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5 日

听,移民村里的9份《党员公约》|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雷鹏程 何冠英 谭强明

9月19日,缭绕的晨雾把长江三峡缀成了水墨画。

车驶入三峡大坝左岸的山路,便一头扎进了这幅画里。穿过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再拐过3道弯,路旁的一块大石头映入眼帘;石头上,“绿色宜居示范村 许家冲村”几个大字清晰可见。

从大石头处拐进笔直的村道,一排峡江民居整齐排列。“坝头库首第一村(啦),三峡茶谷东大门(啦)……”忽然,民居深处响起嘹亮的歌声,铿锵的唱词标注着这里的方位。

记者在不远处的村文化广场找到了歌声的源头。原来,当天恰逢来自湖北十堰的客人参观,负责讲解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拿出了他的必备节目——高唱用渔鼓调填词创作的《党员公约》。

“这是我今年第385次唱《党员公约》,我唱了8年、9个版本。”他边说边引领大家走向村庄深处,解读百唱不厌的密码,透视国家战略引领下的江村之变。

吟唱出来的“承诺”

“这就是第一版《党员公约》。”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朱崇军引导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左边墙壁上的一张红底白字曲谱上。

他满脸自豪地说:“唱了那么多次,最难忘的还是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许家冲村,听我们唱《党员公约》。”

“这一段得好好讲讲!”话音未落,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原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如约而至。

朱崇军邀请他上前,为大伙儿讲讲当年的场景。

“就在这儿,总书记拿起了曲谱仔细端详。”望作战缓步走向办事柜台前比画着说,“当时,我们跟总书记说,要不要唱给您听一听,总书记用我们宜昌的方言回了句‘要得’。”

“总书记说,渔鼓调很悠扬,《党员公约》的内容写得也很好,朗朗上口。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把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牢牢记在心中,这种办法很好。”时隔7年,他仍抑制不住激动。

见记者好奇,望作战道出了第一版《党员公约》的诞生历程。

时针拨回至2017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15个年头。当时村里共有600多户,其中90%是三峡移民,移民们一度互相不搭理、矛盾也很多,很难组织起来。

许家冲村很多移民曾是渔民,闲暇时会哼唱三峡地区特有的民间小调渔鼓调。一次,望作战来了灵感:何不用渔鼓调填词,出一份《党员公约》,让大家在哼唱间记于心、化为形?

“那时候,党员作用发挥不够、人情风难刹等问题比较突出。”他顿了顿,“所以第一版公约才填了‘明示党员亮身份(啦)’‘移风易俗我先行(啦)’这些词……”

望作战说:“刚开始村民认为我们唱‘公约’是为了应付领导,后来在党员带头示范下,大家的意识转变了。”

“不信你看!”他指着广场上介绍,那是老党员屈克新,每天都会沿着沟渠巡查,拾捡杂物;那是村后备干部谢磊,每次村庄清洁日活动,都干得卖力……

带动发展的“规矩”

走过一家家民宿,记者来到“云水涧”客栈。老板郑群英刚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开始打扫庭院、修剪花枝。

见人来访,她停下手里的活,将记者引进屋内,“你敢相信吗?七年前我这儿都没客人,现在旺季得提前订。”

说起原因,郑群英坦言,2017年,还只是普通党员的谢蓉在村里尝试开了第一家民宿,效果不错,村党支部就鼓励大家一起发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简单收拾出3间客房。

后来,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有的民宿天天满房,有的却无人问津,有的甚至打起价格战,让市场陷入混乱。

“村里就给大家开会,鼓励共谋共建。”郑群英说着,若有所思。她清晰地记得,从2019年起,“旅游”“民宿”等词语开始高频出现在公约里,“共谋发展”等也被纳入其中。

2023年,许家冲村党支部领办“初心民宿合作社”,统一管理全村38家民宿。郑群英等民宿从业者积极参加培训,并主动改造客房、优化体验。

“公约里唱‘发展为实不放空’,现在我感受到了。”郑群英说,她的民宿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毛收入超10万元。

一路之隔的“江晖景院”,老板周云桂正利落地更换床褥。提起过往,她有些腼腆,刚开店那阵,总盼着村里分客源,后来改进设施、提升服务,生意渐渐红火,公约里“勤劳致富靠双手”那句话,也成了真。

记者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谢蓉,她拿出历年修订的《党员公约》展示。“想发展好,得攥指成拳才有力。”她指着“团结一心”等词语,语气坚定,“这些不光唱在嘴里,还要落到实处。”

她说,村里38家民宿拧成一股绳,去年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100多名村民吃上旅游饭,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带领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硬道理”,谢蓉的笔记本上,写着前不久到上海静安区学习的感悟。

代代传承的“精神”

“当初是想让党员亮明身份、履行职责,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村党员群众奔赴新征程的精神动力。”站在初心馆内的《党员公约》前,谢蓉很是感慨。

2023年,她从望作战手里接过“接力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也将《党员公约》继承了过来,到今年,又更新了3个版本。

“每版公约的内容都是当年的发展重点,也是许家冲的一面镜子。”谢蓉细数了这些年的变化,从智慧旅游到服务重大工程,公约永远跟着时代走、贴着需求变。

在初心馆里,各类陈列摆放整齐,默默讲述着许家冲的历史文化。“许家冲是靠什么从‘贫穷扯皮’到‘安稳致富’的?”记者疑惑不解。

“靠对精神的传承,我们都在长江边长大,骨子里都有股拼劲、韧劲。”一旁的村后备干部江玲玲说,“现在不光是党员群众,连娃娃们都会唱了。”

走出初心馆,太阳渐渐落下山头,预备党员周华平骑着电瓶车,带12岁的儿子望恒毅从一旁的村道回家。不一会儿,飘出悠扬的渔鼓调声,“关注民生出实招(啊),养老助残氛围浓(啊)……”

“喏,周华平又在教儿子唱歌了。”江玲玲指着不远处的民居说。几分钟后记者凑近,周华平才逐渐停下,“为啥要教儿子唱这?”

“公约光我们唱可不行,得传下去。”周华平讲出了缘由,“有一天看到望作战给他的孙子讲,孙子听得眼睛直发亮。我也尝试着讲解并唱给儿子听,没想到他很喜欢。虽然还记不全歌词,但已经能哼出完整旋律。”

记者结束采访时,暮色已渐笼群山,村文化广场开始热闹起来,来自武汉的大学生申韵涵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渔鼓调唱起了新歌,“乡村振兴靠奋斗,等靠要思想全丢……党员公约树新风,幸福生活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