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天花板,能破吗?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作者:元淦恭,题图来自:AI生成
今早,202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公告发布,一般报考人员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生放宽到43岁。
信号很明显。中央公务员的大门,向相对年龄更大的有经验的候选者敞开;如果你在三四十岁的年龄还想从社会到高校读个硕博“回炉再造”,43岁之前都有“考公”上岸的机会。
事实上,在国考正式放宽35岁年龄上限之前,江苏、上海、四川等地都已经将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报考上限提高到38岁,甚至有的岗位放宽到40岁乃至45岁。
从中央到地方,“体制内”招录的35岁上限已经全面松动。
但在中国就业大盘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人员之和也只有不到3000万人,只占全国非农就业人口的不到5%。人们更关心的是,“体制内”打破35岁天花板的效应,能不能传导到“体制外”?
毕竟在中国,“体制内”是许多事情的风向标。过去社会上招聘普遍要求“35岁及以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国考公考的影响。
但现在看来,我们恐怕并不能太乐观。
在当下就业市场上,“35岁危机”出现的根源,并不只是年龄歧视的惯性,而是由于就业市场上整体上的结构性问题。
这些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超过1000万人,未来几年更是在每年1200万以上的高位运行。
这导致一个现象——30岁及以下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更为显著。8月,全国城镇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8.9%,25岁~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而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是3.9%。
当许多人在感叹35岁就没活干的时候,25岁找不到活干的人甚至更多。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就业岗位层次并不高。大量企业并不需要太多资深的有经验但体力不够的员工,反而对能够“996”的体力充沛的年轻“牛马”有更多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选择不断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取代中年人,几乎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必然,而在当下的劳动力市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多的是。
要真正解决“35岁危机”,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斩断企业以年轻员工替代成熟员工的链条。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做大就业的蛋糕,才可能有更多的新增就业岗位,而不是用存量就业岗位来消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还要逐渐推动岗位结构的升级,持续增加“经验友好型”而非单纯消耗体力精力的工作岗位,让中年人和青年人能够在企业内“各居其位”。
这样的转型,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