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7 日

预制菜之争,一次公共讨论的胜利

【来源:虎嗅网】

围绕预制菜引发的“罗永浩和西贝之争”,终于迎来了戏剧性的结局。

9月13日,网红罗永浩发文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我要忙正事了”。耐人寻味的是,同日有消息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9月14日,西贝老板贾国龙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算是最后的倔强。但他也表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以后打明牌”。

9月15日,西贝发布道歉信,宣布九大整改措施。

尘埃落定,谁是最大的赢家?

01

其实,这场舆论大战重要的不是“交战双方”的胜负,而是公共议题讨论从情绪走向理性的进化。

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向来饱受诟病。毕竟,普罗大众不是专业人士,也没有受过新闻学的专业训练,参与网络舆论的动力主要来自情绪驱动。

罗永浩在这场“大战”中先声夺人,正是因为他擅长调动舆论情绪。大众对“店大欺客”的本能反感、对预制菜的成见,让他占尽先机。

不过,后来的事态发展并没有预想中的“一边倒”。

老罗的一些说法,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比如他晒出来的账单,就有网友指出以北京的餐饮消费水平不算离谱。后来的讨论基本上也不再有单纯指责“高价”的声音,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预制菜的安全性、性价比。

本来是单纯消费争议的吐槽,扩大到餐饮行业、现代食品工业的深度讨论。网络讨论的“格局”就此打开,“真问题”的公共价值因此凸显。随着很多专业人士加入“论战”,网友们得以从法律、食品安全性、行业现状、市场原理等多角度“深度围观”。

可以说,这场“西贝之争”的热点始于老罗吐槽的情绪启动,最终成为涉及行业观察分析、食品工业技术变革乃至行业立法与监管的大讨论,理性度和专业度之高,为近年来罕见。

02

在这场席卷全网的“大论战”中,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个性鲜明”。以小红书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年轻群体,主打“精致品味”,时尚流行的餐饮观念较为集中;抖音则集中了更多的“底层愤怒”;还有来自知乎、B站等知识型平台的“科普党”活跃,等等。

各大平台不同的内容偏好、“站队”倾向,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对这一公共议题的认知差异。特色鲜明、高度多元化的网络表达,彰显了国内互联网舆论场的活跃氛围。

以微博为例。在这场争论中,平台既是各种观点、立场碰撞的“主战场”,也是汇集大量专业知识、理性思考的“民间高峰论坛”。据统计,截至9月16日上午10时,因“罗永浩和西贝之争”而产生的相关热搜多达180多条,相关话题阅读量也超过40.2亿。

网友的“战斗力”依然在线,但是争论的焦点不是人身攻击之类的“口水仗”“反资本”的抽象口号,而是关注“预制菜争议”“餐饮业透明度”等有公共价值的“真问题”。整体画风是讲证据、讲逻辑的理性交锋。

平台的“舆论风向”第一时间被各路大V捕捉,所以这次大V们的“集体画像”相当正面。尽管各自的立场各异、观点不同,但是都没有“乱带节奏”的虎狼之辞,而是围绕预制菜争议的公共议题展开的“高举高打”。

“社交媒体”,本身就有“社交”和“媒体”的双重属性。娱乐话题的热闹,主要体现的是社交功能。真正体现“媒体”属性的,则是在公共议题的讨论上。

微博、小红书等以图文为主的产品定位,天然具备更强的媒体属性。文字表达没有蒙太奇的技巧和美颜滤镜技术,传播力更依赖言之成理的逻辑自洽和言之有据的信息增量。“直面现场”的视频载体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纯粹的图文表达则更注重思辨理性。而且,在思辨性为主的内容领域,文字的信息密度更高。

加之,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是集体讨论向,有利于呈现同一议题的不同意见。热搜榜也好、个性化推荐也罢,都是“话题推荐”,而不是“产品推荐”。所以,社交平台更容易形成公共议题的热点,并导向深度的严肃讨论。

比如这次的“大战”,微博网友重点关注的不是罗、贾之间的口舌之争,而是预制菜争议。多家媒体纷纷下场,#罗永浩西贝之争倒逼餐饮透明化、#消费者在意的是预制菜值不值现炒价# 等议题引发深度讨论,三大央媒发文,推动解决预制菜的标准公开和餐厅使用预制菜透明化的问题,引导公众形成焦点共识。

这次讨论中,很多发声的人是长期“在线”的资深网民,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看得懂套路、分得清轻重。这些资深网民藏龙卧虎,平时娱乐吃瓜疯玩不着调,一旦涉及严肃的公共议题随时变身冷静理性的“老司机”。

当然,“老司机”也会翻车。但是,成千上万的“老司机”扎堆,可不是好忽悠的。所以,社交平台的公共议题热点,往往能深挖议题的公共价值、导向理性讨论。

甭管是小红书的精致小资,还是抖音的小镇青年,抑或快手“老铁”,都参与了这场话题讨论。这在互联网舆论越来越割裂、阶层和地域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公共理性从来都不是来自固步自封、抱团取暖,而是源于广泛的交流,为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公共空间,是网络平台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03

网友在这次“罗永浩和西贝之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让人看到了国内互联网舆论生态的积极一面。

公共议题不会被发明,只会被发现。阻碍网民从网络热点事件中发现公共议题的,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情绪化。试想一下,如果这次“罗永浩和贾国龙大战”也成了对西贝喊打喊杀的一边倒,情绪价值满分,公共价值归零。骂倒了贾老板,还有“甄老板”。无非是过两年围绕预制菜的争议、疑虑再刷一回流量,老配方、老味道。预制菜的纷纷扰扰,还是无解。

所以,这次“罗永浩和西贝之争”被网友深挖出预制菜的公共议题,本身就是理性的进步。而且,在争论过程中,漫天飞“帽子”的口水仗少了,专业知识的“魔法对轰”多了,科普的含金量很高。理性讨论引发的深度思考,更是弥足珍贵。各方讨论的过程也推动了餐饮行业的进步。

尽管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论战还没有解决预制菜的争议,但是通过这场理性含量明显提高的大讨论,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次争议时,讨论的质量会更高。

互联网永远不缺争议,那么争议要有争议的价值。网友更多地理性思考,而不是被情绪左右,真理就会越辩越明,网络舆论生态也会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