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里,处处有“骄杨”丨大长沙·城长记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长沙县开慧镇再度人气爆棚,作为“氛围担当”,初恋茶馆日均排号超800桌。人们来到这个“初恋小镇”,就会想到那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道出了毛泽东对爱人杨开慧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她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
在长沙市档案馆,记者看到了两份未曾面向社会公开展出的珍贵档案——《杨开慧烈士追恤登记表》和《杨开慧烈士小传》。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呈现了杨开慧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的人生轨迹与长沙紧密交织,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近万字手写稿呈现“沉默寡言却很有个性”的杨开慧
《杨开慧烈士追恤登记表》是1956年长沙市对牺牲病故(失踪)人员追恤时,杨开慧母亲作为家属以“杨向氏”进行登记。《杨开慧烈士小传》则由杨开慧的保姆陈玉英等十多人完成,这份近万字的手写稿,记载了杨开慧从出生、求学、参加革命直至牺牲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杨开慧同志从小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姑娘,但也是一个最有个性的姑娘。”翻开这份《杨开慧烈士小传》,记者看到其中记录了杨开慧的几件趣事。
“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开慧同志学会了冷水浴。”《杨开慧烈士小传》记载着,不管暑天腊月,每天早晨,杨开慧都学父亲一样,提一小桶冷水到房里去擦洗身体。“妈妈以为孩子不过是模仿大人。有次她在作文中提到了自己洗冷水浴的动机:要救国,就要锻炼出强健的身体。”
18岁那年,杨开慧在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读书。其时,湖南妇女界流行蓄长发和缠足等旧风习。为了移风易俗、解放妇女,杨开慧不仅向群众做宣传,还和另一个同学带头把长发剪短了。当时,顽固派讽刺地说她“男不男、女不女”,有的甚至骂她是“丑鬼”。为了反击封建势力的进攻,杨开慧干脆把自己的头发剪得更短,和男子的西式发型一样。在杨开慧和一些进步女学生的带动下,长沙市妇女界很快形成了剪短发的新风气。
“从这份《杨开慧烈士小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出身书香门第的杨开慧,虽然从小沉默寡言,却爱读书、爱劳动,明辨是非,具有超然的‘个性’,立志‘不做俗人’。”长沙市档案馆编研展览部谭晨阳介绍。
“初恋小镇”让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长沙县开慧镇成为旅游的绝佳之选。开慧镇有着“初恋小镇”的美誉,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在这里流传。这里既有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也有乡村慢生活的治愈美好,每年吸引220万人次游客前来。
2024年,开慧镇创新推行“集体经济抱团发展+乡村CEO”模式,打造“我在开慧有丘田”项目,精心培育“初恋”系列文旅品牌。今年5月,项目升级推出“一亩三分地”回家计划,打造了“初恋茶馆”“初恋大舞台”等文旅场景,让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近年来,开慧镇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田园完美融合,发展特色项目,优化旅游配套,打造了一个让本地人眷恋、外地人向往,年轻人邂逅爱情、中年人放松心情、老年人颐养性情的浪漫温馨田园小镇。
秋日的杨开慧纪念馆鲜花环绕、游人络绎不绝。杨开慧纪念馆的“寻出一个信仰来——杨开慧烈士生平事迹展”采用“编年体”叙事方式,展品包括杨开慧藏在土砖墙缝里的手稿《六岁到二十八岁的自述》、铜锁、暖手炉、座钟、砚台等,以及她就读于周南中学时期所写的3篇文章,目前纪念馆已开展专业讲解10000余场。“我一直崇敬杨开慧烈士,来到她的故乡,仿佛离那段革命岁月更近了。”来自江西的游客张先生说。
红色基因融入长沙城市血脉
百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的热血,在长沙澎湃不息。
1959年,一条从窑岭到杨家山的路修通,长1.5公里,为纪念杨开慧烈士,这条路被命名为“识杨路”。1971年,识杨路更名为人民路。此后,人民路不断向东向西延伸,到如今已成为长沙最长的东西向主干道,也成为大美长沙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大道之一。
人民路与芙蓉路的交会处,名“识字岭”。1930年11月,杨开慧在这里壮烈牺牲。如今,识字岭路口东北角建有一座开慧双拥社区公园,嵌刻着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这个当年杨开慧英勇就义的地方,成了长沙城区两条“大动脉”的交叉口,连接着星城人民的东来西去、南来北往。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位于开福区清水塘,是毛泽东与杨开慧所组建的第一个也是共同居住时间最长的家,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橘子洲景区—岳麓山—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更是被列入全国10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显示,目前湖南普查到的红色资源点有2095处,长沙就有275处。长沙围绕革命故事、伟人风范、忧乐情怀等内容,大力发展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红色演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市民游客欣喜地看到:在长沙县开慧镇,红色基因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初恋茶馆开业即爆火;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启动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工程,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和多样化呈现;沉浸式剧场《恰同学少年》在橘子洲推出,让观众体验一场“文化+科技”的青春热血之旅;《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三兄弟》《红流》等红色题材影视剧在长沙开拍,长沙红色资源的宣传效应持续放大……在长沙,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地传递,而是在创新中延续。
英雄之城里,处处有“骄杨”。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长沙的城市血脉,升华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力量。这份精神,闪耀于长沙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温暖底色中,更沉淀在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