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全网最晚写这波品牌翻车的,就言简意赅地说说
【来源:虎嗅网】
作为兼职kol,最近主业实在太忙了,金九银十也是我们招聘平台的发力期。这两天抽了点时间,静下来好好想了想,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山姆、西贝、始祖鸟……包括此前的珀莱雅38节、京东代言等翻车事件放在一起,我觉得本质问题是:破圈中的失衡。
品牌在市场份额及用户快速增长过程中,本就存在的内在结构性冲突遭遇外部黑天鹅事件所引发的危机。
核心有三个点:
-
从内而外:原生用户VS支柱用户
-
向上向下:向下兼容VS向上期待
-
由左到右:对立阵营VS对立态度
一、原生用户 VS 支柱用户
在品牌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原生用户和支柱用户很可能是两拨人——前者是从0到1的基石和陪伴者,后者是占据收入和份额的大头。
始祖鸟:原生用户是迎合户外爱好者,支柱用户是中年成功男士;
巴塔哥尼亚:原生用户是户外运动、环保主义者;支柱用户是硅谷精英;
B站:原生用户是二次元,支柱用户是学生和35岁以下的白领;
网易云音乐:原生用户是小众音乐人和爱好者,支柱用户是音乐app泛用户。
始祖鸟这次翻车的底层原因在于:
把支柱用户(中年成功男性)宏大的征服叙事作为品牌价值表达的核心,以征服者的姿态面对自然,而抛弃原生用户的价值观。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平衡两类用户在价值、产品、服务甚至对话方式的差异?
我的回答是:
不管破圈到什么程度,品牌价值都应和原生用户站在一起;
而使用产品矩阵承载支柱用户更多元、普适性的需求。
为什么品牌价值必须符合原生用户的主张,哪怕其在份额、收入贡献上已不占优势?
原因在于,破圈过程中,大众用户之所以能被吸引,其微妙的心理在于:被原生用户所代表的立场、主张、理念所触动,形成隐秘的向往或代表一部分个体心理的投射:
成功男士们不想只作为一个装在西装里的无趣中年人,而愿意当一位对自然、户外跃跃欲试的期待(让自己看起来和自我感觉都更年轻、鲜活、有态度)。
如果品牌剥离这一层,在破圈过程中无异于抛弃自己的吸引力光环。
那么,如何适配大众的需求?
承担该使命的应该是品牌的产品矩阵,不同功能属性、不同人群细分、不同价格区间,而保留品牌对用户的统一承诺,比如品质、健康、天然等。
例如,巴塔哥尼亚,坚持自然、野外、环保主义;在品牌表达、广告展示、对外沟通上一直坚定不动摇;但产品线上同样做了适合城市轻运动的服饰系列(产品外延拓展),当然也是环保材质面料(品牌承诺不变)。
总结一下破圈三定律:
(1)品牌在价值主张上坚定站原生用户;
(2)用产品矩阵拓展、产品线延伸适配不同人群需求;
(3)品牌的功能性承诺在不同产品上保持一致。
二、向下兼容VS向上期待
品牌不要因为破圈(比如想吸引年轻人或者打开下沉市场),去主动牵手低阶品牌。
在当初喜茶和Fendi联名时,我在小红书写过“Fending选择自断后路的营销”:
“理解品牌为了年轻化和z世代,需要新人群支撑自己的销量和份额。或者至少要声量。但Fendi和喜茶联名,对Fendi来说,是一个极其糟糕的选择,它把自己代入了一个通俗的惯例合作中(奶茶联名款),和大众品牌强捆绑,让自己成为20元客单价的“奢侈品”,甚至芋艿更不理解的是,它没有通过联名设计做主品牌区分和打造玩票性质的趣味感,而是直接贡献了主品牌和主元素。”
结果是,2024年,Fendi整体业绩下滑显著,不仅离30亿俱乐部越来越远,甚至跌落到第二梯队的垫底:Saint Laurent 29亿欧元、Celine26亿欧元、Balenciaga预估25亿欧元,而fendi仅24亿欧元。
同理,瑞幸和茅台联名一波,瑞幸叫好叫座拿奖无数,而据茅台内部伙伴透露,在集团内属于“事故”。
山姆这次陷入的风波,也是这个逻辑。
它的产品逻辑是,找供应链实力最强的品牌联合定制产品,把品质和性价比做到极致。
因此,做巧克力派找到了好丽友、做辣条找到了卫龙——这类头部企业无论原料、供应链和工艺都在行业属于一流。
然而,忽略了品牌之间的“咖位”不对等。
其实,在事情爆发前,这款巧克力派的销量和口碑都不错。然而,在大众舆论里,大家认定是山姆堕落了——选择了看似普通、大众、在夫妻店和小卖铺都能买到的平价品牌。
如果没有采取直接联名的方式,或许大众的接受程度会更高。
因此,在选择合作者和联名时,品牌一定要注意谨慎“向下”,不要轻易弯腰低头。
而对用户的态度,要注意的是,自己能否承担得起用户的“向上期待”:
用户对自己的期待值到底是什么样?和自己提供产品和服务之间是否有GAP?
