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野 履职兴农|人大之窗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匡春林
村庄闲置资产盘活后,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乡村中学面貌一新,为乡村孩子带来与城区均衡的优质教育;“小农水”设施不断完善,水利管护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在长沙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来自农业农村领域的人大代表坚持扎根基层,他们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将履职报告写在广袤的乡野,汇聚起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智慧力量。
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近日,记者来到开福区捞刀河街道罗汉庄村,看到这里的旧厂房正焕发新的活力:厂房内,一家门窗加工厂的工人正在抓紧完成订单,切割声、焊接声不绝于耳;其他区域也井然有序,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曾经是村里日渐破败、产能淘汰、部分闲置的“被遗忘的角落”。“资产闲置荒着是浪费,能不能想办法变为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的‘宝地’?”面对村民的念叨,开福区人大代表、开福区捞刀河街道罗汉庄村党委书记范文其在走遍周边村落、摸清闲置老旧厂房及可利用地块的数量与现状后,牵头撰写《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助力增收的建议》,并在开福区人大常委会协调下,联合开福区捞刀河街道罗汉庄村“两委”制定“一产一策”方案,积极探索盘活“三资”途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之后,罗汉庄村对原汽酒厂、锅炉厂老旧厂房及闲置土地进行资源整合,引进合作伙伴开展升级改造,村集体辞退原租户、拆除零散棚点、做好“三通一平”、办理前期报建手续,由合作方出资建成7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厂房权属为村集体,村集体出租给合作方经营。
“如今,闲置厂房华丽蝶变,村庄也面貌一新。”范文其说,集体经济的收入由原来每年的3万元增加至130万元,租金收入分年限抵付完建设资金后,于2018年起每年拿出100万元分配给村民,让每位村民享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其他零星收入及分配后的盈余部分,则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的开支,率先实现了整村户户通水泥路和村庄全域亮化。
乡村中学的新变化
距离星沙20多公里的长沙县春华中学,其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刷新群众对乡村中学的刻板印象。随着校园硬件设施不断升级和办学质量显著提升,这所乡村中学不仅成为附近孩子上学的好去处,还吸引部分城市就读的学生“回流”。
对于长沙县春华中学的新变化,长沙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委员、长沙县自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为波感受尤为深刻。近年来,她将关注的目光重点投向长沙“五好”教育工程对农村学校的提质改造,提出“教师周转配套用房不足、校内教学设施场所不足、校园周边的交通隐患”等建议,希望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等。建议得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多项建议转化为民生实事。
她说,现在春华中学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家长反映“学校的环境好、管理也好、教学质量也好”,更出现了标志性的“逆向择校”现象,“这证明农村已从教育‘洼地’变为‘高地’,切实增强了民众对教育公平的获得感”。
“小农水”的新面貌
烈日当空,长沙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委员、望城区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定仍记挂着农田里的用水问题。近日中午,她走进位于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新河村的一处农田里,和望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志钢一起边走边查看农田一侧“小农水”的灌溉情况。
“在此前的现场走访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有关坝站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中渠系不通等问题较为突出。在极端干旱天气时,也暴露出了我市农田水利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为此,肖定提出《关于加强我市农业用水双重保障的建议》,希望通过建立长效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督导考核、定期通报制度,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摸清底数汇总,依法治水,等等。
她的建议得到了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针对肖定的建议,认真走访调研,并根据相关情况和政策要求进行了办理。
“小农水”的新变化,让肖定深感欣慰。她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提出的建议能及时被政府部门采纳,让她深受鼓舞,彰显了政府对民意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未来,我将继续深入调研,为推动粮食安全生产贡献更多力量。”
李志钢说,近年来,望城区农业农村局树立“全区一盘棋”的系统思维,遵循“权责对等”原则,激活主体、完善机制、多元投入、长效管护,实现“小农水”项目设施“建管并重”。下一步,他们将认真落实各项代表建议,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作,以“打造项目标杆、铸就时代印记”的建设总目标,继续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小农水”建设,为全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