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0 日

猪企频频“联姻”补链强链 全链融合谋求高质量发展

【来源:东方财富】

  生猪产业内部的联合愈发频繁,目标大多直指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日前,首农股份与Genus plc组建合资公司,进一步强化后者在本土化运营、种猪育种与疫病防控方面的能力;早些时候,新五丰与法国科普利信合资建立育种场,国际育种公司加速推进中国本土化布局。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生猪行业在生物疾病防控以及育种等环节仍有较大空间。而上述合作有望实现环节补强。事实上,类似的“联姻”在今年比比皆是。温氏股份与安佑集团合作,在饲料环节形成合力;越秀农牧与钱大妈集团联手,直至猪肉零售端;新希望与海垦集团战略合作,涉及更多领域。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告诉记者,“联姻潮”本质上是技术迭代、市场波动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育种技术突破到产销协同创新,从规模化扩张到绿色转型,这些合作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未来需在技术自主、中小农户保护、区域平衡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实现从“养猪大国”到“养猪强国”的跨越。

  “联姻”背后

  日前,Genus plc与首农股份共同对外宣称,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首农股份持股51%,Genus持股49%。合资公司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强化PIC®中国在本土化运营、种猪育种与疫病防控方面的能力,尤其聚焦于猪蓝耳病(PRRS)的防控与抗病种猪的商业化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首农股份拥有动物育种业务。而Genus plc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育种动物品系以及用于品种改良的生物技术。

  首农股份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PIC®种猪育种技术与抗蓝耳技术将显著提升中国猪肉生产效率,为中国人民提供健康、经济且可持续的猪肉产品。

  事实上,育种一直都是我国生猪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很多猪企都在关注种猪育种本土化的进展。

  记者注意到,养猪巨头之间关于育种、生物科学之间的联合频频出现。

  今年5月,新五丰发布公告称,将与法国科普利信拟成立合资公司开展联合育种项目合作。出资结构与上述合作类似,新五丰占股51%,科普利信占股49%。新五丰方面认为,此次合作可以引入优秀法系种猪,提升种猪生产性能。

  牧原股份与托佩克公司合作打造的种猪核心场,已经于去年开工。此次合作将托佩克公司的优良种猪资源与牧原的二元轮回育种技术紧密结合,旨在培育出更多性能优良的种猪。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高级分析师徐洪志提到,我国生猪行业长板在于养殖。而育种领域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生猪产业链的最薄弱环节。过去,我国更多在于“引种”和“制种”。但该模式不能解决我国生猪育种体系薄弱的问题。国内本土巨头在育种上开展联姻,将重心转向联合育种,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打破了过去“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怪圈。

  行业人士表示,这种联姻更能体现“补链”和强链,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事实上,类似的合作还有很多。

  今年6月,越秀农牧与钱大妈集团签署生猪订单养殖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度聚焦广东市场,在生猪订单养殖、品质标准共建、市场推广及品牌联动等领域展开合作。

  当时越秀农牧对外公开信息显示,双方将率先共同推进大白猪、无抗猪等特色毛猪产品的联合培育、市场测试等,标志着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聚焦从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到生鲜配送全链条的品质管控。

  今年4月,叮咚买菜与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联手对黑猪产业开启更加深度的布局。后者拥有20多年高原黑猪养殖经验,也是《中国黑猪》标准的制定者。而合资公司也将关注育肥场租赁、仔猪采购、饲料与药品供应及育肥过程管理。

  宋向清认为,该类融合可以打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壁垒,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无缝对接,提高产业协同效应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借助零售端的品牌优势和市场渠道,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

  徐洪志告诉记者,除了上市合作,还包括天康生物以现金收购羌都畜牧51%股权,巨星农牧与南宁农业发展集团的合作,中国供销粮油有限公司与海大集团温氏股份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种合作有利于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需要指出,上述利好影响只是合作企业自身的预期,能否实现和落地,还取决于行业整体形势和企业的实操水平。”徐洪志说。

  如何谋求高质量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猪企开展诸多联姻,更多源自整个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邀请25家头部企业参加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主要讨论能繁母猪产能控制问题。而在此背后,是我国养殖行业依然存在周期性波动。同时,还需警惕生物防控风险、环保政策带来的养殖成本压力等。整个养殖行业进入微利阶段。

  在徐洪志看来,结合上述合作和联姻便可看出,生猪养殖企业已经不能仅仅靠养好猪就能赚到钱了,必须下沉到产业链的末端,对接消费者,从“保量”到“提质”,以需求驱动生产。

  养猪企业直接对猪肉品质负责,需要企业有能力整合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终端物流的全过程。如果这条路真能走通,将意味着生猪产业的革命性变化,彻底告别粗放增长,猪肉市场将从大宗商品市场(以价格为王)逐步进入品牌化时代。头部企业首先是食品企业,生猪养殖将成为其中一个业务板块。

  事实上,头部企业之间的联合可以通过资源和技术层面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推动行业向规模化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告诉记者,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从2021年的53%升至2024年近70%,前十大养猪上市公司出栏量占比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23.7%。

  不过,这种规模化趋势同样引发争议。

  在上述座谈会上,参会代表发言称,目前我国生猪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前3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已接近20%,前30家超过40%,前300家高达65%。与此同时,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养殖端亏损面扩大至65%。在这一背景下,头部企业却仍在凭借成本优势逆势扩张,中小养殖户生存压力加剧。

  原民盟南充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李明全日前在《我国生猪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一文中提到,片面强调生猪的规模养殖,忽视大面积散户养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但没增加,反而有所降低。2023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为6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8%,七年时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平均年递减2.83%。

  李明全建议,积极发展农户散户养猪,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提倡适度规模经营的养殖组织形式;示范推广“公司+农户”的生猪生产组织形式。

  不过,在徐洪志看来,和发达国家(美国)相比,我国养殖行业的规模化水平还是很低的,提升空间巨大。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垄断风险以及生物安全风险与系统脆弱性。“疫病防控难度会成指数增长。某个巨型养殖集团或核心产区发生重大疫病(如非洲猪瘟),可能会通过其庞大的供应链体系迅速扩散,对全国猪肉供应造成毁灭性打击。相关企业在联合扩张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

  朱增勇认为,政策明确要求淘汰低效产能,这意味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拼规模,而是看质量,管理能力弱、资金实力不足的散养户会继续退出市场,客观上促进了行业的优化升级。但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凭借其养殖量调整灵活、劳动生产率高、更容易实现种养结合等优势,通过转型后能够融入现代产业体系。

  “头部企业应当发挥科技和管理优势,聚焦育种研发、成本控制、产业链延伸,做好产业链组织者,发挥联农带农的责任。中小养殖企业应当选择差异化特色养殖,或与头部猪企合作,融入现代产业链,做好专业化补充者。总之,当前养殖主体处于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时期,不同主体间能够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新业态。”朱增勇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