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7 日

罗琳和艾玛,谁才是时间的朋友

【来源:虎嗅网】


这个热点相信你看到了吧。

魔法世界风云再起。

9月24日,艾玛在做客一档播客节目《On Purpose》的时候,首次回应了她与JK·罗琳在近几年以来的争端。

但这一和解的信号,直接被罗琳回应——“婉拒了哈”。

这几年,J·K·罗琳在舆论风暴中处于劣势地位。

但如今风向已经反转。

艾玛成了网友口中忘恩负义的“插刀女”。

这一轮交锋暂告段落。

结果是,粉丝懂得了对角色祛魅,以至于对“影版”祛魅,罗琳作为《哈利·波特》的正主归位——毕竟手握IP的她,即将迎来新的剧版改编。

此时的对与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因为这个事件昭示的便是:某些正确的话语,或许能兴起一时。但风头过后,你才会发现世界牢牢掌握在谁手中——那些常常缄默而保守的,产权所有者。

一切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七年以前。

2018年,罗琳点赞了一条推特,内容将跨性别女性称为“穿裙子的男人”。

罗琳当即被指控为是歧视跨性别者。

罗琳坚称自己是手滑,但争议的种子开始埋下。

此后,2019年12月,罗琳的另一条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

你们可以有穿衣自由,也可以有称谓自由,也可以有成年双方同意前提下的性自由,完全可以活得平静、安稳、精彩,但逼迫女性丢掉工作来认证“你们的性别是真实的”?

这件事的前情是:一位名叫Maya的女生公开质疑跨性别女性进入女厕的行为,很快被打上“恐跨”标签,遭到网暴,面临失业。

这还不算完。2020年6月,罗琳又再次表态。

新闻说:“疫情之下,我们为‘有月经的人’创造一个更平等的世界”。

而罗琳则反击:“有月经的人?这些人不配有个称呼吗?”(指传统意义上的“女人”)

这下,两年多以来的争端被彻底引爆。罗琳曾经的好友、同事、粉丝们,几乎都急着与她割席。整个《哈利·波特》剧组几乎都与罗琳反目了。

像艾玛,她就首先驳斥了罗琳的言论。

跨性别人群他们认为自己是谁那就应该是谁,他们有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关于身份认同,他们有权不被长期质疑或者说教。

一圈下来,只有两个人还站在罗琳这一边:汤姆·费尔顿与拉尔夫·费因斯,分别在影版《哈利·波特》中饰演马尔福与伏地魔。

到了2021年,更是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开除罗琳事件”。

简单来说就是,《哈利·波特》上映20周年之际,HBO制作了一款特别节目《回到霍格沃茨》。

按理说,这就是一档再正常不过的情怀节目,主创与演员们聊聊花絮,聊聊拍摄的经历,在观众的青春怀念中落下帷幕。

但很快,眼尖的人便发现,节目的邀请名单中没有罗琳。尽管罗琳此后澄清,是她主动婉拒了出席节目。但仍有论调认为,这是她表达反对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HP的两大粉丝网站,The Leaky Gauldron以及Mugglenet都发布了声明,宣布因为罗琳的“错误言论”,它们将不再搬运非必要的本人信息。

换言之,罗琳被她创造的这个魔法世界给直接除名了。

此后,罗琳便一直饱受着取消文化的侵扰。线上的辱骂,线下的威胁,还有激进分子直接找到了她的家,并且将照片传到了网上。

在2022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礼上,艾玛受邀作为颁奖嘉宾出席。而她在台上的开场白则是——为了所有的女巫而来。

接着,她的口型似乎又隐隐说了一句:“But one”(除了一位)

观众群中爆发出了几声大笑。

而这也被认为是魔法世界对罗琳的再一次直白讽刺。罗琳,变成了魔法界那个真正无人提及的“大魔头”。

事件发酵至今,最扎眼的一个词是背叛。罗琳的公开信也反复提到了这一点。

比如,她指责艾玛与丹尼尔:

在他们结束《波特》的演出多年后,他们仍然扮演着我所创造的世界的事实上的代言人角色。

毕竟,作为演员,艾玛最为人所知的角色,当然是《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格兰杰。而且,这个角色原本并不属于她。

