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2 日

延安苹果产业尝到期货“甜头”

【来源:期货日报网】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红彤彤的苹果不仅是延安农民的“致富果”,而且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顶梁柱”。然而,近年来市场季节性规律减弱、替代水果冲击等问题,经常让苹果产业链企业和收购商一筹莫展。当地产业企业生产经营也面临较大风险,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过,随着苹果期货市场的日渐成熟,延安地区苹果产业链企业和收购商开始尝试借助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收购商的“愁容消失术”:期货、期权套保初显身手

2023年秋天,新季苹果批量上市,这本该是苹果收购商忙碌收购的时节,但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的多数收购商却面露愁容。“今年苹果产量比2022年高一些,但季节性规律没那么准了,收多了怕掉价,收少了又怕过节没货卖。”一位收购商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恰巧此时,光大期货研究团队来柳林镇调研。在该研究团队多次进行期货基础知识普及后,一位苹果收购商决定尝试使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他计划收购70万~80万斤苹果,根据研究团队建议,决定先针对拟收购数量的三分之一货品(约26万斤),在期货市场分批建立均价为9308元/吨的空单。

“这相当于在期货市场把这26万斤苹果预售出去了,现货可以放心收购,到时现货卖不上价的话,都由这个期货价格托底。如果后期苹果卖不出去,您还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交割把苹果销售出去。”光大期货团队的专业讲解给收购商吃下了“定心丸”,随后他放心地收购了75万斤苹果。到当年12月中旬,随着现货销售逐步推进,期货空单也跟随现货销售进度逐步平仓,最终出场平均价格约为8900元/吨,收购商期货端实现盈利5.3万元。而此时全国红富士苹果批发价较10月中旬下跌3.38%,较9月底下跌6.02%。这次尝试让这位苹果收购商首次尝到了运用期货工具管理经营风险的甜头,脸上的愁容也消失了。

2024年1月,这位收购商还有一些未销库存,他担心春节后价格下跌,于是再次找到光大期货团队,希望再策划一份套保方案。这一次,研究团队认为后期行情不再适合单边套保,建议尝试苹果期权。最终,这位收购商通过4手卖出看涨期权,以收取权利金的方式弥补了春节后苹果价格下跌的损失,就像卖了一份保险一样,通过收保费赚了钱。

“期货和期权真是为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以后每年都用这个方法去做,就没啥后顾之忧了!”该收购商感慨道。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参与期货、期权的尝试,已经让其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双轮驱动:期现货市场协同发力

富县诚鑫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诚鑫农牧)总经理季双龙对期货工具的理解更为深入。季双龙表示:“对企业来说,只有苹果现货批量入市,有现货定价参考的时候,企业才可以参与期货套保,这时才是风险管理,否则就属于投机。”此外,季双龙表示,场外期权的套期保值功能也可以帮助企业转移生产经营风险,使企业在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方面更有信心。

除了利用期货、期权套期保值外,诚鑫农牧还积极推广“e+金”苹果产业发展体系。该体系通过产业与产品供应关系,把苹果种植与订单模式相结合,按照公司的产品标准开展订单收购,有效解决了产业风险大,订单产品、买卖双方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

在“e+金”模式的推动下,苹果产业稳定性、产品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2023年,在郑商所和相关部门支持下,诚鑫农牧开展苹果“保险+期货”项目1000亩,参保果农114户,共计赔付资金约33.90万元,为果农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有效促进了企业稳定经营。

产融结合:助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期货和期权工具的运用,以及像诚鑫农牧“e+金”体系等的创新实践,延安苹果产业正在通过产融结合,实现深度发展。一方面,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企业、收购商和果农提供了重要的价格参考,帮助他们更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经营;另一方面,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有效对冲了苹果价格波动风险,让苹果产业链各类主体更专注于产业发展。

此外,延安地区的苹果产业还在不断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如“股权+分红”“合作社+果农”“期货+订单”等,同步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产、运、储、销一体化,实体结合电商、产业园区等多元化特色产业。目前苹果产业链越来越多现货主体开始积极拥抱衍生工具,助力苹果产业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