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8 日

被误解的安检:当旅客说被机场安检“摸得恶心”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作者:停机坪大表哥,原文标题:《被机场安检“摸的恶心”》,题图来自:AI生成

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刷到这么一条笔记,一位旅客说:在某机场过安检时,被摸得“恶心”,觉得“被冒犯”。

底下评论不多,但我看大多人都对机场安检颇有微词。

我搜了一下类似的话题,发现大差不差,网友们热衷于抱怨机场安检,也乐于分享如何投诉机场安检,但似乎没有人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是不是正在丧失理解系统的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试图理解“系统的逻辑”——一切都变成了“个体的感受”。

只要不舒服,只要不顺心,只要那一刻情绪受了刺激,合理的程序也能被当作冒犯,必要的规则都能被骂成“刁难”。

一直以来,安检都是民航系统里最容易被误解的岗位。

他们不提供服务,只提供安全。

他们的动作是标准化的,他们的语气是统一的,他们面对的是每天成千上万张陌生的脸。在那扇门口,他们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可偏偏就在这份“无差别”里,最容易被误读。

有人觉得“为什么要摸我”;有人觉得“为什么对我更仔细”;有人觉得“为什么别的地方不用这样”。

于是愤怒开始发酵,委屈被放大,理性被抛弃。

可你们是不是忘了——安检的初衷并不是怀疑你,而是保护你。

他们不想“摸”谁,也不想检查谁的鞋、翻谁的包,他们只是执行程序。

且这些程序,是一次次经验换来的,是无数报告、无数规范、无数演练叠加出来的结果,每一条规定背后,都是一场血的教训。

每一次复检、每一次排查、每一次重复,都是为了确保没有人被遗漏。

可当安全导致变得“太久没有出事”,人们就会觉得——安全理所当然。

于是那些负责维持它的人,开始成了靶子。

你看,舆论往往就是这样循环的:

出事的时候,我们说“制度太松”;没出事的时候,我们说“制度太烦”。

我们希望系统既能精密运作,又能体贴情绪。但现实是,越复杂的系统,越不可能温柔。

安检员不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没法判断你那天的情绪。他们的动作是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自身态度的表达。在他们的岗位上,“手到哪里”“检查顺序”“力度范围”都有严格规范。

这是制度的冷峻,但也是安全的温度。

其实,这起事件的讨论,已经超出了安检本身。它反映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上面说的那句:

很多人正在失去理解系统的能力。

民航是系统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从气象、航路、签派、油料到塔台、地服,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一次误解、一次越界,都可能酿成连锁反应。

当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情绪看世界,他们就会把“系统的行为”错认成“人的恶意”。

于是,安检变成“挑衅”,延误变成“甩锅”,规章变成“官僚”。而执行者——那些穿制服的人——就成了旅客情绪的缓冲器。

也许你觉得自己只是发了个帖子,只是表达一下愤怒。可难道没有人觉得,这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危险的信号:

因为理性的边界在被侵蚀。

我们要求尊重,但尊重不该是单向的。如果旅客希望被理解,也该理解那些在安检门口默默重复动作的人,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小心谨慎,换取所有人的平安。

他们的手,不是侵犯的手。他们的工作,不是冒犯的工作。他们守住的,是一个社会最难维系的东西——秩序。

真正成熟的文明,不是每个人都被取悦,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系统的必要。

这世界上最难的理解,不是人心,而是程序。可也正是这些程序,让飞机能安全起飞,让城市能平稳运转。

所以当有人说自己“被安检恶心到”,我想说:恶心的不是安检这个程序,而是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情绪替代理性。因为那一刻,我们不是在保护自尊,而是在透支信任。

有一天,当我们重新学会理解系统、信任规则、尊重执行,或许安全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名词,而是一种沉默而真实的温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