是艾玛为了赫敏这一角色写了一份充足的人物小传,又在片场直接找到了罗琳,向她自荐,罗琳才定下了由自己出演赫敏。

尽管相比起原著里那个有着大门牙,满是雀斑,一头乱发的赫敏而言,艾玛过于漂亮了。

但有着童年记忆加持,她就此成为了赫敏的唯一指定形象。


就像在上文的“所有女巫”事件里。

当主持人介绍艾玛上台时,用的词也是:“她很自豪地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者,但我们都知道她是个女巫。”

最让罗琳感觉到“被背叛”的伤痛的,并不是艾玛此前的公开反对。而是在“所有女巫”事件后,艾玛托人给她递来了一封手写的纸条。

上面只写着一句话,“我对你的遭遇深感抱歉。”而艾玛分明是能够直接联系罗琳向她道歉的。

而当时,罗琳正身处被“取消文化”威胁的最高峰。

这被罗琳视为赤裸裸的虚伪。就像她所强调的那样:

她并不在意艾玛到底持有怎样的性别观点。但至少,她不能在自己的立场上总是摇摆不停,还期待依然能够像一个“老朋友”那样被别人接纳。

成年人不能指望自己能与一个经常呼吁暗杀朋友的激进运动沾亲带故,然后又宣称自己有权得到这位前朋友的爱,仿佛这位朋友就是他们的母亲。

在广为流传的那段播客内容中。当艾玛谈论起她与罗琳的关系修补时,她的回应总是显得模棱两可。

除了泛泛而谈的爱与包容,你几乎找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关于矛盾核心的正面回应。

对于她曾经的言论对罗琳可能造成的伤害,也显得过于轻描淡写。

在本质上,这仍然是一种模糊的拒绝表态。她不能对自己过去的发言,真正地负责,既不否定,也不重申。

这听上去像是她不放弃“政治正确”,而是对罗琳说——虽然我仍不认为你是对的,但我选择放过你了。

这在罗琳看来是幼稚且傲慢的行为。

她本可以私下联系我表达她的观点已经改变,但她现在的做法只是又一次公开重塑品牌形象。

相比之下,罗琳本人则显得立场相当坚定。她对待女性权益与性别议题的态度从来没有变过。

早在风波初起的2020年,她就连发数文,详细地阐述了自己为何选择当前的立场。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她也一直在发声。

如果性别是虚假的,那么就不存在“同性恋”这个概念,全球女性的生存现状也将会被轻描淡写,我爱跨性别人群,但这是对性别概念的模糊化,反倒不能让他们更有意义地安身立命。

像我这样的女性会对跨性别人群抱有一定的共情。因为相较于男权,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弱势群体。如果你们被歧视我会与你们站在一起。但同时,我的人生已经被女性这个身份给框住了,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而时至今日,在那篇长文中,仍然有许多观点与五年前是一以贯之的。

她始终在关心基层女性可能遇到的困境与困惑。

于是,在当前的舆论场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番景观。

人们不再愿意认同观念和立场有所摇摆的艾玛,她被指责为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说辞。

而坚守自己的观点,受尽了嘲讽、指责与威胁的罗琳则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罗琳的长文结尾,她写到了这样一句话:

我怀疑她之所以改变策略,是因为她注意到,对我大声谴责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时髦了。

这句话是有其背景的。

今年四月,英国最高法院裁定,女性的法律定义基于她们的生理性别。

尽管法院同时表明,跨性别者的权益仍然受到法律保护。但传统的性别概念,仍然被定义为法律的依据。

裁决下达两天后,罗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胜利宣言。

而遍观世界,曾经如火如荼的DEI(“多元、平等与包容”)运动,也在逐渐降温。

像是美国,今年一月,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又立刻取消了多个有关DEI的相关法案。

在影视层面,大家也苦于泛滥的政治正确久矣。

就像罗琳自己坐镇选角的剧版《哈利·波特》。争议最大的是新版斯内普,扮演者帕帕·厄希度的履历十分丰富。

他出演过《黑镜6》《真相捕捉2》,曾凭借《我可以毁掉你》提名艾美奖最佳男配角。

然而大家唯一的不满,就是他的形象与原著中的斯内普教授实在相隔太远了。

再往前看,迪士尼尝试跟随了数年的时代潮流。但最终在商业成绩上,也依然以惨败告终。

而长期站在公共议题第一线的罗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五年前,罗琳的发言之所以能引发那么大的争议。本质上是因为,跨性别者的性别该如何被承认,在当时仍然处在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人们只知道,跨性别者的笼统含义,是Ta的性别认同与自己的指派性别并不统一。

