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之后,万科明天的太阳从哪里升起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编辑:金冥羽杜恒峰,作者:每经评论员
深铁和万科双料掌门人的身份,辛杰维持了259天。
10月13日早间,万科在港交所的一则公告,侧面回应了这段时间关于辛杰的市场传闻。一如既往,在关于万科的各种传闻甚嚣尘上之时,依旧是深铁系主持大局。
根据公告,10月12日,辛杰提交书面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申请辞任万科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职务,辞任后将不再担任万科任何职务。他的接任者,则是现任万科董事、审计委员会委员,深铁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黄力平。在今年6月的万科年度股东大会上,黄力平与郁亮、辛杰同坐主席台第一排。
事实上,黄力平已担任万科董事4年,熟悉公司运营情况。这一调整,有助于维持万科在改革化险关键期的内部稳定,保障财务和生产经营的平稳过渡。
客观说,万科之于房地产行业,早已具备超出企业个体的意义。
2018年郁亮喊出“活下去”时,万科被视为行业吹哨人,预警了房地产高杠杆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尽管郁亮彼时强调“活下去”是对万科自己说的,但7年来行业的巨大变化,无不印证着这个警示。
到2023年11月,万科遭遇“股债双杀”,面对这种非理性波动,万科与金融机构召开紧急会议,深圳市国资委、深铁集团等相关人士均有出席。会上,深铁方面表态将坚定与万科站在一起,已准备好丰富“工具箱”给予支持。深圳市国资委则强调,国资国企有实力也有能力支持万科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作为深圳国资体系的重要成员,深圳国资委将万科纳入统计报表范围,足以体现对这家本土企业的重视,毕竟国资立场鲜明力挺企业实属罕见。这次会议,给被过度恐慌情绪影响的市场各方吃下了“定心丸”。
这两年,深铁集团“真金白银”驰援万科。截至9月16日,深铁集团今年已9次向万科提供股东借款,成为万科最稳定的外部资金来源。截至2025年上半年,万科短期借款为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347.13亿元,已如期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偿还,2027年之前已无境外公开债到期。
事实上,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标杆,万科的命运变迁与楼市稳定已形成深度绑定——其战略调整、债务化解乃至股东支持,都是观察行业风险的重要窗口,也在为行业如何穿越周期、实现软着陆积累经验。
其一,万科2024年的交付规模超18万套,响应中央提出的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要求,直接关系民生稳定。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房地产从高杠杆扩张向民生保障功能全面回归的良好征兆。
其二,万科的债务处置方式或将成为行业风险化解的参考模板。根据万科的“一揽子方案”,除了聚焦综合住区开发、物业服务、长租公寓三大主业,退出非主业领域并清理相关财务投资外,万科还计划每年通过大宗资产交易实现200亿元交易额,并在商业、物流、租赁住宅等多赛道实现REITs(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突破。这种既保项目运营又保债权人权益的处置方式,为行业提供了非爆雷式风险化解路径。
比如,在长租公寓这个板块,万科闯出一条新路。旗下泊寓为行业头部品牌,全国开业房间数突破20万间,覆盖全国29个重点城市。2023年起,泊寓实现业务盈利,规模、纳保数量、运营效率三项关键指标持续保持全行业第一,成为国内租赁住房市场的重要引领者。
其三,国资团队入主转型,或预示着未来房企发展模式与运营机制的变化调整。新任董事长黄力平的基建+开发协同经验,可以更好地推动万科在TOD综合开发、城市更新等赛道加速布局。这种国资背景+市场化机制的治理结构,可能成为未来部分房企的标配——既保留民企效率优势,又强化国资资源整合能力。
万科过去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标杆,在房地产行业告别高杠杆扩张、回归民生属性的转型时代,万科依然要努力当好转型发展的标杆。这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更是对行业未来的责任。若万科能通过深铁集团的支持并最终实现软着陆,将有效缓解市场对房企流动性的恐慌,为行业结构调整争取时间,这对房地产行业的未来格局与信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9月底,深圳华强北那家由辛杰操盘并令他一战成名的项目“圣廷苑酒店”,原标牌被换成了“城际酒店”标识,而现在万科也迎来了新一任董事长。
城市的天际线始终更新,行业的逻辑已然重构。万科的核心掌舵人现在责任之大,压力之大可以想象。当务之急是带领万科走出楼市周期性波动的泥沼,形成稳定的发展预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期待历经风雨的万科,重树市场信心,能更加坚韧,也能更好地“活下去”,在行业转型发展新阶段,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员|陈梦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