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5 日

《求是》杂志评论员: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来源:东方财富】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经济顶住压力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展现了强大韧性和活力。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乱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需求不足问题依然明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既要注重供需平衡调控,也要注重预期管理与引导,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效能,提振社会发展信心。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不仅受到现实经济条件的影响,更强烈受到其对未来预期的影响。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高,市场预期、市场信心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就越大。当前,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市场预期偏弱问题仍较为明显。比如,有的经营主体受关税战、贸易战等影响生产投资意愿不足,有的经营主体因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还有不少人因收入、社会保障、消费环境等各种因素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加上近来国内外一些谬论唱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些生产者的生产投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制约了宏观调控效能和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经济主体预期稳、信心强,消费和投资等经济活动才会更加活跃,经济发展势头才可能持续向好。面对当前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做好经济工作必须高度关注消费和投资行为背后的市场预期和社会心理变化,有效利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着力促进社会预期稳定向好,坚定社会发展信心,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经济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增强政策可预期性。经济主体的决策高度依赖对未来政策的预期。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实施精准有力的宏观政策,增强政策可预期性,是引导市场形成积极预期的关键。面对当前有人担心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力度可能变化等问题,要及时有效回应市场关切,落实落细各项宏观政策,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政策的可靠性稳定性确保市场预期不摇摆。高度重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主动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困难,让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真正有获得感,形成积极预期。随着宏观经济治理的复杂性明显上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防止出现“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方面。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机、力度、节奏,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多出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慎重出台可能产生收缩和抑制效应的政策,使政策效果更符合预期。

  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要以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加强中长期预期管理。加强预期管理,不仅要高度重视短期预期,中长期预期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五年规划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引,不仅勾勒出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更涵盖了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建设以及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全方位的发展信息,将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具体化、明晰化、指标化,前瞻性指引一个时期内社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方向,在引导中长期预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分步实施、滚动落实,有力引导经济主体行为向政策目标靠拢,提高了政策整体效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规划好实施好,凝聚起奋进“十五五”的强大信心和力量,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制度对于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从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规范政府行为,到颁布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再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以治理“内卷式”竞争等举措,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极大提振了民营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发展信心。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面临不少卡点堵点,亟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以破除,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到发展实践中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要提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预期管理主要通过信息传播作用于经济主体。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传播的信息是片面的、虚假的,甚至把“点”上的问题炒成“面”上的问题,就很容易造成预期恐慌,误导企业和大众行为,给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舆论导向正确,才能稳定预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器。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回应舆论关注,加强国家战略、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的宣传解读,加强同经营主体的沟通,做好政策的主动精准阐释,减少误读空间,让市场充分了解和用好政策,增强政策透明度。主流媒体作为党中央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宣传阵地,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经济宣传水平,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经济回升向好中的亮点讲清楚,把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讲透彻,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的重大机遇讲明白,引导社会全面理性客观看待发展转型升级中的困难挑战,全方位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让“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的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文章来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