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2 日

狂揽378亿,江苏小县城,靠小龙虾逆天改命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汪潇、钟立晨

一场初秋的夜宴在江苏盱眙的小城街头拉开序幕。夜色中,十里飘香的十三香小龙虾浓郁扑鼻,数千食客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是一盆盆红彤彤的小龙虾,热气腾腾。而在每年6月的盱眙龙虾节的万人龙虾宴上,来自各地的“虾迷”举箸品尝这一鲜香麻辣的美味,场面如同狂欢嘉年华。

一位当地餐饮老板高学文感慨道:“若不是盱眙龙虾节,谁能想到守着一口锅炒龙虾,也能有今天的事业?”

这盛况经由数十个网络直播间传向全国,“盱眙龙虾”从一个地方特产变成了全民味蕾的共同记忆。一只小龙虾,正悄然撬动着一个县域的命运,引发我们探究盱眙小龙虾崛起密码的兴趣。

小县崛起传奇:外来虾种如何变身致富宝贝

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曾经是江苏省的经济薄弱县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的人们开始尝试将一种外来物种:克氏原螯虾(即小龙虾)端上餐桌。

彼时谁也不曾料到,小龙虾会成为盱眙的“金字招牌”。

盱眙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域生态:千里淮河在此与洪泽湖交汇,形成数十万亩滩涂湿地,水草丰茂、饵料充足,孕育出的龙虾个大肉嫩、品质上佳,被称为“虾中白富美”,具有“三白”(腮白、腹白、肉白)的显著特征。得益于这样的自然禀赋,盱眙小龙虾天生便有了声名鹊起的资本。

然而,光有好食材不足以造就传奇。一道“十三香小龙虾”的诞生,为盱眙龙虾注入了灵魂。1993年,调料师傅许建忠携家人来到盱眙,在山城市场开了一间“老许调料行”。

他根据祖传药膳配方和五香粉、卤料的特点,研制出一种融合肉桂、丁香、花椒、砂仁等十几味中草药的十三香调料,恰巧当地小饭店老板王学礼得知此事,萌生了用十三香烹制小龙虾的念头。

王学礼从许建忠处购得一批十三香调料一试,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小龙虾鲜香麻辣又带一缕药材的回甘风味,食客赞不绝口。不久,这家名叫“三元饭店”的小馆子在周边地区名声大噪,甚至跑到南京开出了分店,十三香小龙虾的美名由此传开。

可以说,十三香配料的巧妙应用,让平平无奇的小龙虾摇身一变为淮扬菜中新贵,也为盱眙龙虾后来风靡全国奠定了基础。

顺势而为:节庆IP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一锅热腾腾的十三香龙虾飘香之余,盱眙人更是借势打造了“大龙虾节”。2000年,盱眙县委政府首次试水“龙年龙虾节”,仅两天就吸引了三万多名食客到场,卖出近百吨小龙虾。

尝到甜头后,2001年盱眙正式举办首届“中国龙虾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筹集资金,举办万人龙虾宴、民俗水上婚礼等活动,并通过媒体全方位传播,彻底叫响了“盱眙小龙虾”的品牌。

此后,每年一届的龙虾节不断推陈出新:早期开捕式、万人宴、巡游秀;后期跨城联动、国际交流,让节庆从饮食盛事升华为文旅嘉年华。

随着品牌力的增强,盱眙龙虾成为全国知名的“美食名片”。

权威数据显示,盱眙龙虾已连续多年占据中国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榜首,成为连结盱眙与全国消费者的金色桥梁。由此可见,不断沉淀的文化IP和节庆运营,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县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与其他也尝试小龙虾产业的县域不同,盱眙依托龙虾节这一文化平台,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开幕式巡游、龙虾开捕仪式、万人龙虾宴、烟火秀、水上婚礼等活动将饮食、文化与旅游巧妙融合,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盱眙还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小龙虾博物馆,把龙虾的历史故事、烹饪文化乃至民间趣闻都呈现给游客。这些举措让“小龙虾之都”这块招牌更具文化温度和故事性,增强了品牌黏性。

早在2004年,“盱眙龙虾”就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盱眙全县上万农民从养殖、烹饪到流通各环节纷纷投入,涌现出一大批身家百万的“虾王”。

2023年,盱眙龙虾荣膺全国品牌农业领域的“神农奖”,真正实现了由地方特产向国家级知名品牌的跨越。直至目前,盱眙龙虾品牌价值已连续10年位列全国水产类公用品牌第一名。

