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个菜市场到230个农贸市场 | 大长沙·城长记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汝兮
在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的档案柜中,一份绘制于1952年的菜场布置图静静陈列。图纸上,16个菜场点位,以已建、拟建、急建不同符号标注,疏密交织间,展现着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解决民生温饱的迫切初心。
这份留存70余年的档案,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更反映了城市民生服务升级之路。
图纸档案里的“温饱问题”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新成立的市人民政府为解决民生温饱,及时规划、新建了一批菜市场。”据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张“1952年菜场布置图”从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建馆之初就作为珍贵藏品保存至今。图中绘制出了1952年长沙市的已建、拟建、急建的菜场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长沙市内已建成的菜市场仅3处,一处位于浏正街西侧,一处位于上碧湘街东侧,一处位于学宫街北侧。图中标注的急建菜市场有5处,拟建菜市场有8处,填补了全城菜市场布局的空缺。
家住浏正街附近藩后街4号的刘士明对家对面的菜市场满是记忆,刘士明回忆,这个菜场叫藩后街菜场。“菜场两边临街,临藩后街这边是30米至40米长的蔬菜区。蔬菜放在一米高半米宽的水泥台上和后面斜着的水泥货架上,供市民选购。营业员在水泥台和货架之间游走,人手一杆秤,拿菜、称重,飞快地心算并报出价格,收钱投入钱盒,转身吆喝一声:‘下一个’!”刘士明说,临落星田那边的,是近20米长的肉食区,卖猪肉、牛肉、活鱼和干咸鱼之类。“这个肉食区有个特点,每天清晨6点就取下起防护作用的门板开始对外营业,当时叫作‘开板子’。隔着水泥台的顾客只能说买几斤排骨,不能选,由营业员按顾客报的重量搭配好,报价、收钱。附近东庆街、浏正街的市民都在这里买菜,热闹得很。”
回忆起藩后街菜场,刘士明说:“那时候有趣的故事太多了!有时候市场的菜多了,市场就在供买菜市民排队的前坪上,支2条长板凳上搭一张门板,晒刀豆,晒干后再卖给对面的酱园做酱菜。”
菜场变迁里的“民生升级”
1984年7月,长沙市郊区投入30万元,开始兴建长沙市马王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该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当年11月1日建成6000多平方米,年底成交额就有97.47万元,业务网络伸向6省的13个市、县,这里很快成为了中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枢纽。与此同时,全市新建、扩建多处农贸市场,逐步形成“批发+零售”网络。1994年,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汇入全国蔬菜大流通网络,日均成交量达到500万公斤,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湖北、广州等地,外地菜难进来、本地菜难出去的僵局被打破。同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手提菜篮进市场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老百姓的餐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21世纪,长沙菜场建设围绕“民生服务升级”主动调整。近年来,长沙更是将“办好农贸市场”作为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小事”,不断提升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改善居民的购物环境、全力保障农贸市场食品安全。
2018年4月13日,《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8—2019年)》正式发布,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涵盖“菜食住行购、教科文卫体、老幼站厕园”等民生设施的15分钟生活圈,大力推进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新改建人行道、自行车道、历史文化步道,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幸福在百姓家门口升级。《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23—2035年)》中明确,街道级生鲜市场每3万至5万人配建1处、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长沙现有农贸市场230个,“十四五”期间已完成130个市场新建或提质改造。
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等新的生鲜消费模式出现,全国各地菜市场开始寻求转型发展,长沙涌现了如荷花池菜市场、碧湘街菜市场等“网红菜场”。这些菜市场不仅吸引了周边居民前来采买,还成了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旅行目的地,因为它们不仅环境干净整洁、商品琳琅满目,也藏着城市的地道美食密码和十足烟火气。
从1952年图纸上的“民生点位”,到如今菜场里的“网红气息”,城市菜市场的“坐标”见证着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
的跨越,书写着永不落幕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