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9 日

花溪河的“生态手术”|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重庆市巴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海言 袁启芳

金秋的风,裹着长江的湿润气息,轻轻掠过重庆巴南。

晨光熹微,在花溪街道土桥正街社区的花溪河城市休闲步道上,早已人影绰绰:提笼遛鸟的老人在香樟树下闲谈,孩童奔跑着追逐白鹭,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捕捉粼粼波光中的河景……

作为长江一级支流,花溪河曾是一条让人掩鼻绕行的黑臭河,如今成了鸟语花香的城市风景线。

从“避之不及”到“纷至沓来”,花溪河的蜕变,始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源于重庆市巴南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舍短期之利、得长远之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昔日之痛

秋日午后,花溪河畔,72岁的退休美术教师张朝华架起画架,笔尖在画纸上轻轻勾勒——河面上掠过的白鹭、岸边锻炼的市民、水面摇曳的水草,都成了他画纸上鲜活的元素。

这位与花溪河为邻20余载的老画家,用一支画笔,默默记录着这条城市河流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生态蜕变。

“以前在这里写生,得拿着画板到处找景。现在可好了,沿着河边随处一坐,就有画不完的素材。”坐在河畔银杏树下,张老师指尖摩挲着斑驳的石凳,语气里满是感慨,“那会儿河面随处可见漂浮物,夏天还有明显气味。”

作为贯穿巴南城区的“母亲河”,花溪河发源于巴南区南彭街道花土湾,流经南彭街道、界石镇、花溪街道等地,于李家沱街道马王坪处注入长江,全长63.6公里,流域面积268平方公里,曾是滋养一方的生命之源。

上世纪90年代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沿岸的小工厂、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工业废水直排入河,让这条河不堪重负。

慢慢失去清澈的河里,鱼虾、水草鲜见踪迹,水面少了往日灵动——2015年,花溪河被列入国家黑臭水体挂牌督办名单,成为巴南人记挂的“生态待优化课题”。

攻坚之志

2016年,长江大保护的号角吹响,巴南区面临着一场艰难抉择:是守着眼前的经济效益,让花溪河“讳疾忌医”,还是斩断污染源头,给河流一条“重生之路”?

答案,藏在“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行动里——一场覆盖全流域的“环保攻坚战”,在花溪河畔打响。

整治的第一步,便是“舍”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巴南区对流域内1200多家企业进行登记造册,按照“关停取缔、规范整治、搬迁整合”三类标准分类处置。对污染严重、整改无望的185家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取缔;对893家有整改空间的企业划定“环保红线”;另有183家企业则进行搬迁整合。

“短期阵痛在所难免,税收受影响,工人需转岗。还有人到处告状,说这样整治就是不给企业‘活路’。”曾参与整治工作的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但区委、区政府态度明确: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饭碗”。

关停企业只是第一步,要让花溪河真正“活”过来,还得啃下“治理”这块硬骨头。

为了从源头截住污水,新建140余公里污水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沿岸每个小区、商铺,将生活污水“一网打尽”;海棠、李家沱等4座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0万吨,处理后的尾水清亮如溪,重新汇入河道。

与此同时,“北水南调”工程让区域内的五布河、一品河的清水每日奔涌而来,15万立方米的生态补水让停滞的河水重新“活”了起来。清理30余万立方米淤泥,拆除2.3万平方米违法建筑……一场场“生态手术”下来,花溪河重获新生。

2018年,花溪河全面消除黑臭;2019年,水质稳定达到Ⅴ类;2022年,部分河段水质提升至Ⅳ类……

市民漫步花溪河畔。 均为重庆市巴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生之美

夕阳映照,花溪河畔步道逐渐热闹。年轻人挥汗夜跑,老人孩子驻足观鱼,笑声如水波荡漾。

如今的花溪河,早已不是当年那条“臭水河”,而是巴南人爱去的“城市后花园”。

花溪河的美,不仅在于水清岸绿,更在于人水和谐。2020年,巴南启动花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保留了沿岸原生的芦苇丛、杨树林,甚至为鸟类专门搭建生态岛,让河流保持“野趣”;两岸种植了香樟、银杏、桂花等40多种乔木,以及各种花卉、灌木,形成了多层次的绿色景观。

除了步道与绿化,花溪河长江入口湿地公园、滨河公园等一大批公园也相继建成。公园里,亲水平台、休闲广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满足了市民不同的休闲需求。清晨,晨练的人们沿着步道跑步、打太极拳;傍晚,一家人携手漫步,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周末,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玩耍,年轻人在河边野餐、露营,欢声笑语回荡在河畔。

“现在每天都要到河边走两圈,呼吸新鲜空气,看着这水、这树,心情都变好了。”家住附近的周桂英笑着告诉记者,如今的花溪河,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到周末,周桂英都会带着孙子来河边玩耍。看着孙子在草坪上奔跑,她总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花溪河摸鱼的场景,“现在的孩子也能感受到河边的快乐了。”

晚风又起,河面倒映着两岸温暖的灯火与悠闲的行人。白鹭低飞,孩童嬉笑,曾经的黑臭河如今碧波荡漾,成了市民共享的“城市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