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桥飞渡到“跨江发展”|大长沙·城长记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 实习生 彭靓婧
“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路。”一首老长沙童谣,记录了50多年前长沙人过湘江的情形。
被誉为山水洲城的长沙,一条湘江由南往北穿城而过,将长沙城划分为河东与河西。1972年国庆前夕,橘子洲大桥(旧称长沙湘江大桥、湘江一桥)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湘江两岸长期以来依靠轮渡过河的历史。
一根根桥墩嵌入江心,如同时代的锚点,“一江两岸”格局自此打开,“一体两翼”时代乘势而来。在长沙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以下简称“长沙城建档案馆”)里,一张张泛黄的图纸与卷宗,记录着这段沉甸甸的“城”长记忆。
【档案点击】
“天堑变通途”,半个世纪后依旧繁忙
“大桥建成,‘天堑变通途’,使长沙和益阳、常德、湘西等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长沙城建档案馆内,记者看到一本由当时工程指挥部编写的《长沙湘江大桥技术总结》。泛黄的纸张,不仅详细记录了大桥的正桥、引桥、桔洲(即“橘子洲”)支桥结构等专业设计参数,也透露出不少当时建设的细节。
根据《长沙市志》记载,历史上,因湘江跨度大而东西两岸交往较少,居民们要互通有无,只能走水路。1951年10月1日,大西门(五一路)至溁湾镇轮渡(五溁线)正式开通,成为市区湘江两岸主要航线和通往湘西的交通要道。其后,又开辟草银线(草潮门至银盆岭)等。
“未通车前,渡运机动车就达两千辆车次,行人每天平均五万人次,由于轮渡载运能力有限,经常列队等候,形成交通阻塞,每遇大风、浓雾、洪水,轮渡停航,情况更为严重。”可以说,当时大桥建设刻不容缓。
“一年时间,两千万元投资,质量坚固,适用大方”——按照当时中共湖南省委提出的建设要求,1970年5月,“长沙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长沙市委直接领导下,橘子洲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档案中还详细记录,“长沙湘江大桥是一座大型的连续多跨双曲拱公路桥。大桥投资包干二千万元,完成原设计工程项目实用一千八百万元。”据报道,建桥省下的钱被用于修建橘子洲和湘江两岸的护坡、堤岸,还修建了麓山宾馆等,湘江风光带雏形也是当时形成的。
【历史回响】
80万人次肩挑背扛建成“长沙第一桥”
在中国路桥技术领先于世界的今天,很多人已经无法想象五十年前,修建一座大桥是何等艰难。在那个机械化程度低的年代,要想完成这项当时“超级工程”,不得不依赖大量的人力投入。
根据记载,橘子洲大桥从动工至建成,长沙市机关、部队和各条战线、普通市民,共有900多个单位,80多万人次义务来到大桥工地参加挑土运石等工作。
就是这样“没有工资发,还要自带饭菜”的义务劳动,大家硬是怀着满腔热情与责任感,全情投入大桥建设中。
“人海战术”之下,这座“长沙第一桥”仅用1年时间便修建完成,赶在1972年国庆节前通车。通车仪式当天,大桥上彩旗招展,盛况空前。长沙放假4天,市民欢天喜地,奔走相告。
一桥飞架东西,湘江之上长虹卧波,长沙彻底告别轮渡过河的历史。
“当时,湖南的整体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年近90的朱怀明来自湖北监利,他曾亲历橘子洲大桥建设,当时主要负责保障桥梁建设的电力工作。“由于机械化程度有限,当时全长沙各行各业都来支援,才让大桥在一年就顺利竣工。”
朱怀明告诉记者,1960年,他跟随单位——当时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五桥梁工程处(现“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来到长沙,直到退休的三十多年里,陆续参与了长沙多座跨江大桥的建设工作。
如今,长沙河东河西往来便利,湘江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朱怀明心中有着不一样的骄傲。“这些年长沙的变化太大了。我相信,未来还将有越来越多桥梁隧道连通湘江两岸,见证长沙发展的新时代。”
【今日成就】
开启长沙跨江发展新征途
自建成以来,橘子洲大桥一直是长沙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建设时,大桥原设计每天的车流量为5000台。如今,高峰期一小时的车流量就超过了6000台。
改革开放之初,橘子洲大桥的作用便突显出来。当时,长沙汽车西站设置在大桥西头的溁湾镇,从宁乡、益阳、常德等处开向西站的客车上满载着开放搞活、包产到户的农民运往城市的农副产品。1979年,桥头的西长街成为长沙市宣布开放的第一批农贸市场之一,吹响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经营的号角。
过江交通“大动脉”带来了全新的格局气象,也加速了东西两岸的相互交融,长沙逐步实现了“西文东市”到“一江两岸,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长沙的人口规模和城市车流不断壮大,过江交通的需求持续增长,破解过江交通瓶颈更刻不容缓——
1991年1月,银盆岭大桥建成通车;1999年10月,月亮岛大桥建成通车;2000年9月,猴子石大桥建成通车……2025年4月28日,随着兴联路大桥顺利通车,长沙第15条过江通道也正式启用。
一部过江史,半部长沙发展史。15条过江通道次第落成,连贯东西,为“一江两岸”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长沙发展格局也从“五一路时代”迈向“湘江时代”。
过江通道建设也成为长沙发展变迁的缩影。五十余载春华秋实,今时今日,橘子洲大桥仍然稳稳静卧于湘江之上,看长沙击水中流,见证一江两岸的沧桑巨变。
【延伸阅读】
150余万卷档案,记录长沙“成长密码”
城建档案是一座城市生长与发展最好的见证。据考证,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帛质地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图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城建档案。
记者了解到,长沙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0年,现馆藏有1808年至今的各类城市建设纸质档案151.32万卷,照片档案44.22万张。
以过江桥梁为例,长沙城建档案馆留存了包括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三汊矶大桥、猴子石大桥等长沙众多桥梁的施工资料、图纸等建设档案资料。
据长沙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副馆长陈刚介绍,为桥梁留存档案,可以完整记录桥梁从建设到存续的全生命周期,既是保障桥梁安全运维的技术依据,也是承载地域历史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此外,档案中包含桥梁的设计图纸、结构参数、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等核心信息,还可以直接为桥梁养护改造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如果桥梁发生损毁等突发情况,档案能快速还原桥梁原始状态,帮助分析事故原因,同时为制定应急抢修方案提供关键参考。”
同时,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桥梁的建设分布、通行流量、功能定位等档案数据,还可以清晰掌握区域交通网络的演变规律,为新桥梁选址、现有交通线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