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失窃背后:一个“分裂的法国”与消费市场巨变
【来源:虎嗅网】
近日,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所遭遇的失窃案,引发世人哗然。
当地时间10月19日上午9:30,即博物馆开放后不久,四名嫌疑人乘坐载有机械升降机的车辆抵达,通过塞纳河畔一侧的阳台进入阿波罗画廊。现场照片显示,一架梯子架设至一楼窗户。两名窃贼使用电动工具切开窗户闯入室内,随后威胁安保人员撤离现场,并切开两个珠宝展柜的玻璃。
据法媒报道,初步调查显示被盗区域三分之一的房间,未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警方称,犯罪团伙仅在馆内停留四分钟,便于9:38分乘坐两辆在外接应的摩托车逃离现场。
四名嫌犯挥舞着电动工具,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了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抢走了八件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而后骑着摩托车逃之夭夭——这一切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这起盗窃案在法国引起了政治强烈抗议。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这次突袭是“对我们历史的攻击”,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主席乔丹·巴尔德拉 (Jordan Bardella) 表示这是一次“无法忍受的羞辱,国家衰败还会持续到什么程度?”,“国民联盟”的另一主要领导人玛丽娜·勒庞 (Marine Le Pen) 称其为“法国灵魂的创伤”。法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成员娜塔莉·古莱 (Natalie Goulet) 则表示,这对法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件,“我们都感到失望和愤怒,很难理解它是如何如此轻易发生的”。
被偷走的珠宝:上排(左起):拿破仑送给玛丽·路易丝的结婚礼物套装中的项链和耳环;欧仁妮皇后的胸针;蓝宝石套装头饰、项链和耳环。下排:欧仁妮皇后的装饰蝴蝶结(左)和王冠(右)
而内政部长洛朗·努涅斯(Laurent Nunez)在盗窃案发生当天接受采访时坦诚,法国博物馆总体上是“脆弱的”,这是“众所周知的”。
此言非虚。仅在前不久的9月,法国就接连发生了两起博物馆盗窃案:9月4日,利摩日的阿德里安·杜布谢国家陶瓷博物馆遭窃贼砸碎窗户强行闯入,三件珍贵中国瓷器藏品被盗,损失估计达650万欧元(约为758万美元);而在9月中旬,窃贼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盗走了价值60万欧元的黄金。
频频发生的博物馆盗窃案件,不免让公众对法国的社会治安状况与政府管理能力渐生疑窦。事实上,法国,这一欧盟核心领导国,目前也正值多事之秋。
首先是政坛的风云变幻与持续动荡。2024年至今,法国政坛经历一场持续的政府危机,核心矛盾围绕极具争议的养老金改革展开;并且,自2024年6月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以来,法国陷入了“悬峙议会”的困境,即左中右三个对立集团——左翼“新人民阵线”联盟、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合奏”联盟,以及极右翼国民联盟,都无法在国民议会中拥有绝对多数席位,但彼此严重分歧,不愿合作,这导致政府提出的法案难以顺利通过。持续的分歧导致在不到两年内,法国经历了四次政府更迭,严重削弱了总统马克龙的权威。
另一方面,法国财政也面临着严重赤字与黯淡前景。2024年,法国的赤字达到GDP的5.8%,国债为GDP的114%。这是欧元区第三高的公共债务,仅次于希腊和意大利,相当于每个法国公民背负着近50,000欧元的债务。
鉴于法国政府的不稳定性与疲软的增长预期,10月17日,标普全球评级将法国外币及本币长期和短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1+”下调至“A+/A-1”,展望为“稳定”。这是近期第二家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对法国评级进行下调。此前在9月12日,惠誉也已将法国主权评级降至“A+”,展望同样为“稳定”。而这,无疑清晰反映了国际市场对法国经济治理能力和中长期增长前景的深切忧虑。
“所有伟大的帝国……都是建立在一种观念之上,而它们的衰亡始于这种观念的消亡。”如今,我们正在见证在大国博弈和移民危机下,欧洲深层价值认同的分崩离析。而法国,作为欧盟的主要核心国,其政治动荡与财政窘状会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发展?而法国国民意识形态与消费观念的变化,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到消费市场的呢?