使得小龙虾“盱眙”品牌崛起的背后,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发力同样功不可没。盱眙县将龙虾产业作为“第一富民产业”,持续在政策、资金、组织上保驾护航。

县里成立了龙虾产业党工委,统筹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源,构建“大党建”引领产业的格局;设立每年1500万元的龙虾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品牌推广等。

行业组织方面,组建了全国最大的淡水龙虾产业社团: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该协会拥有“盱眙龙虾”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专用权,负责区域品牌的独立运营,并牵头成立了中国龙虾产业联盟,统一品牌形象与标准。

此外,盱眙先后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盱眙龙虾》等一系列标准,覆盖从养殖、加工到餐饮服务的全流程,建立起完善的产业规范体系,牢牢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运作、多方合力,盱眙在区域品牌打造上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治理协同之路。

一二三产联动:打通龙虾全产业链闭环

如果说美食是名片,那么产业链就是根基。如果说精彩的节庆和营销把“小龙虾”这张名片推向全国,那么完善的全产业链布局则将这张名片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盱眙人深知,“一只虾要富一方”,离不开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从田间池塘到餐桌餐馆的闭环运作。

因此,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使产业从最初的“捕捞+虾仁加工+餐饮”,形成集苗种选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旅游、节庆文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盱眙龙虾总产值达到378亿元,其中一产产值90.65亿元、二产产值70.62亿元、三产产值216.73亿元。

在第一产业,盱眙率先创新出“虾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当地充分利用110万亩水稻田资源,在稻田中养虾,龙虾以田间害虫和杂草为食,稻谷则因不施农药化肥而更加有机绿色,形成良性循环。与传统“稻麦轮作”相比,“虾稻共生”每亩增收约2500元,让广大稻农额外增利。

截至目前,盱眙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近98.5万亩,其中“虾稻共生”达78.5万亩,涌现出4000多户种养大户(经营面积50亩以上)

“北有五常大米,南有盱眙龙虾米”,盱眙选育出适合稻渔共作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出了独具特色的“盱眙龙虾香米”,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米金奖、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等称号。有机虾稻米售价每公斤40元以上仍供不应求,稻虾共生不仅产出了绿色好粮,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此外,盱眙还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出全国首个克氏螯虾新品种“盱眙1号”,相比普通品种生长速度快、个头更大,在相同养殖条件下50天收获体重提高18%以上,被誉为“超级小龙虾”。新品种的推广有望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并巩固盱眙在全国小龙虾种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第二产业,盱眙大力延伸龙虾加工链条,提升附加值。

县里建成占地1200亩(约369亩)的现代化龙虾加工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了祥源农业、泗州城、叮咚买菜、和善园等龙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县每年可加工整只速冻龙虾逾1万吨,产值约5亿元;70多家调味品企业年产各类龙虾调料上万吨,再创产值5亿元。

例如,当年的十三香创始人许建忠如今成立了许记味食公司,研发出70多款龙虾调料产品,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同时,盱眙发展龙虾配套产业,2家企业年产10万吨龙虾专用饲料,产值6亿元;打造副产品“龙虾香米”制品加工中心,29家企业加工“龙虾香米”,年工业产值达10亿元。

可以说,小龙虾从苗种、饲料,到调料、速冻食品、休闲零食,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集群。

从前,小龙虾经济的产值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而如今,盱眙正通过深加工“二次创业”,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更均衡、更抗风险。

在第三产业,盱眙的餐饮、文旅、电商等“龙虾经济”也风生水起。

全县拥有各类龙虾餐饮门店上千家,其中不少是加盟连锁店,遍布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每年龙虾季节,“夜经济”火爆:大排档里座无虚席,食客们啤酒龙虾走一波,盱眙县城的不夜街区灯火通明。

据统计,2024年盱眙龙虾超过一半产值由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创造。可见,小龙虾撬动的不仅是农业和加工制造,更带旺了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整个消费市场。

为了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激活城市消费场景,盱眙以“龙虾+夜市+文旅”的融合模式,打造出一批龙虾主题街区,成为县域旅游的流量入口和情绪锚点。

尅街自2024年改造开街以来迅速蹿红,借助“盱眙龙虾”这一金字招牌IP可谓得天独厚。当地政府将原本经营惨淡的商业广场升级改造成以龙虾美食文化为主题的街区,在开街之初即通过官方宣传、达人探店、高速路牌等线上线下渠道为尅街造势聚人气。

