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常庆功,就能成功”?
【来源:虎嗅网】
我总是买很多小零食和奶茶“哄”自己上班,有时下班有点疲惫,也会给自己安排一场按摩。
我的leader总是惊呼,“你也太会自我奖励了!”
那可不,毕竟今天也是努力了的一天!
豆瓣有个小组,叫“确诊为自我奖励型人格”,我在此组被正式确诊为“自我奖励型人格”,很爱莫名其妙奖励自己。
介绍写着:自我奖励型人格,是一种倾向于通过自我激励与奖励来保持积极动力、达成目标的人格特质。不论是完成小任务后的甜点奖励,还是实现大目标后的旅行计划,都是我们的自我奖励。
小组的经典语录如下:
“经常庆功,就能成功”;
“上班中午我总是去全家罗森买零食,奖励自己努力工作”;
“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写完前三十场,奖励自己喝杯奶茶吧,喝完继续码字”;
“人生建议,随时奖励自己!”
“两年前和朋友们开始打卡,哪怕早起、洗头、打扫卫生、多喝水都可以是积分计划的一部分,不是逼自己,而是用小事情的成就感给自己树立信心,越来越自洽。”
我们的社会充斥了太多“外在奖励”:学生时代考得好也不被叮嘱别太骄傲,学乐器是为了考级、职场获得了晋升才有加薪……这种激励逻辑渗透在我们的日常中,让我们变成“不做好”就很难夸赞和奖励自己的人。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外部奖励,正显而易见变得更加难以获得。“什么也不想干”、低精力状态正在成为我们的新常态。
我鼓励大家在当下多多“自我奖励”,这已不再是一种为下个目标达成的蓄力,早已成为这个时代“自我关怀”的一种重要方式了。
一、为什么东亚小孩更需要自我奖励?
你是否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却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只是运气好”“多亏了谁谁谁的帮助”,甚至下意识地跳过了对自己的奖励?
一项经典的研究发现,北美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表现出典型的“自我服务偏差”: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日本学生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偏差,甚至显示出相反的倾向,即更愿意为失败承担内部责任。[1]
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追求快乐、肯定自我是一个天性,但文化心理学发现,这种“自我奖励”的机制其实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东亚社会的“文化脚本”常常是不鼓励我们为个人的成就喝彩的。
Markus和Kitayama提出的自我建构理论认为,东亚人通常拥有互依型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即自我的定义依赖于与他人的关系和集体成员身份。这种自我观念认为个人的成就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公开的自我奖励可能被视为一种自私的行为。[2]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两种不同的奖励机制上:
-
独立型自我的奖励是“自我验证式”:奖励指向自身,目的是确认和增强内在自我的价值与独特性。例如,一名美国学生考试得A+后,会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努力,并通过购物或旅行奖励自己,从而强化“我是优秀学生”的自我概念。
-
互依型自我的奖励是“关系验证式”:奖励指向他人和关系,目的是确认和增强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谐与归属感。比如一名日本员工为团队项目加班后,最大的“奖励”不是个人奖赏,而是看到团队成功和获得老板赞许的目光,这确认了他作为可靠团队成员的价值。
这种归因模式并不是出于自卑,而是根植于东亚环境强调谦逊、自省和集体精神的文化脚本中。
根据Heine与Hamamura的研究,东亚个体普遍表现出一种以持续自我改进(Self-Improvement)为导向的心理倾向,而非西方文化中常见的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模式。[3]
由于标准是无限高的,个人很难达到“足以奖励自己”的终点。完成一个目标后,注意力会立刻转移到下一个需要改进的不足之上。这种“总是差一点”的心态使得自我奖励缺乏合理的心理空间——因为永远不够好,永远都对自己不满意。