去年的盛夏,法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巴黎奥运会。闭幕式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闭幕式现场放礼花的视频,并配文写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法国做到了。”
事实上,就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前夕,法国正处于波澜四起的敏感时期。2024年6月30日,法国举行了新一届的国民议会选举。而此次跌宕起伏的大选,折射出法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裂痕。
在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获得33.2%至33.5%的选票,得票率领先;而在7月7日进行的第二轮投票中,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居首但未能过半,紧随其后的是总统马克龙所属的中间派阵营,而之前呼声极高的极右翼“国民联盟”仅列第三。
“这次法国大选,一个最为重要的平衡,就是传统政治势力和不断崛起的极端政治势力之间的平衡。可以观察到,在过去的几次大选中,传统左右政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极左和极右翼候选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但极左和极右群体,在移民控制、强硬的安全措施以及经济保护主义上的主张基本一致。”欣孚智库创始人、前欧洲议会中欧政策顾问宋欣告诉霞光社。
法国社会民意的撕裂,源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与阶级鸿沟。在过去三十年,法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在逐渐衰落,富人和穷人构成了哑铃型社会结构。“中产阶级认为他们总是‘受苦’的人,被过高的税收所扼杀,因为富有而无法获得政府补贴。他们相信,全球化有利于新兴国家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崛起,但却消灭了法国的中产阶层。”法国媒体《世界报》如是分析法国大选中,威权民粹思潮兴起的原因。
法国社会的阶级区隔,同样在消费观念上充分展现。在巴黎八大政治学系有过留学经历的杨桃,观察到法国人对社会运动和政治参与普遍热情高涨:“法国人非常喜欢谈论政治,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消费议题上也是如此。而不同的阶层的意识形态和消费观念相差迥异。”
具体而言,在巴黎拥有高档房产和体面工作的法国中上层人士,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他们会更认同法国或者欧洲本土的消费品牌,外国品牌很难占据这部分群体的心智。并且无论在美妆配饰、服饰箱包还是在食品百货领域,法国品牌本身就极为强势。
在时尚和奢侈品产业,法国奢侈品企业营业额占全球四分之一,全法市值前三的LVMH集团、欧莱雅集团以及爱马仕集团,已成为全球品牌标杆;在食品日用领域,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中有24家在法国,并且法国也是家乐福、欧尚等全球连锁知名零售商的诞生地。
而在法国年轻群体中,左翼思潮浓郁,普遍反消费主义、资本主义,反对谷歌、微软等垄断性数字巨头;环保主义与绿色政治运动在法国年轻一代中极富感召力,在消费决策上,他们更倾向于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价值主张。
除了中上阶层与左翼青年外,法国还有一个不容低估的消费群体——低收入人群。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通货膨胀高企,这一人群持续增多。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2023年9月18日的数据,法国贫困率达到了自2013年编制这一指标以来的最高水平——月收入低于收入中位数60%的贫困人口达920万,几乎占法国人口的15%。
物价飙升让近半数法国人改变消费习惯,更青睐于低价商品。2023年上半年,法国超市销售额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1%,创历史新低。家乐福首席执行官Alexandre Bompard警告说,消费者正在失去女性卫生用品、尿布、牙膏等必需品,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法国西部一家大卖场的收银员也观察到,顾客购买的牛肉变少,而价格较低的鸡肉、猪肉明显变多。
这种消费趋势也让主打低价策略的Temu在欧洲迅速异军突起。Temu于2023年4月在法国上线,如今市场渗透率为11.9%,接近SHEIN12.8%的比率。与美国的消费者画像相同,Temu在法国的主要消费群也是 X 世代和婴儿潮一代(年龄在44岁到78岁之间),随着法国养老金预算深陷赤字危机与退休年龄的延迟,这一群体成为Temu的忠实用户。
在法国导演侯麦执导的系列电影《人间四季》中,主角们总是拥有漫长的假期,永远在郊游和聚会,热衷于讨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拥有智性自由又舒展惬意的生活。
事实上,侯麦电影里所呈现的,正是法国年轻人普遍的生活状态。
“法国年轻人习惯了在每天下班后,去独立电影院排队看艺术电影和学术放映;中国人熟知的法国媒体《费加罗报》《世界报》,在他们看来全部是媒体巨头进行议程设置的工具,他们更关注公益性的独立媒体。”杨桃说。并且相较于电商购物,法国人更习惯线下消费,非常注重真实的社交体验。“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三五好友去超市买上很多零食,提一瓶酒,然后在公园或者塞纳河畔野餐、闲谈。最近国内流行的city walk、户外露营,在法国都是很日常的生活方式。”杨桃回忆自己的法国留学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霞光社,作者:李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