短短一年内,尅街已成长为席卷社交平台的网红美食街。今年“五一”假期尅街创造单日客流峰值超5万人次、销售小龙虾200吨的纪录;整个假期街区接待游客累计达15万人次,成为城市夜经济的新地标。

食客们置身其中,大快朵颐,从经典的十三香、蒜泥、麻辣口味,到近年流行的花雕、白灼,甚至创意十足的簋街、干煸、蛋黄,应有尽有。许多游客专程为这一口地道味道而来,体验“深夜在盱眙街边吃龙虾”的独特乐趣。

这种“舌尖的美味带动脚下的旅行”现象,使得吃一顿龙虾摇身变成体验一个龙虾嘉年华,让小龙虾从餐桌美食升华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旅游名片。

通过持续运营龙虾节这一IP纽带,盱眙已成功把“吃一顿龙虾”升级为“过一个龙虾节”,将过境的流量变成了留驻的留量。近年来“五一”等假期期间,游客在盱眙过夜停留的比例高达76%,全县酒店入住率接近90%,创历史新高。

“美食引流、景区留客”的闭环效应显现:美食把人吸引来,完善的文旅配套和特色体验让人们乐于多停留几日。

通过打造龙虾博物馆、龙虾主题公园、“两天一夜”精品线路等文旅新业态,盱眙正在将县域旅游从以往的“过境型”升级为“目的地型”,让小龙虾IP成为撬动地方文旅经济的新支点。

而在今年夏天,借助“苏超”赛事的东风,把体育的激情与小龙虾的鲜香融为一体,让“体育+文旅+美食”的消费热潮不断升温。

数智赋能:县域制造与直播电商融合助推产业升级

新时代的盱眙,不仅依托传统,还借助数字和科技的翅膀。

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冷链物流建设,大幅降低活虾运输损耗,让95%以上的城市可实现下单次日达。电商直播兴起后,盱眙加快布局,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大规模组织本地电商节目和网红直播,一场场线上龙虾盛宴推送至千家万户。

近年来,江苏省级龙头电商产业园、县级直播基地等不断落地,乡村农户和新农人纷纷扛起话筒、开起直播间售虾,原本循序渐进的农村电商已经驶上了“高速列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盱眙官方主导的龙虾产业“二次创业”浪潮中,“县域制造+直播+产业升级”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日趋成熟。当地依托国有龙虾产业集团整合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共建产业项目。

2021年,盱眙与叮咚买菜合作共建的小龙虾工厂投入试运行,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每天可加工4万斤活虾,实现从清洗、油炸、急冻到包装的全流程标准化生产。

2023年起,盱眙进一步打造集小龙虾繁育、研发、深加工于一体的供应链基地,让小龙虾从稻田到餐桌的流程压缩到仅24小时。当日清晨6点捕捞的活虾运抵工厂,经过去泥、三段式清洗、油爆入味等程序,当夜即可包装完毕并于凌晨2点发出,次日清晨便送达北上广深等主要消费市场。

同时,盱眙投资建成了全国首个全球龙虾交易中心,集交易、集散、检测、仓储于一体,为小龙虾提供从产地到餐桌的一站式流通平台,加速了“盱眙龙虾”全国输出的效率。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盱眙正在用工业化和数字化思维推动小龙虾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在保持品质口味不变的前提下拓展出了千亿级的市场空间。

此外,盱眙已启动多条龙虾深加工“超级工厂”项目,伴随超级工厂建设,盱眙不断拓展龙虾深加工链条。

从预制菜到调味料,从休闲食品到饲料加工,多个板块加速发展。政府和企业推动“小龙虾+预制菜”模式建设,涵盖养殖、生产、冷链仓储、营销等环节,大力发展虾尾仁、调味整虾等产品。

预计今年底前一期主楼建成并投入生产。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约15亿元,可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这使得盱眙龙虾正从单一的养殖生产向标准化工厂化迈进,使“小龙虾”成为驱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增长点。

富民强县: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一虾先行,诸业并进”。盱眙小龙虾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百姓增收、城乡互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首先,在产业兴旺上,小龙虾已经成长为盱眙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压舱石”。全县龙虾年交易量达17万吨,龙虾一产、二产、三产形成闭环,每个环节都解决大量就业。

据统计,目前盱眙直接从事养殖、加工、餐饮、销售、文旅等与龙虾相关行业的有约21万人,占全县人口近四分之一。可以说,小龙虾提供了“富民”的广阔舞台,不论是农户、厨师、电商主播还是物流司机,“每一个想靠龙虾增收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赛道”。

