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5 日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刘燕秋

4月8日,段永平趁着全球股市大跌抄底了英伟达、苹果、台积电、谷歌和腾讯,后来他们的市场表现,大家都看到了。近日市场震荡下,他在雪球上又透露,买了点茅台。段sir点石成金这种桥段不少,不过,轻描淡写的一次交易,还是引发了投资者的质疑,比如,茅台终端销售价一直下降,你就不担心?

段Sir反问,你担心什么?

好家伙,说了跟没说也差不多,段sir算是在雪球练出来了。

不过不得不说,当下整个白酒板块前景未明,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茅台动销平淡,股价较3月高点跌去近10%。对比起2021年茅台股价的历史高位2437.55元/股,缩水也将近一半。

这也不是段永平第一次力挺茅台。6月30日,他也是反问市场,大家在害怕什么呢。3月,有网友请教,现在买入是否合适,能不能给儿子买一手作为成长基金?段Sir不啰嗦,直接给出答案,合适。

说起来,茅台是段永平在A股当之无愧的心头好。有雪球博主统计过,自2012年首次重仓茅台以来,段永平不仅从未减仓,更在2024年股价跌破1300元、2025年估值回调时逆势加仓。

既然是长期价值投资,怎么能不经历波澜和考验?其间有过几次大的危机。2012年,在经历黄金十年后,塑化剂事件让白酒行业遭遇信任危机,茅台股价从266元暴跌至118元,经销商退货潮频发,甚至有机构预测行业将进入长期衰退。在市场集体抛售的背景下,段永平倒也没有盲信茅台,他委托美国实验室检测茅台产品安全性,根据送检报告,在确认品质无虞后大举买入。

“喝酒的人不会因为塑化剂就不喝白酒了,茅台的生意模式不会因此改变。”这是段永平的看法。他既用理性的方法搜集支撑买入的证据,同时作为商人对人性还是有深刻的了解。这一判断最终被市场验证,到2013年,茅台的主营收入已经跑赢五粮液,荣登中国酒业之王。

但很快,在中央“八项规定”和限制三公消费的背景下,白酒行业又进入三年寒冬。在这段期间,段永平仍然扮演“多头”的角色,多次回帖称“不会卖”。直到迎来行业复苏,茅台渠道利润快速修复,2013年到2021年,茅台股价涨幅超20倍,成为A股最耀眼的核心资产。

2020年疫情的冲击构成又一波巨大的危机。高端白酒消费场景骤减,茅台股价一度单日暴跌7.9%,终端零售价出现松动。当公募基金纷纷减持避险时,段永平明确表态“一股未卖”,并解释道:“疫情只是暂时影响消费场景,茅台的品牌吸引力和需求刚性没有变化。”作为个人投资者,段永平用闲钱理财,压力还是比公募基金少太多,因而更能坚持自己的判断。2020年茅台净利润仍实现13.33%的增长,用业绩印证了其抗周期能力。

2024年的酒价双杀则是段永平最近一次逆向操作的背景。眼看着飞天茅台批发价从2700元跌至2200元,股价全年跌幅达8.46%,市场充斥着茅台信仰崩塌的论调。但在股价闪崩至1250元时,段永平再度加仓,并在雪球发帖称:“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所以市场还是那个市场,茅台也还是那个茅台。”

他的判断是,茅台与电子产品行业不同,“不好卖时只是被动增加年份酒库存,以后赚得更多”,这种库存即利润的特性使其具备天然抗风险能力。

段sir给人的印象是是大道至简,茅台商业模式的稀缺性是他最看重的价值核心。他将茅台定义为A股唯一同时满足“品牌垄断、定价权、抗通胀”三要素的企业,其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多重维度:品牌上,茅台已形成超越饮用价值的文化符号,成为高端社交场景的硬通货;工艺上,独特的酿造环境与五年陈酿周期构成天然壁垒,无法被复制;库存属性上,与普通消费品贬值不同,茅台酒越存越值钱。

特别是最后这点,令曾是消费电子创业者的段永平羡慕不已——学习机可是卖不动就报废了,也难怪他对茅台的模式有滤镜。不过近两年茅台不断下探的终端售价,也确实挑战投资者的耐心。

不过,茅台的财务数据终究还是太稳健了。截至2024年,茅台净利润突破857亿元,较上年增长14%,账上现金近2000亿元,资产负债率低于20%,没有任何有息负债。核心盈利指标更显亮眼:毛利率长期维持在91%左右,净资产收益率(ROE)常年保持在30%以上,远超巴菲特提出的15%优质企业标准。即便在2025年行业调整期,茅台仍逆势实现增长,上半年营收893.89亿元,净利润超过400亿元,在白酒行业的营收占比达27%,利润占比更是接近50%,龙头地位看上去难以撼动。

从2012年首次买入到2025年持续增持,段永平对茅台的投资已跨越13年。茅台到底值不值得投资见仁见智,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围绕茅台的质疑之声差别不大,比如禁酒令、消费降级、喝酒有害健康、年轻人不喝白酒……一代代忧心忡忡的投资者,来来回回总是这些说辞。

如果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声音都可以被归类为投资过程中的“噪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翻到了一篇8年前对茅台的商业分析,文章系统梳理了茅台的发展历史和定位的变迁,并在最后无法免俗地抒发了对这家公司未来发展的隐忧。“随着中国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逐渐成熟,茅台的润滑剂效应恐怕还会进一步降低,那种‘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场合会越来越少。”

现在看来,作者还是过于天真。段永平的智慧我一向参不透,但他显然不会有这样人云亦云的担忧,这或许是他厉害的地方。比如,关于喝酒有害健康的质疑,他的说辞是,喝点茅台对身体未必好,但有情绪价值。但如果是理性的投资者,至少情绪价值这东西没法被量化成可交易的数据。

段sir有没有这个本事我不知道,在他看来,卖出的唯一理由应该是“企业基本面的根本性恶化”。现在茅台至少从财务数据来看,还远谈不上恶化,不过其他酒企情况就离茅台甚远了。茅台到底还能否像以前一样穿越周期?至少当下,段sir又用钱投了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