西贝这次翻车的实质,也是“期待错配”:
在西贝整个客群里,家庭消费贡献销售额占比高达78%,2024年累计销售儿童餐超过4000万份,累计服务的家庭顾客超过2亿人次。
如《商业参考》所说,“家长们陪着孩子走进西贝,付的菜价当中也有一部分是在买“郑重以待”:“请你比我更专业地善待我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买单的家长们自己也能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追求的是超我体验。这让他们愿意拿出更高餐标、抑制自身偏好,去给孩子更好的。”
而这份期待中的“郑重对待”被“预制菜”草草打发,用户自然难以忍受。
注意,用户的购买力和期待值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ta可能在A场景选择方便干净的预制菜,但在B场景下希望获得专业精心的现炒烹饪。
因此,对品牌来说:
1、需要准确识别和了解用户的期待值:到底是一份方便简餐还是一顿郑重其事;
2、如果品牌观察到用户的过高期待值(和产品服务不对等),就应主动适配或下调用户的期待值(在沟通方式、产品定价、服务承诺上主动变化)。如果忽略这一层,会埋下巨大的隐患。
总结一下:
对品牌、合作方、不轻易“向下”;
对用户的过高期待值主动管理,不要出现远高于自身承诺的不对等局面。
三、对面阵营VS对立态度
品牌可以进入的阵营,以获得更多用户和市场份额,比如,从女性到男性,从打工人到管理者;但别轻易采取与原阵营相对立的品牌态度:
同样是翻车的案例:
1、珀莱雅在38妇女节讲述用户故事,其中,出现了两个男性故事,一个讲的是对自己的“男性”身份放松,敢承认自己喜欢抓娃娃;另一个讲的是自己过去性格比较温柔,受到了不少误解,如今接纳了自己。
这引起了舆论场许多女性的抗议和质疑:为什么要在专属于妇女的节日请男性来表达自我?
2、京东杨笠代言事件,这条轻代言微博一经推出,京东的评论区瞬间变成了大型“吐槽现场”,一时间,京东的用户,尤其是男性用户,纷纷要求清退京东会员,甚至退单退款。这场由杨笠引发的“退款潮”,让京东措手不及。
两类品牌都是在性别立场翻车——表达了与核心用户阵营对立的态度。
同样的翻车,包括李佳琦眉笔事件(站到了猪猪女9孩对立面)、钉钉无招12点工位巡逻(站到了打工人的对立面)等。
“对立”这个点非常敏感微妙,尤其性别、地位、社会身份上的彼此相对,往往容易引起强烈的阵营冲突,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品牌带来巨大的舆论反噬。
正面案例是小米汽车,尽管在汽车设计以及发布会中重点展示了女性友好的防晒等功能,但并未去轻易给产品或产品下性别定义。
总结:品牌进入对面阵营的姿态一定要低调,最愚蠢的做法,就是在态度和表达上“背刺”原阵营。
以上是在品牌层面,借这波几播事件给大家的一些建议。
最后还有两个补充,主要在传播和沟通上:
1、尽快和负面概念“脱钩”,而非陷入概念自证
对西贝而言,罗永浩的吐槽包括预制菜、难吃和贵。难吃和贵是主观感知,而“预制菜”是一个概念;创始人拼命把自己和预制菜放在一起,对大众而言,在自证、争吵、攻击中,形成对二者不可分割的联想,对品牌百害无一利。
硬要反击,不如从贵和难吃来反击。
2、不要放弃和原生用户深度沟通
原生用户是品牌的核心簇拥者,一旦出现舆情或负面,也是能耐下性子听品牌好好解释的人群。不少品牌遇到公关危机,只字斟句酌地发一个“对外声明”,但对“自己人”并没有做好深度解释和说明,也不再去找机会、找适合的场景、用对的人(比如用户信赖的内部员工、意见领袖等)去沟通,导致这些人的失望和背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芋艿和猫说,作者: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