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校长也得一起吃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言咏
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被紧急撤换,补发饼干和面包替代。午餐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回应称是因为虾仁里有细沙,但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反馈这道菜有臭味。
家长们不认为这是一起偶然事件,长期以来他们对校园餐不满意:菜品质量差、油炸食品过多、孩子吃不饱、吃不好。他们向12345和市教育局反馈过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罗永浩吐槽西贝“贵且难吃”,上海家长们却说:让西贝来竞标校园餐吧。
虽说众口难调,但当很多家长反馈同样的问题,他们的诉求应当被重视;此次虾仁炒蛋撤换事件背后真相究竟如何,相关部门也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回应。校园餐必须经得起审视,因为它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切身利益,并且涉及面非常之广。中国目前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涉及学生超过2.37亿人,校园配餐不是一件小事。
上海家长对校园餐品质的争议并不是个例,这些年,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7月发布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将于12月1日起执行。这是关于校园配餐服务管理的首个国家标准,从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制作运输、召回程序等多个方面树规立范,被认为是保障校园餐品质的关键一步。
树立规范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在执行层面真正落实,再完善的标准也易流于形式。要让“国标”被严格遵守,有几个关键点:
其一是公开。公开表层的含义是对每日食谱及食材信息公示,对食品加工的关键环节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展示,但它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开放——包括将食堂有序向家长开放,也包括在更前置的环节,比如对供餐企业的遴选中,引入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决策。封闭容易滋生猫腻,透明与开放本身就是最好的防腐剂,能有效抑制校园餐管理中的潜在风险。从社交媒体上家长的反馈看,凡是餐食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学校,几乎都建立了家长陪餐制度,即家长可以申请进食堂亲自体验餐食,同时家委会在膳食管理和监督上也被赋予了充分的权利。
其二是公正。对公正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推行师生同餐。校长陪餐制早在2013年就在河北邢台推行,2019年4月起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但有的地方落实得并不到位,校领导作秀式陪餐或者老师“开小灶”的情况时有发生。只有师生在同一个锅里吃饭,餐品好坏与老师们的切身利益挂钩,校园餐的质量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其三是选择权。就吃午餐这件事而言,学生和家长就相当于市场中的消费者。消费者只有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才有博弈的可能。现在很多学校为了统一管理的方便,不允许学生中午回家吃饭,也不允许学生自带便当。没有选择权,这也是最为上海家长诟病之处。在学校吃不好,又不能不在学校吃,难怪会生出怨言。一个没有充分竞争、消费者没有话语权的市场,服务提供者何来的动力让消费者满意?
校园餐的治理绝非一蹴而就。它关乎孩子的健康与未来,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良心。唯有将“国标”的刚性约束、执行的透明公正、家长的深度参与以及市场的有序竞争紧密结合,才能构建起一道经得起审视的坚固防线,守护好每一位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