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自我奖励”,我们往往不会直接奖励自己说“我真棒真厉害”,而是通过“我比上次有进步”或“我没有让家人失望”等方式来扭曲地表达满足感和价值感。
因为缺乏一套鼓励公开自我庆祝的“脚本”,我们习惯了埋头努力、轻描淡写地对待自己的成就,甚至遗忘了如何为自己感到骄傲、理直气壮地奖励自己。
二、多多自我奖励,拿回主体性
1.依赖外部奖励,可能是优绩主义陷阱
你是否曾经发现,一旦开始为了外在奖励而做某件事,就渐渐失去了最初那份“纯粹喜欢”的享受感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尽管外部奖励在短期内确实能促进行动,但从长远看,它们却可能削弱一个人内在的动力,形成“有奖励才做,没奖励就放弃”的心理机制。
这一现象被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指的是当个体因外部奖励而从事原本出于兴趣或内在满足的活动时,其内在动机反而会被削弱。[4]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进一步从大脑机制层面解释了这一现象:内在动机主要与自主感和内在愉悦感相关的脑网络(如前岛叶-前扣带皮层)密切相关;而外在动机则更多激活对外部奖赏(如金钱、表扬)敏感的脑区(如纹状体)。[5]
这意味着,频繁依赖外部奖励,会使我们逐渐将注意力从活动本身的乐趣,转向对外部回报的关注。久而久之,即使原本热爱的事情,也难免变成“只有奖励才值得做”的任务。
就像很多人感叹的那样:当爱好变成工作、当写作绘画成了谋生手段,我们往往很难再“为爱发电”,纯粹享受专注感带来的快乐了。
2.从“我必须做”变成“我选择做”
一个被长久忽视的事实是,自我奖励能达到了外在奖励完成不同的效果。有时候,明明是一项有点枯燥、不太喜欢的任务,却因为给自己设了个小奖励,反而做得更起劲了。
心理学家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指出,内在动机(因为兴趣和享受而做某事)需要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权(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关系(Relatedness)。[6]
当我们面对缺乏外部奖励、或者本身比较无聊的任务时,主动给自己一些自我奖励,其实就是一个巧妙的心理策略——它好像在对我们说:“你看,是我自己选择奖励自己的,我能完成这件事!”
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胜任感,也强化了自主感,让我们更容易把外界的要求,慢慢变成自己真正的选择。
行为动机就从无奈的“我必须做”,逐渐转变成了更积极的“我选择做”。这样一来,即使没有外部的糖果或掌声,我们也能更好地保持做事的内在动力。
3.从压力中打捞自己
我们都知道“哄”自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能够带来开心和满足,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套精密的“奖赏回路”(Reward Circuit),尤其依赖多巴胺这个“信使”。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会根据奖励是否出现、是否符合预期而发出信号。如果结果比预期更好,多巴胺会产生一个所谓的“奖励预测误差”,提示我们:“这是个好经验,下次要重复”。
这些信号会传递到纹状体、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帮助我们评估事物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主观的:比如有人喜欢甜食,有人更看重社交互动,多巴胺的活动会对这种价值进行编码。我们的大脑通过奖励信号不断塑造我们的选择与行为。[7]
但奖励还不只如此,它甚至能把你从压力与应激中“打捞”出来。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孙文智通过实验发现:我们大脑中处理压力的神经元(比如PVN中的CRH神经元),既接收压力,迫使你的身体到达应激的状态,以应对紧急的情况,也接收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把你从应激状态里拖出来。这样,就能让整个应激环路变成有序的“进去、出来、进去、出来……”的机制。[8]
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管理压力,最好的策略就是适当给予自己奖励——不管是一块炸鸡、一次按摩,还是买买买,都真的能打断持续的“应激”状态,帮你恢复内在平衡。
所以,别再觉得自我奖励是放纵或多余的行为了,它是你主动管理情绪、保持心理弹性的科学策略。
三、如何自我夸夸更有效?
