到了股权证。

“去年分了3000多元,今年茶叶行情好,估计能拿得更多!”村民谭文星翻着股权证,越说越振奋,“村里14个合股联营主体、23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真正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为现实。”

改革红利沿股权链流入千家万户:景区内33户闲置农房入股改建民宿,每户年均分红2500元;“茶乡人家”项目带动16户脱贫户搭上发展快车,不仅优先参与茶园管护、景区服务,每年还能领取1200元产业分红。

村民孙光荣的两亩晚熟李子林就种在茶园不远处,枝头的李子红得发亮。这几年茶园游客多了,他家的李子也成了“抢手货”——10元一公斤,一天能卖200多元。

“这‘旅游饭’真香!”孙光荣顺手拿起一颗李子,用衣角擦擦递过来,“尝尝,都是沾了茶树的光,来的人多了,果子根本不够卖。”

看着村民们的笑脸,李晓波深有感触。他站在观景台上,望着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说道:“保护不是圈起来当标本,发展不是砍古树建高楼。凤凰社区要走的路,就是让绿水青山永在,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远方的茶园里,余晖落在茶尖上,镀上一层金边。清风拂过,捎着千年的茶香,也捎着新时代的希望,在山谷间久久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