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6 日

从一桥飞渡到“跨江发展”|大长沙·城长记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 实习生 彭靓婧

  “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路。”一首老长沙童谣,记录了50多年前长沙人过湘江的情形。

  被誉为山水洲城的长沙,一条湘江由南往北穿城而过,将长沙城划分为河东与河西。1972年国庆前夕,橘子洲大桥(旧称长沙湘江大桥、湘江一桥)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湘江两岸长期以来依靠轮渡过河的历史。

  一根根桥墩嵌入江心,如同时代的锚点,“一江两岸”格局自此打开,“一体两翼”时代乘势而来。在长沙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以下简称“长沙城建档案馆”)里,一张张泛黄的图纸与卷宗,记录着这段沉甸甸的“城”长记忆。

  档案点击

  “天堑变通途”,半个世纪后依旧繁忙

  “大桥建成,‘天堑变通途’,使长沙和益阳、常德、湘西等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长沙城建档案馆内,记者看到一本由当时工程指挥部编写的《长沙湘江大桥技术总结》。泛黄的纸张,不仅详细记录了大桥的正桥、引桥、桔洲(橘子洲)支桥结构等专业设计参数,也透露出不少当时建设的细节。

  根据《长沙市志》记载,历史上,因湘江跨度大而东西两岸交往较少,居民们要互通有无,只能走水路。1951年10月1日,大西门(五一路)至溁湾镇轮渡(五溁线)正式开通,成为市区湘江两岸主要航线和通往湘西的交通要道。

  “由于轮渡载运能力有限,经常列队等候,形成交通阻塞,每遇大风、浓雾、洪水,轮渡停航,情况更为严重。”可以说,当时大桥建设刻不容缓。

  “一年时间,两千万元投资,质量坚固,适用大方”——按照当时中共湖南省委提出的建设要求,1970年5月,“长沙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长沙市委直接领导下,橘子洲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档案中还详细记录:“长沙湘江大桥是一座大型的连续多跨双曲拱公路桥。大桥投资包干二千万元,完成原设计工程项目实用一千八百万元。”据报道,建桥省下的钱被用于修建橘子洲和湘江两岸的护坡、堤岸,还修建了麓山宾馆等,湘江风光带雏形也是当时形成的。

  历史回响

  80万人次肩挑背扛建成“长沙第一桥”

  在中国路桥技术领先于世界的今天,很多人已经无法想象50年前,修建一座大桥是何等艰难。在那个机械化程度低的年代,要想完成这项当时的“超级工程”,不得不依赖大量的人力投入。

  根据记载,橘子洲大桥从动工至建成,长沙市机关、部队和各条战线、普通市民,共有900多个单位、80多万人次义务来到大桥工地参加挑土运石等工作。

  “人海战术”之下,这座“长沙第一桥”仅用1年时间便修建完成,赶在1972年国庆节前通车。通车仪式当天,大桥上彩旗招展,盛况空前。长沙放假4天,市民欢天喜地,奔走相告。

  一桥飞架东西,湘江之上长虹卧波,长沙彻底告别轮渡过河的历史。

  “当时,湖南的整体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年近90岁的朱怀明来自湖北监利,他曾亲历橘子洲大桥建设,当时主要负责保障桥梁建设的电力工作。

  朱怀明告诉记者,1960年,他跟随单位——当时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五桥梁工程处(现“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来到长沙,直到退休的30多年里,陆续参与了长沙多座跨江大桥的建设工作。

  今日成就

  开启长沙跨江发展新征途

  自建成以来,橘子洲大桥一直是长沙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建设时,大桥原设计每天的车流量为5000台。如今,高峰期一小时的车流量就超过了6000台。

  过江交通“大动脉”带来了全新的格局气象,也加速了东西两岸的相互交融,长沙逐步实现了“西文东市”到“一江两岸,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长沙的人口规模和城市车流不断壮大,过江交通的需求持续增长,破解过江交通瓶颈更刻不容缓——

  1991年1月,银盆岭大桥建成通车;1999年10月,月亮岛大桥建成通车;2000年9月,猴子石大桥建成通车……2025年4月28日,随着兴联路大桥顺利通车,长沙第15条过江通道也正式启用。

  一部过江史,半部长沙发展史。15条过江通道次第落成,连贯东西,为“一江两岸”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长沙的发展格局也从“五一路时代”迈向“跨江发展时代”。

  过江通道建设也成为长沙发展变迁的缩影。50余载春华秋实,今时今日,橘子洲大桥仍然稳稳静卧于湘江之上,看长沙击水中流,见证一江两岸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