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4 日

“石头山”生金记|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勇 廖唯 杨元忠

处暑时节,乌江之畔。清晨的空气中果香弥漫。

“看,苹果桃熟了!外形像苹果、个头大,口感脆甜爽口,欢迎大家来采摘。”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角镇乌江村党支部书记陈长树一早就来到苹果桃基地,提着竹篮,摘下几个果子,拍成短视频,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流经彭水县境内64公里,素有“百里画廊”最美段的美誉。然而,紧靠乌江、挂在崖壁上的乌江村,曾经深受石漠化困扰。“一个三壕湾,尽是石滩滩。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当地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往日艰辛。

如今的乌江村,已是满目青绿,成为春季赏花、夏秋采果的乡村旅游好去处。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最初的0元到如今年收入25万元。

8月25日至9月2日,记者深入乌江村进行蹲点采访,探寻这座武陵山深处的小山村,如何让“石头山”披上新绿、点石成“金”的故事。

困在“石头山”

陈长树并非乌江村本地人。她出生于重庆市荣昌区,在外务工时与乌江村村民张国平相识相爱。2003年,她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庄。

“山高,沟深,石头特别多。”从小生长在丘陵地区的陈长树,面对乌江村的地貌,内心深受震撼:“这些石窝窝里能种出粮食?这地方怎么生活?”一连串问号,从她心头涌起。

2004年,陈长树与张国平喜结连理。婚后,因家里长辈身体不好,她和丈夫没有外出务工,而是在家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务农。

“土地东一块、西一块,面积都不大,却种了几座山。”陈长树说,她家前前后后种植过烤烟、玉米、红薯、洋芋,最多时有20多亩,开荒面积越来越大,收入始终微薄,有时一年下来还要赔本。

问题的症结就是横亘在村民眼前的一座座“石头山”。它们不仅难住了陈长树这个“外来媳妇”,也同样让世代在此耕作的“老把式”吃尽苦头。

今年73岁的冉光伍,从小就在石旮旯里“刨食”,常年种植红薯、玉米、黄豆等传统作物。“那个时候完全靠天吃饭,遇到天干的年份,枯死的庄稼就要占一小半。”冉光伍说,大家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断开荒种地。

可是,山越开垦越荒凉,石头越来越裸露,整个山坡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石头缝里种庄稼,泥土越来越少,地越来越差,人越来越穷。”冉光伍说,随着打工浪潮的兴起,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全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困在“石头山”,不管是陈长树,还是冉光伍,都意识到:传统种植方式不仅难以增收致富,还会让生态环境恶性循环。不改变发展方式,乌江村的发展也会走进“死胡同”。

守护“石头山”

2013年,陈长树在村里担任综合专干。这一年,当地启动石漠化综合整治,通过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的方式治理石漠化。

“植树造林,就要选择适合种植的果树。”在征求意见时,陈长树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村就在‘乌江画廊’边上,种果树既可以绿化荒山,还可以搞乡村采摘、发展乡村旅游。”

陈长树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可。村里随即引进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在石漠化严重的区域种植桃树、梨树、李子树等2600多亩。

“石旮旯里不仅粮食难种,树也难活。”陈长树回忆道,正当苹果桃树苗发芽长叶时,夏季炙热的太阳却浇了一瓢冷水:很多树苗的叶子被烤干,几天就变成了枯枝。

“上有太阳烤,下有石头烙,土层又薄,小树苗很难活。”正当大家焦头烂额时,有细心的村民发现,在大树遮阳的地方,树苗就长得很好。于是,大家改变了种植策略,先在土层深厚的地方种植果树,等这些果树有2~3年的树龄,具有一定的遮阳效果后,再种植土层较薄的区域。

就这样,通过一样接一样地栽,一茬接一茬地种,乌江村的石漠化荒山,逐渐变成了一座座青山。

如今,守护好一座座来之不易的青山,在乌江村形成了共识。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洪平说,他除了管理好村上事务、引导大家发展好产业,更重要的是带领大家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绿。

“我是乌江村村级河长,既要护好青山,也要守好乌江。”张洪平说,目前全村共有2名河长、17名生态护林员,共同守护着村里的绿水青山。

“守山就是守家!”生态护林员张洪群的话,道出了乌江村人的共同信念。正是这份对绿色的坚守,为“石头山”生“金” 埋下了伏笔。

富在“石头山”

乌江村苹果桃基地里,负责人张洪胜正穿梭在绿荫丛中,为客户采摘苹果桃,不多时便摘了满满七大筐。把筐子装进田间小火车,启动马达,一筐筐水果沿着铁轨,很快就运送到公路边的销售点。

张洪胜的苹果桃基地有1000亩,每年能采收5万公斤,收入60万余元,带动3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只要办法好,不仅荒山披了绿,石旮旯里也能长出‘致富树’。”张洪胜说,种植苹果桃,不仅圆了他的创业梦,更为村民带来了增收的新路子。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返乡创业,种植起苹果桃、黄桃、花椒、山桐子等耐干旱、耐瘠薄的经济作物。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乌江村的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像张洪胜一样,很多村民不再是在石旮旯里刨食的“老把式”,有的吃上了旅游饭,有的在家门口务工收入翻番,有的成了水果种植致富带头人……

“在石漠化区域种植适宜生长的经果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陈长树说,乌江村不仅要绿水青山,还要点石成“金”,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8年,陈长树担任乌江村党支部书记后,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打造了800多亩柑橘、柚子种植园。此后,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苹果桃、柑橘等经果林的面积逐年扩大。如今,生态产业成为乌江村的主导产业,也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我们的水果采摘从7月份持续到下一年的3月份,通过梯次化种植,延长采摘周期,持续吸引游客。”陈长树说,游客走进乌江村,春天赏花,夏秋冬三季可以采摘不一样的水果。

绿色产业根基渐稳,销路拓展成为新课题。随着互联网经济兴起,陈长树主动学习各种互联网营销知识和技术,化身农特产品“代言人”,通过短视频宣传和营销村里的农特产品,让乌江村的“绿宝石”走出大山。

“从石头缝里求生存,到绿水青山谋发展,现在的每颗果子都是希望!”陈长树举起手中的苹果桃,笑意里满是笃定,“要让这‘致富果’越结越密,让乌江村的好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