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1 日

金融创新精准护航“米袋子”,福建首单水稻“保险+期货”收入险落地宁化革命老区

【来源:期货日报网】

2025年10月14日,福建省金融支农创新迎来标志性节点——中信期货厦门分公司携手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三明中心支公司在三明市宁化县成功签发全省首单水稻“保险+期货”收入保险。这标志着福建省在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保障粮农收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现代金融动能。

此次创新的“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获得了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及宁化县人民政府的合力推动。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项目保费由宁化县政府、中信期货厦门分公司及当地农户共同承担,切实降低了参保农户的负担,确保了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地。

聚焦老区需求,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宁化县背景特殊,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被誉为“苏区乌克兰”的革命老区,更是一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和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202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47.83万亩,总产量17.74万吨,稳居三明市首位,其特色品牌“河龙贡米”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保险主要应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风险,无法化解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跌价”风险。“谷贱伤农”始终是悬在农户心头的一把利剑。近年来,水稻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农户普遍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此次“保险+期货”收入险的推出,正是精准回应了这一迫切需求,旨在为农户构建一道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风险屏障。

创新保障模式,实现从“保产量”到“保收入”的跨越

本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其保障范围与风险管理机制的升级。

一是保障范围实现根本性拓展。 保单不再局限于灾害导致的产量损失,而是将因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收入损失也纳入保障。当参保农户的实际收入(产量×价格)低于目标水平时,即可获得赔付,真正实现了从“保成本”到“保收入”的关键跨越,直击农户经营痛点的核心。

二是风险管理引入市场化手段。 项目巧妙地利用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保险公司在承保价格风险后,通过向中信期货的风险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进行“再保险”,后者利用专业优势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从而将分散的农业价格风险转移并分散至广阔的金融市场。这种模式为管理农业系统性风险开辟了一条市场化、高效率的新路径。

三是服务模式形成协同合力。 该项目构建了“政府引导+期货公司风险对冲+保险公司保险保障+农户最终受益”的金融协同支农新范式。各方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编织了一张坚实的金融服务网,是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特别是薄弱农业环节的成功实践。

彰显多重价值,打造可复制推广的金融支农样板

此项目的成功落地,其意义远超单笔业务本身。

在政治层面, 它体现了金融行业服务国家战略、回馈革命老区的责任担当。将如此创新的金融工具优先应用于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老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经济层面, 它直接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预期,有效防止了“谷贱伤农”,能够稳定并提升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从而筑牢地方粮食安全的根基。同时,通过金融赋能,有助于推动宁化贡米等特色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升级。

在社会层面, 作为福建省首单水稻收入险,它成功打造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为在全省范围内探索和推广“保险+期货”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宁化经验”。它不仅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结构,也为金融创新如何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

此次宁化项目的成功实践,是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体现。随着此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现代金融工具必将在保障国家“米袋子”安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