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下 携程金融布局房抵贷导流业务
【来源:东方财富】
又一行业主体进军房抵贷,这次是在线旅游(Online Travel Agency)平台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携程金融。
近期,携程金融悄然上线房抵贷业务,根据相关信息,房抵贷业务由携程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程金融”)相关主体开发运营。
回顾房抵贷业务的发展脉络,其早期主要由国有大行主导。随着市场迭代,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助贷平台等新主体陆续入局。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部分新参与者因拉长金融服务链条增加贷款成本,难以适配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或因相较银行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此领域正在相继退出市场。
携程金融作为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在此背景下加码该业务,有何深意?
导流业务稳赚不赔
公开资料显示,携程金融的房抵贷业务系通过与第三方贷款服务方合作的模式开展。
所谓房抵贷业务,指的是借款人以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用于消费或资金周转的信贷方式。
在携程App展示的用户相关授权书显示,具体房抵贷业务由天津趣拿互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趣拿”)及其关联公司作为运营方,提供平台和技术服务。由第三方贷款服务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贷款服务等。
某持牌金融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前述携程金融房抵贷产品,在业内被称为“表单业务”。所谓表单业务通常指的是,通过线上或线下表单收集借款人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风控等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携程金融作为流量方,挖掘有房屋的大额贷款需求客户,输出给合作方,实现流量变现。”
根据携程集团(09961.HK)2025年披露,携程金融科技利用技术协助金融机构服务数千万个旅游用户与企业,提供消费金融、产业金融、保险、付款等金融服务。每年个人金融服务使用超过1亿人次,风险决定系统每日处理要求超过20亿次。
了解助贷行业的人士表示,平台开展表单业务的本质是,收集用户所填写的信息,再提供到各地中介流量变现。首先,平台生态内流量来源稳定,依托平台积累的用户便于开展此类业务,且能持续获取有潜在信贷需求的客户资源。其次,变现路径直接,仅需将用户导流给中介,即可从中赚取导流费用或分润,营利模式简单直接。
“该业务几乎无高成本负担,不涉及资金投放,无须承担信贷风险。”前述助贷行业人士补充道,各地中介对携程这类平台的客户资源有稳定需求,为此类业务提供了长期变现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导流业务稳赚不赔,但这类业务本身由于拉长金融服务链条,导致借款人融资成本的上升,也会引发纠纷。记者注意到,在裁判文书网上,携程金融房抵贷业务中曾经展示过的西南某地外包服务公司,与多位金融机构的借款人曾经有过诉讼纠纷。在某服务合同纠纷判决书中,借款人需要按照获得银行贷款的8.88%支付服务费,即12.17万元需要支付1.08万元费用给这家外包服务公司。
记者注意到,携程金融的房抵贷业务合作方并非金融机构,而是其他第三方助贷中介公司。
在9月初,携程金融房抵贷业务合作第三方服务方显示为,包括但不限于杭州欢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南宁开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联营房产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广州泛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津融汇普惠(天津)服务外包有限公司、杭州欢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四川御顺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碧航洲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津融汇普惠(天津)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等机构。
受限于携程App贷款服务方查询次数上限原因,记者未完全查询目前可以提供房抵贷业务的31个省份合作的所有贷款服务方名单。
针对名单更换和业务布局等问题,携程金融方面未予回应。
利率压力下争夺优质客群
场景方一直是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重要流量来源。
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施行,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平台运营机构名单也相继揭晓。
在已披露平台运营、营销获客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携程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程金科”)旗下北京互金新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互金”)均现身名单之列。
根据企查查,天津趣拿与北京互金同属于携程金科全资子公司。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非银机构在房抵贷业务上近年来呈现收缩态势,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关闭了房抵贷业务。
今年3月,有西南地区消费金融公司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发布了一批个人抵押债权转让(主要是房抵贷业务)公告,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发布标的物个数就超过百余件。目前公告数量超过15000条、累计债权标的物超过28000件。
有涉及房抵贷业务的从业者直言,消费金融的房抵贷业务存在抵押物资产价格下降的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波动之后,评估价与当前价格出入较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时间一长有些就会产生资不抵债的情况。”
那么,为何携程金融在此背景下布局房抵贷业务?
有分析师指出,资产荒已成为当下消费金融领域乃至互联网信贷行业的痛点之一。“拥有房产的客户群体,无论从哪个维度考量,都相对属于优质客群范畴。”
此外,助贷新规之下,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当下对于24%—36%的客户无法覆盖,业内收缩至24%以内年化利率,需要抢占更优质的客户。”有头部助贷机构表示。
一位从业者坦言:“拥有场景的互联网平台流量来源稳定,且场景均有一定壁垒。尤其是头部互联网平台,因为它们有优质的客群,可以不用采取无场景的助贷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融资担保模式,直接参与助贷20%—30%的分润。”
但也有银行高管对助贷角色的需求提出不同看法,他向记者表示,在助贷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两个先天性的核心制约因素:
其一,资金成本层面存在结构性劣势。与银行依托活期存款、同业拆借等低成本资金渠道不同,助贷机构的资金多来源于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等市场化融资渠道,综合成本普遍高出银行,这种“起跑线”上的成本差距,直接压缩了其利率定价空间。
其二,客户分层存在天然壁垒。从品牌认知与信贷可得性来看,优质客群往往优先直接选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头部金融机构,这类客户凭借良好征信资质,能以较低利率获取贷款,自然不会转向利率更高的城商行;而即便是选择城商行的客户,其信贷需求通常已超出传统金融机构的标准定价范围,更遑论进一步寻求助贷中介平台。这种“优质客群流失到客群资质下沉”的循环,是助贷导流行业的发展困境,既源于资金端的成本劣势,更受制于客群端的品牌信任鸿沟,这两大先天性短板,使其在传统金融体系信贷产品的竞争中始终面临“双向挤压”的局面。
关于中介机构获客情况,该高管指出:“2020—2023年,受客观环境影响,部分银行确需依托中介机构开展信贷业务。但当前市场环境下,具备优质资质的客户群体已倾向于直接对接银行机构办理业务。”
在他看来,随着银行服务渠道的数字化升级,优质客群的自主获贷能力显著增强。中介机构的传统获客模式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其服务客群逐步向长尾市场迁移,而头部客群的直接触达率提升,客观上推动信贷服务链条向“去中介化”方向演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