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期货副总经理杨英辉:落实《意见》要求 推动期市对外开放
【来源:期货日报网】
“国办转发《意见》一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2024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在《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国办转发《意见》一周年”系列报道,展现期货经营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和经验成效,敬请关注。
“八方面17项重点工作,《意见》字里行间透露着党和政府对期货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中粮期货副总经理杨英辉近日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年来,中粮期货牢牢把握期货市场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务实举措把《意见》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期货经营机构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
在杨英辉看来,一年来,在《意见》的引领下,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市场不再仅仅追求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是更注重其风险管理核心功能的发挥,正在从“量的增长”迈向“质的提升”。
一是品种丰富紧扣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截至9月初,期货品种已达157个,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工业硅、碳酸锂等绿色期货品种的活跃,直接服务了新能源产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金融衍生品板块增长显著,中证1000股指期货、30年期国债期货等品种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也助力中长期资金逐步入市。
二是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升级。实体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方式正从简单的套期保值向更精细化的期现结合模式演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综合运用期货、期权、基差交易等工具,将经营模式从依赖现货的“一条腿走路”,升级为“四条腿走路”,显著提升了经营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市场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截至9月,合格境外投资者渠道(QFIs)可以交易104个品种,包括95个期货交易所上市品种、9个ETF期权。此外,通过特定品种渠道,可以交易24个境内特定品种。允许外资直接参与,极大提升了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期货经营机构也开始着力打造“境内+境外”的双循环服务能力,以应对企业日益复杂的全球化风险管理需求。
杨英辉介绍,一年来,中粮期货贯彻落实《意见》举措,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产业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粮期货作为国内领先的产业特色衍生品金融服务公司,始终坚守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打造“产业特色”,服务实体经济。公司始终坚定服务主责主业,立足服务已有合作的中粮集团专业化公司及交割库,完善中粮集团专业化公司上下游产业链交流、区域专题会议等平台,引导交易所政策资源、市场资源导入。此外,强化交割结果导向,服务模式由被动执行转为主动接入,增强客户黏性。加强产业客户标准化与个性化服务的质量把控,以经纪业务带动全业务发展,高质量服务主责主业。
二是聚焦中长期资金,支持开展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为服务中长期资金稳健增值目标,在国债期货跨部委协调机制下,稳妥有序推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支持各类中长期资金开展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公司已与险资股东对套期会计应用进行沟通探讨,夯实保险资管行业期货衍生品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资金入市提供便利。未来,中粮期货将持续深耕股东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引导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权益投资。此外,公司提供从制度建设、系统搭建、人员培训、策略定制到交易执行的“全流程”管家式服务,引导中长期资金有序进入市场。
三是积极响应《意见》要求,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首先是发力现有牌照。中粮期货子公司——中粮期货(国际)自成立以来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凭借香港证监会签发的1号、2号、4号、5号牌照,根据客户经营及业务风险点开展交易咨询业务,为产业提供与之对应的价格风险管理方案,满足产业客户日益丰富的多元化需求。其次是加速“北向”布局。中粮期货(国际)依托拥有的中国境内期货交易所境外交易资格,积极开展二代业务,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交易所的国际化期货品种,同时与母公司中粮期货合作,为客户提供境内市场交易通道,实现跨市场保值。最后是完善牌照布局。持续加速海外布局,2025年年初,中粮期货(国际)获得港交所清算资格,中粮期货(新加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谈及未来中粮期货的发展,杨英辉告诉记者,在期货市场深度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之际,中粮期货结合市场环境变化、行业发展态势及自身资源禀赋,梳理中长期发展战略路径,实现从传统期货单核服务到形成“境内经纪、国际业务、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四轮驱动全牌照组合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在合规的前提下,协调各种金融牌照资源形成多元服务能力。
杨英辉表示,中粮期货将坚定推进“一体化”战略,协调好“场内与场外、境内与境外、标准与非标、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四方的关系,构建机制、系统、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架构,着力培育价值创造能力。
展望期货行业未来发展,杨英辉认为,当前期货行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政策、技术和市场力量共同驱动其从传统的“通道提供者”向现代化的“综合风险管理服务商”演进。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低水平的价格战,而是综合实力与战略视野的比拼。
一是功能定位的战略性跃升。期货行业地位提升,将不再仅是资本市场的小众角色,其功能正从单纯的“价格发现”向“国家战略护航者”跃升。通过服务新能源产业稳定经营、助力维护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支持“一带一路”风险管理等,期货市场正在更深度地嵌入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中,其“稳定器”的作用会愈发重要。
二是马太效应加剧,生态位重构。伴随行业各项法规加速落地,不难发现监管对资本实力和合规能力的要求提升,以及业务多元化带来的投入门槛,会使得“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这意味着,未来的行业生态可能不再是所有公司同质化竞争,而是会出现清晰的梯队分层:头部机构成为全牌照综合服务商;部分中型机构可能深耕特定产业或区域,形成特色化优势;一些小型机构则可能被并购或转型为专业的介绍商,进而促使行业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