1.重在努力过程
日剧《晚酌的流派》中,房地产销售伊泽美幸对后辈说,自己前两年也几乎没有业绩,但她认为:“一味勉强自己的话身体会吃不消的,所以在工作之余,我会为自己创造最佳的享受时间。”
她的享受,就是每天工作结束后喝一杯好喝的酒。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甚至有时工作项目的成就感,也常常因为周期过长或成果不如意,产生“这有什么好庆祝的?”的想法。
因此,自我奖励更应该区别于社会与绩效紧盯的“结果”——社会赞赏成功,但我们更该把目光放在自己“尽力”的行动过程。
一项针对49名肥胖成年人的实验将被试随机分配至“自我奖励减重”“自我奖励习惯改善”“自我监测”及“延迟治疗对照”四组。
结果显示,仅靠“自我监测”与目标设定并未带来显著或持久的减重效果,而当在自我记录中加入自我奖励机制后,体重下降显著改善,尤其是因“习惯改善而奖励”比“单纯奖励”体重下降更为有效。[9]
这提醒我们:自我奖励若只绑定于遥远且未必可控的“最终结果”(如业绩达标、体重减少十公斤),很容易因目标迟迟未达成而挫败。
但如果将奖励与具体、可控、每日可实践的“过程行为”挂钩——比如今天主动联系了五个客户、比昨天多走了两千步、在压力下保持了情绪稳定……
我们不仅更容易获得即时正向反馈,也更可能在这些微小却扎实的“尽力”中,真正走向想要的改变。
2.微小的胜利,等不了一点
“微小胜利”的奖励逻辑是,我们不仅是需要在每一小步后自我奖励,奖励也必须非常及时。
在行为心理学中,B.F.Skinner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理论,核心观点是:行为的后果决定了该行为在未来是否会被重复。
其中,强化(Reinforcement)是增加行为发生频率的关键机制,而自我奖励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实施的积极强化”(Self-Administered Positive Reinforcement)。
但要真正发挥强化的作用,有一个关键原则常常被忽略:即时性(Immediacy)。[10]奖励必须在目标行为发生之后立刻或尽快给予,大脑才能最有效地将行为与愉悦感关联起来。
如果奖励来得太迟,强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尽量缩短行为与奖励之间的延迟。
比如:
-
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后,马上休息5分钟,喝一杯好喝的咖啡,不要等到一天结束;
-
写完一页报告,就允许自己听一首喜欢的歌;
-
运动满20分钟,就可以看一段轻松的视频;
-
搞定一天的日薪,牛马们就值得吃个好饭;
3.自我奖励,最好具体
除了快,奖励还应具体明确,最好符合一致性原则(Contingency):即“如果我做到了X,那么我就奖励自己Y”。
这种做法借鉴了心理学中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的理论,通过提前设定“如果-那么”计划,降低决策消耗,提高执行效率。
比如:
-
如果我本周健身满3次,那么周末就可以看一场电影。
-
如果我今天集中工作满4小时,那么晚上就可以玩20分钟游戏。
-
如果我这个月读完两本书,那么就奖励自己买一本新的。
这样,你不仅在强化行为,也在强化一种“承诺-兑现”的自我信任感。
4.阶梯性奖励
努力程度应与奖励规模匹配,这也符合行为心理学中的匹配法则(Matching Law)。[11]
-
小努力+小奖励:完成日常任务(如整理邮件、完成小报告),奖励可以是一杯好咖啡、一集动画、十分钟社交媒体时间。
-
大努力+大奖励:达成重要目标(如完成项目、通过考试、坚持运动一个月),奖励也应当更有分量,比如一件想买已久的衣服、一次短途旅行、一顿大餐。
这种阶梯式奖励不仅更公平,也让我们在长期努力中始终保持“有所期待”的积极状态。
好了~文章写到这里,像我这种“易犒劳体质”的人,正准备下楼去拿一杯酸奶西米露了。
毕竟也辛苦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真是棒棒的,值得一个及时、感官的自我奖励!下班回家之后,我准备洗个美美的热水澡,美美看剧,开启我的“享受时间”啦~
参考文献
[1]Kashima,Y.,&Triandis,H.C.(1986).The self-serving bias in attributions as a coping strategy:A cross-cultural stud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7*(1),83-97.
[2]Markus,H.R.,&Kitayama,S.(1991).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98*(2),224–253.
[3]Heine,S.J.,&Hamamura,T.(2007).In search of East Asian self-enhancemen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1*(1),4-27.
[4]Lepper,M.R.,Greene,D.,&Nisbett,R.E.(1973).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s: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8(1),129–137.https://doi.org/10.1037/h0035519
[5]Deci,E.L.,&Ryan,R.M.(2000).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Psychological Inquiry,11*(4),227–268.
[6]Lee,W.,Reeve,J.,Xue,Y.,&Xiong,J.(2012).Ne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Cognitive,Affective,&Behavioral Neuroscience,12(2),278–
[7]Schultz,W.(2015).Neuronal reward and decision signals:from theories to data.Physiological Reviews,95*(3),853-951.
[8]《何以解忧,炸鸡啤酒:奖励机制如何缓解我们的压力|神经现实Mind+演讲》
[9]Mahoney,Michael J.”Self-reward and self-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weight control.”Behavior therapy5.1(1974):48-57.
[10]Skinner,B.F.(1938).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11]Herrnstein,R.J.(1961).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4(3),26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