为提升从业者技能,盱眙当地持续开设龙虾产业免费培训班,内容涵盖养殖技术、烹饪厨艺、电商运营等,每年培训上万人次,力求让乡亲们人人有本领、户户有门路。

其次,小龙虾产业链的壮大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虾稻共作,盱眙广大稻农实现了种养双收益。“盱眙龙虾香米”等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则让传统粮食品质升级、价格倍增。

当地很多从前外出打工的青年返乡创业,当起了养虾能手或开起龙虾馆,不仅自己富了口袋,也反哺带动了村庄的发展。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稻虾基地、参与龙虾旅游开发等,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一些贫困户也在龙虾产业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龙虾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动力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龙虾成就了盱眙的“富民产业”,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的生动样本。

此外,龙虾产业还提升了盱眙的县域治理水平和对外形象。在龙虾的带动下,盱眙完善了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强化了食品安全监管,培养了大批本土企业家和职业技能人才。县里连续多年举办龙虾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招商引资推介会,吸引了八方资金和智力汇聚。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都梁古城,如今因龙虾蜚声海内外,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当人们品尝麻辣鲜香的小龙虾时会自然想到盱眙,提起盱眙也必然联想到小龙虾,两者实现了深度绑定。盱眙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兴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小龙虾之于盱眙,不仅是美味,更是“富民金卡、城市名片、经济芯片”,既让百姓鼓了腰包,也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与软实力,走出了一条县域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产业升级也催生出一批新业态和新职业。目前盱眙全县活跃着上千家线上店铺,年网络销售额在龙虾总销量中的占比持续提升。过去,它主要依赖节庆活动和夜市消费场景,如今,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特色产业正悄然完成渠道转型。

越来越多的盱眙龙虾门店将业务从线下堂食延伸到线上配送,把“快递龙虾”作为新的增长引擎。

同时,“龙虾之都”不仅涌现了新农人主播、网络营销师、供应链管理师等数字时代职业,还创办了全国首家龙虾产业学院,免费培训本地青年学习龙虾烹饪和电商运营技能。越来越多怀抱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投身这一红火产业,在家门口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

以小龙虾为媒,盱眙成功走出了一条“文旅带动、制造支撑、电商赋能”三产融合的发展新路,持续擦亮了“中国小龙虾之都”这张闪亮的县域名片。

经验启示:从“龙虾之都”看县域振兴之路

盱眙小龙虾产业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中蕴含的经验对其他县域不乏借鉴意义:

坚持长期主义,绘就发展蓝图:盱眙人在小龙虾这件事上整整耕耘了三十余年,“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尤为难能可贵。

从1990年代末全民捕虾吃虾的风潮兴起,到2000年首届龙虾节奠基,再到如今二次创业谋划千亿产业,盱眙始终锚定龙虾不放,一任接着一任干,踏实把一个产业做深做透。

对广大县域而言,选择一个契合自身禀赋的特色产业,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投入,才能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短视,打造真正的区域名片。

打造区域品牌IP,讲好产业故事:盱眙深知品牌的力量,从注册地理标志、规范行业标准,到创办龙虾节、建博物馆、出文创、拍宣传片,多管齐下塑造了“小龙虾之都”的整体形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文化元素的挖掘,如十三香配方、龙虾民谣、美食典故等,使一只小龙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情味。这种“产业+文化+旅游”的IP打造模式,让产品有了温度,品牌有了粘性,可持续的发展后劲也就更足。

贯通全产业链,构建利益共同体:盱眙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种养加销、吃住游购全链条联动的格局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各主体紧密协作,既提高了抗市场风险能力,又确保了价值更多留在本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从虾农、加工厂商到餐饮商户、电商主播,大家拧成一股绳,共享品牌红利。其他县域在推进产业振兴时,也应注重纵向延伸链条、横向联合各方,打造命运共同体,避免“单打一”导致效益外流。

创业型政府与市场活力同频共振:盱眙模式下,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先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再搭建协会平台对接市场,推动科研攻关和标准制定。但同时,政府又尊重市场规律,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

例如,通过“龙虾节”这样的舞台吸引市场营销,通过电商直播让新农人登场唱主角。这种政企协同、上下联动的做法,使产业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值得各地借鉴。

盱眙小龙虾从地方小吃成长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说明只要找准特色和路径,特色产业便能“航行万里”。正如盱眙所践行的那样,当传统农业遇见新业态,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被一幅幅“龙虾之都”的传奇故事绘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汪潇(西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钟立晨(苏州宏知慧数字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