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9 日

江心岛的“诗与远方”|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重庆市巴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海言 袁启芳

天光初破,长江如练,重庆市巴南区莲花街道大中村中坝岛在晨雾与波光中缓缓苏醒。一江碧水静静环抱,滋润着岛上绵延数千亩的蔬菜基地。

白墙灰瓦的村舍点缀其间,江滩芦花翻浪、绿草连天,犹如镶嵌在岛周的翠玉;蔬菜大棚之中,瓜果盈枝、长势正旺。

这座倚靠渡船联通外界的江心岛,不仅是重庆中心城区重要的“江上菜篮子”,高峰时期每日向城区供应蔬菜超250吨,如今更在生态与产业的交融中,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这里已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安居乐园、候鸟迁徙的中转驿站,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赢的康庄大道。

“菜篮子”里的“丰收密码”

秋日的晨雾尚未散尽,中坝岛已被农机的“突突”声唤醒。村民们踏着露水、手提菜种走向田地,一幅抢播秋菜的忙碌图景正在展开。

“现在种下萝卜、白菜,11月初就能上市。”村民赖永波一边除草,一边笑着说。仅今年上半年,他家18亩菜地就收入近30万元,言语间满是喜悦。

中坝岛的种菜传统,源于长江慷慨的馈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这里自古便是蔬菜种植的宝地。

如今,岛上4500亩专业化蔬菜基地颇为壮观,成为重庆河谷早春蔬菜生产的标志性样本。全村千余户村民几乎全部参与蔬菜种植,每年4月上旬,番茄、黄瓜等茄果和瓜类蔬菜抢先上市,夏、秋、冬三季则借助设施农业轮作三四茬速生叶菜,年产量约3万吨,稳稳撑起重庆中心城区“菜篮子”。

这里不仅是产销一体的蔬菜基地,更是区域种苗供应枢纽。每年超3000万株茄子、苦瓜、西瓜嫁接苗及辣椒、番茄苗销往四川达州、贵州遵义等地,种苗销售收入突破4000万元。

“村民们用技术与汗水,换来了四季都有收成的踏实日子。”大中村党总支副书记陈雪难掩自豪,全村户均年收入已稳定在10万元以上。

江岸线上的生态坚守

沿着岛上的江岸而行,一片“空旷”之地尤为醒目:没有菜畦、棚架,唯有芦苇摇曳、白鹭翩跹——

这里是长江175米水位线以下的消落带,也是大中村坚决不逾越的“生态红线”。

“这片175米水位线以下的消落带,是我们的‘生态红线’,一粒种子都不能种。”大中村党总支书记廖大全蹲在江边,指着水位标识解释道,“中坝岛既要当‘菜篮子’,更要护好长江的生态屏障,这两条底线都得守住。”

三峡水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在中坝岛175米水位线以下形成了超过500亩的消落带和湿地。原本这些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蔬菜,但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长江生态的影响,岛上明文规定:175米水位线以下区域,严禁任何生产活动。

“为了减少面源污染,我们已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鼓励村民充分利用农家肥,并做好农膜、农资包装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廖大全告诉记者,地处绕城高速以内的中坝岛属于禁养区,早在2007年,村里就依法取缔了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

在此基础上,大中村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每月,岛上的党员志愿者都会开展“保护母亲河”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清除长江沿岸卫生死角和存量垃圾,以实际行动守护生态。

生态守护终有回响:坚持生态种植,不仅叫响了“中坝生态蔬菜”品牌,更让岛上的“客人”多了起来。每到冬季,斑嘴鸭、白骨顶等野生鸟类纷纷来此过冬,最多时上百只水鸟聚集江面,成为江岛一景。

“鸟儿愿意来,就是对我们生态最好的认可。”廖大全望着江面上的水鸟,语气里满是欣慰。

中坝岛唯一出行交通工具——渡船。 均为重庆市巴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田园深处的“诗与远方”

中坝岛四面环水,村民至今依靠渡船出行,但岛上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良好生态和田园风光,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体验“离尘不离城”的惬意生活。

午后渡轮靠岸,市民王媛带着孩子踏上岛,难掩欣喜:“坐船、赏江、摘菜,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这种田园感太珍贵了。”

江畔露营地帐篷星星点点,大人悠闲散步、孩子追逐嬉戏,芦苇荡中笑语随风飘远。村民罗健的农家乐常常人气爆满:“过去只懂种菜,如今开起农家乐,旺季一天能接待几十桌客人,收入比单纯种菜翻了几番。”

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罗健一样,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近年来,大中村所在的莲花街道大力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改造农房小院51户,提升农家乐服务品质;打造“网红芦苇”打卡点,串联江滩、菜园等景观;推出蔬菜采摘、土地认养、江岛观光等一系列文旅体验项目,为这座江心岛注入新活力。目前,中坝岛年游客量已突破16万人次。

夕阳西下,末班渡船离岛,江心重归宁静。风吹棚叶簌簌作响,江鸟掠水低飞。这座曾经的“孤岛菜乡”,凭借“生态+产业+文旅”的融合实践,已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村民的日子,也如脚下的长江之水,向着更加广阔和美好的未来奔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