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2 日

【来源:虎嗅网】

1,关于“一刀切”。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霸权治理,对基层的伤害还是很严重。有关部门虽然已不再将卫片当作直接执法依据,但从实践看,国土资源督察部门只能以卫片为依据,否则根本就管不过来。基层哪怕实事求是调查了,有了事实依据和合理理由,但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空间,督察部门根本就不见面、不沟通,只要整改结果。让人比较满意的是,有些地方群众在烧草木灰,没人管。环保部门监测到了,只是提醒,但不会问责。

2,关于基层待遇。从调查的情况看,越是具有财政自主性的乡镇街道,财政困难越明显。反倒是一直依靠上级财政兜底的地方,影响不大。东部某发达地区乡镇,因为津补贴规范了,奖励基本上没有了,绩效也减少了,干部收入减少了1/3。某次发达乡镇,以前依靠乡镇自筹的绩效,基本上发不出来了。但西部贫困乡镇,干部的待遇这几年没受任何影响。当地省会城市和市州贫困乡镇同级别干部的待遇,相差不大。全国基层干部的待遇在拉平,算是一个新现象。

3,关于基层负担。这两年,基层负担的确得到了根本性逆转。一位乡镇书记说,过去,他一周有个一天时间没有会议,就算是很好了;现在,他一周有一天的会,都算多了。上级检查督查也少了,文件虽然还有一些变相下发的,但总体上也减少了不少。这固然是中央花大力气专项整治的结果。但很多基层干部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调侃:主要是没钱折腾了。现如今,各地都在节约过日子,搞正事都不够钱了,搞形式更没钱了。

4,关于基层债务。我的主观印象是,基层债务增加了。乡镇和街道的债务,主要是因为项目建设造成的。有些项目是自己主动做的,投下去就是打水漂。前几年,某县的主要领导在全县推广乡村振兴示范,几乎每个乡镇都通过借债搞了一两个示范点,花了一两千万。结果,领导高升了,但乡镇几乎都留下了巨额债务。村一级都有债务,不少都是来自于上级不接地气的政策。比如,在耕地进出平衡的整治过程中,很多村都花钱开荒种地,一个村为此留下十几万债务也是正常的。更为普遍的是,有些项目虽然申请下来了,但资金却拨不下来,导致事实上的债务。据某位基层领导说,现如今,只有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专款专用,其他上级下来的项目资金,县财政都统一统筹了。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乡镇街道申请项目,哪怕做完了,但也可能是事实欠施工方的项目资金。

5,关于历史遗留问题。几乎所有乡镇街道都以“维持”的心态开展工作。发展是不可能了,尤其是不能形成闭环的发展,基层领导有点害怕。现如今,政府发了专项债,鼓励城市更新。但很多街道都不敢申请项目,或者不敢申请多,因为,城市更新以后,这个债务怎么还,没个说法。债务是最主要的治理后遗症,基层基本上没办法。某乡镇年年都要准备十万元,就等着给上门的债主发点安慰。一个债主,政府欠了好几百万,但每年只能从十万元里得两千元,相当于是发个红包,聊以自慰。城市里的不少街道,都在化解前些年城市开发带来的后遗症。房价下降,开发商破产或者跑路,留下那些被拆迁的居民天天上访,真不好办。在贫困地区,最麻烦的是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脱贫户都住在一个小区里,小区的公共服务都得政府提供,如房屋漏水、物业管理。很多社会问题,如果在原来的村寨,还可以通过熟人社会自行消化,但到了城市社区,人们之间虽然熟悉,却不可能有熟人社会的功能了,社会问题直接涌入政府。典型如未成年保护,有些脱贫户实在没办法,大人要外出务工,未成年人独自留守老家上学,监护是个大问题。有些未成年人遭遇侵害,家庭失效,社区瓦解,政府介入又不容易,挑战很大。

6,关于无效问责。基层现在基本上是凭良心做事。“减负不减责任”,虽然基层减负了不少,但问责还是不减。多做多错这个逻辑,还是通的。

某地在有关部门的催促下,好几个村积极建骨灰堂,群众高兴,基层也觉得做了好事。但因为工作太仓促,有关土地审批手续没及时办理,属于未批先建。结果,村干部要受处分,这让乡镇党委很为难。中部某乡镇的领导说,他们班子成员,1/3背过处分,有能力的主要领导对于谁去背处分,需要权衡,尽量让老同志背,不要影响年轻同志的提拔。实际上,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问责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对于很多基层干部而言,问责已经无所谓了。西部某乡镇,工作氛围挺好的,他们说“凭良心做事”,不可能超出自己能力去做太多的事,但本职工作肯定完成。因此,现如今的基层,要攻坚克难,轰轰烈烈搞发展,估计是不太行了。但维持基本秩序,可以充分相信基层干部的责任心。

7,关于兜底型治理。各地普遍出现了兜底型治理的情况,凡是群众的事,都要管起来,但又不一定管得好。某地为了治理地质灾害,对村民自建房的护坡有专项资金补助。结果,村民都形成了习惯,以为只要盖房就有补助。如果项目资金没下来,就觉得是村干部贪污了。

一些地方出现了“上面做好人,基层做冤大头”的局面。很多上级部门在发展或服务民生过程中,只出政策,只提要求,却没有配套资金。基层其实很为难,现在各地财政普遍困难,但上级的要求还在不断增加。比如,某省出台了基本丧葬服务减免政策,全省户籍人口均可免除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费用。有些县级财政有困难,压力挺大的。有些领导来视察,提这个要求,那个要求,但都未必适合实际;为了解决问题,一些领导对群众承诺了不切实际的东西,结果政策上和资金上又没办法兑现,基层很难办。有基层干部说,群众但凡是出了点事,一定要找政府。夸张点说,哪怕是路上摔了一跤,也要找政府负责。

8,关于少数代表多数。在很多地区,政法机关群众满意度测评和纪检部门的党风廉政测评,对于推动基层工作,挺有效的。群众满意度这个东西,是好也不好。在西部某街道调研时,基层领导说,街道的工作就是服务群众,群众愿意到街道来反映问题,是好事。但客观上,群众不自觉地借此把很多自己的事甩包袱给政府。比如,老旧小区的物业,基本上只能靠街道去兜底。如果不兜底,群众基础就可能出问题。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推行了12345,这就给那些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提供了要挟政府的便捷途径。少数自私自利的人代表了广大群众,这实在是影响社会公平的关键问题。

9,总体上,现如今的基层,进入另一个新常态。过去,基层是发展导向,基层围绕了项目、资源运转,有了项目资源,就可以提供服务。现如今的基层,普遍进入了没有钱,不知道怎么办事的局面。如果说,过去相当一段时期的基层出现了体制过热、负担过重的问题的话,现如今的基层,则进入了体制运转降速、无所适从的问题。基层事务简单了,负担也少了,活力却也没有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乡土,作者:吕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