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7 日

港股IPO业务高歌猛进 中资券商争相加码在港布局

【来源:东方财富】

  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来有73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IPO募资总额达1886.98亿港元,同比增长227.75%,稳居全球新股融资额榜首。

  这场IPO盛宴背后的护航力量来自各大中介机构,其中中资券商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中资券商在众多标志性交易中跃升为主导性的保荐人、全球协调人及账簿管理人。港股IPO保荐与承销头部效应凸显,以中金香港、中信证券(香港)、华泰香港、中信建投国际为代表的头部中资机构,在今年以来的港股IPO承销榜上名列前茅。

  为抢抓市场机遇,今年以来中资券商显著加快国际化布局,将香港作为“桥头堡”,通过新设子公司、拓展业务牌照等举措加码投入,向着更专业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中资券商港股IPO业务亮眼

  10月16日,云迹登陆港交所,联合保荐人是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当前,两家及以上券商同时保荐一家企业港股IPO的模式在港股市场愈发成熟,有港股市场投行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中信证券在对接新经济企业与国际资本方面经验丰富,机构客户较多;而建银国际则凭借其商业银行背景,拥有较多私人财富资源。

  云迹的联席保荐阵容背后,折射出港股股权融资市场的活跃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今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包括IPO与再融资)总额达4375.9亿港元,同比增幅达260.41%。

  在此背景下,中资券商港股IPO业务高歌猛进。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作为保荐人角色参与了25家IPO,位居榜首;中信证券(香港)保荐了18家IPO,排名第二;华泰金融控股(香港)保荐了13家IPO,位居第三。

  从IPO承销来看:中金公司以340.29亿港元的承销金额稳居榜首,承销家数为32家;中信证券(香港)以256.71亿港元的承销金额位居第二,承销家数为28家;华泰金融控股(香港)、中信建投国际、广发证券(香港)的承销金额分别为164.81亿港元、95.61亿港元和62.06亿港元。

  香港星汉资产管理行政总裁王荣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格局意味着,优质发行人资源正加速向少数几家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的中资券商集中。对于其他中小型投行而言,突围难度越来越大,市场份额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今年‘A+H’上市企业募资额约为港股IPO募资额的一半,这些项目主要由中资券商包揽,他们对境内投资机构的偏好有深刻理解,而且近几年在对接、服务境外资本机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全球分销网络较为完善。”

  持续加码在港布局

  面对港股市场的机遇,今年以来,中资券商动作频频。近日,国联民生证券宣布,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于10月3日正式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核发的交易权牌照。

  国联民生表示,此次交易权牌照获批,标志着公司在香港金融市场的业务布局实现关键新突破,为全面拓展核心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张牌照,将为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打开“投行承销、股票销售交易、股票托管业务”三大核心业务空间。

  此外,9月底,华安证券公告宣布其子公司华安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获批6号牌照;7月,国金证券公开表示,公司旗下的国金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正在筹备申请虚拟资产相关交易牌照;6月,国泰君安国际获得香港中资券商首张虚拟资产全牌照。

  与此同时,中资券商“落子”香港的步伐也在加快:8月,第一创业公告称,拟设立全资子公司“第一创业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并由该子公司在香港设立持牌子公司;6月,西部证券拟出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在香港设立“西部证券国际金融控股公司”;4月,东北证券公告称,计划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开展证券业务,注册资本为5亿港元。

  中资券商接连“落子”香港背后,是日益增长的跨境投融资需求。东北证券西部证券均在公告中明确,设立香港子公司旨在“满足客户国际化投融资需求”“服务实体经济跨境投融资需求”,顺应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趋势。

  还有多家中资券商对其香港子公司持续“输血”。今年以来,广发证券华安证券东吴证券相继宣布向旗下香港子公司增资,彰显对海外业务发展的高度重视与信心。

  面对广阔的市场机遇,中资券商已开始致力于境内外业务协同发展。中信建投表示,将推进投行一体化工作,继续拓展在香港市场的业务范围,实现中概股回归、港股私有化、跨境收购等不同类型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华泰证券也表示,将持续夯实跨境资本市场中介定位,巩固在香港市场的优势。

  机构普遍预计,国际化布局即将在券商业绩端得到体现。申万宏源研报称,得益于港股市场交投与IPO表现活跃,积极布局国际业务的头部券商有望在三季度释放显著的业绩增量。国泰海通研报称,港股市场IPO增量显著,有望进一步推动投行业务收入增长。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