罗琳质疑“心理性别”的合理性,另一方却认为,必须无条件地支持“跨性别者”的性别选择自由。

这看似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

但随即到来的针对罗琳的站队、表态与打压,却说明了当时的政治正确,就是无条件地支持跨性别者在性别认同上的自由。

时过境迁,如今的罗琳有法律依据,有舆论支持,还对“背叛”自己的三小只出了口恶气,顺带再次强调了自己才是霍格沃茨世界观的拥有者。

过去,罗琳是幻灭的童年回忆:

一个创造出反血统论、支持多元的巫师世界观的人,在现实中成为歧视者。

她似乎是抱守旧时代的“女老登”。而艾玛一方则代表新时代的潮流。

但他们真的更新吗?

罗琳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她仍然有不断自我更新和生长的能力:旧的作品还会翻拍出新版。

哪怕她不写新作品了,她的笔力仍然支持她不断在社交媒体上输出观点,这也是一种时评创作。

而艾玛。她的话究竟是自我思考的结果,还是仅仅在人云亦云?

为什么罗琳的反驳可以这么直指要害,而艾玛的话却空洞而闪烁其辞?

所以新不新不是论年龄。谁更先被时代抛弃还未可知。

关于政治正确,它的本意是帮扶弱势群体。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反血统论、民族平等,这其实就是政治正确。

但当价值观狂飙,立场一再提纯,罗琳这样过去的政治正确者,也成了要打倒的敌人。

因为在政治中,“弱小”也产生阶级。

就像曾经,罗琳这一代的女权主义者们认为女性是弱势群体。

后来,人们认为有色人种才是弱势群体。再后来,跨性别群体才算是弱势群体。

当弱小也可以被分层,正确就不再成为正确。

而在这个节点上,第二代的罗琳,已经成了新一代正确的拥护者们需要打倒的对象。

但或许也不奇怪。因为一个写魔幻小说的人,大概率也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她能够对一个充满陈旧习俗的空间投入那么大的兴趣和关注;能够对其中固执刻板的角色抱以那样的认同;并且相信现代社会,蕴含着危机。(魔法部就一直为巫师和麻瓜的冲突焦头烂额)


事实上罗琳在作品中,一直对那种新兴的浪潮保持警惕。尤其是在一夜之间,打倒权威。

命令你必须奉行新的规范。

而那些感人的正派角色。一眼看上去,都是“冥顽不化”的分子。

毒舌的麦格教授对规则严苛到不近人情。

海格,一个远离主流标准的怪人。

斯内普教授,更是一个绝不与时俱进的“套中人”。

韦斯莱夫人,一个生了七个孩子的家庭主妇,一点也不符合现在“事业型独立大女主”的标准。但谁胆敢动她的家人,她也不是吃素的——一出手就秒掉食死徒中的高手贝拉。

这就是罗琳塑造角色的倾向——人的品德,往往不是外显的。而在于为人处世的细节,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抉择。

诚实守信、不背叛朋友、保护家人、精神传承……这些基本的价值,才是人的可贵之处。远比那些翻云覆雨的政治站位更重要。

整场风波,都让Sir更加怀念十数年前第一次见到霍格沃茨的画面。

那里有纯血与麻瓜,有怪胎和巨人,有哑炮与天才,更有顽劣的混蛋与勇敢的父亲。

有些时候他们是不同的人,有些时候,那只是一体两面 。

霍格沃茨没有完美,只有拥有着一个个缺陷的人,它所包容的,正是那些留存着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践行、努力的人们。

也许有人会否定你,但总归,你会保持自己的本心。

如今,二十五年过去了。留在眼前的,却只剩下那个分裂又弥合,经历了无数风波的魔法世界。

而罗琳也向艾玛宣布,如今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自然要担负起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当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汽笛鸣响,新一代的孩子们跳上火车。一切都已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作者:毒Sir,编辑助理:摩卡夫卡布奇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