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2 日

行业热议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发展方向

【来源:期货日报网】

中期协就《期货公司发布期货研究报告执业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当下,中期协正就《期货公司发布期货研究报告执业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行业人士普遍认为,通过清晰划定期货研报发布的合规边界,构建闭环管理体系,未来《指引》有望推动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向以专业研究为核心支撑的“专业化服务”发展。

多年来,期货交易咨询业务通过提供专业信息解读、市场研判、风险管理方案及投资决策参考等服务,助力市场主体提升风控与决策效率,积极推动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但是,该业务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瓶颈,对行业收入贡献较为有限。针对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发展现状、《指引》影响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等,近日多家期货公司接受了期货日报记者采访。

三大痛点制约发展

期货交易咨询业务虽然是国内期货公司的创新业务之一,但“知名度”一直不高。多位期货公司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业务虽起步早,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下,近年来其发展速度与规模不及其他期货公司的创新业务。

回顾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发展历程,中国国际期货研究院负责人李冰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便已起步,起初主要是提供市场行情、交易规则等基本信息服务。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出台《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纳入监管,明确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定义、机构准入条件、年检制度等,为该业务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证监会2011年发布《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后,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大有期货投研咨询中心主任朱运攀告诉记者,该办法实施初期,行业参与热情较高,对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充满期待。但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期货交易咨询业务逐渐沦为期货经纪业务的“附属品”,业务收费文化难以建立。

据记者了解,作为期货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收入占比却长期低于1%。2018年至2022年,该业务年度收入在1亿元至1.8亿元小幅波动,5年累计收入仅有7.17亿元,约占期货公司主要业务总收入的0.065%。

谈及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未能成为期货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朱运攀表示,“同质化服务明显”“专业人才短缺”“客户付费意愿低”是制约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快速发展的三大痛点。

“对产业客户来说,其核心需求是风险管理,而此前期货公司的服务侧重短期行情判断,且鲜有业务人员既具备丰富的交易经验又对产业有深度理解,导致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中州期货研究所所长金国强也认为,目前,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是期货公司的服务供给和能力与行业需求错位。此外,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期货经纪业务需要交易咨询服务的免费加持,而交易咨询业务又面临投入大、产出低的窘境,这种矛盾使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发展陷入尴尬。

李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补充说:“因期货及衍生工具具有较强的杠杆,风险等级较高,因此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性、合规流程、风控把握等均有较高要求,这导致很多期货公司对该业务望而却步。”

不过,记者采访了解到,十余年来,期货交易咨询业务也丰富了期货公司的服务工具与手段,虽然规模较小,但业务运作日趋规范,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也日渐清晰。

厘清边界,激活专业服务动能

在上述受访人士看来,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正处于深化发展、提升专业内涵的关键时期。2022年期货和衍生品法出台,明确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修改为“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未来,随着《指引》正式实施,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将步入规范发展的新时代,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合规风险与创新瓶颈。

“《指引》让期货公司展业有迹可循,并更有信心了。”朱运攀认为,《指引》通过明确业务范畴、操作规范与权责边界,为期货公司开展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提供了清晰的合规依据。

李冰也表示,后续期货公司可在合规框架下创新服务模式,运营风险将大大降低,这是期货交易咨询业务能够扎实落地、快速发展的基础。

此外,金国强告诉记者,《指引》首次明确了公域和私域的服务边界,公域仅限于投教,私域才能提供交易建议,为期货公司拓展收费的研报服务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指引》还要求交易建议在私域的传播,需对客户进行适当性认定并签署交易咨询合同,为交易咨询业务市场化定价创造了条件。

朱运攀表示,《指引》将推动期货公司完善内部风控体系与服务标准,提升业务规范性与专业水平,从而引导期货公司研发差异化、可付费的咨询产品,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专业化、差异化成未来方向

随着传统经纪业务承压,不少期货公司正致力于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而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有望成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抓手之一。上述受访人士表示,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目标下,未来期货公司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合规体系为保障,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个性化服务,推动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李冰认为,随着金融市场日益成熟,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将从经纪业务转向咨询、财富管理等非通道业务。《指引》将引导行业提升投研产品的专业度与丰富度,如探索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风险管理方案、针对个人投资者的定制化培训体系等。

“未来,期货公司首先应清晰客户画像,精准市场定位,如面向产业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面向机构以策略服务为核心、面向C端以交易培训为核心。其次,明确私域专业服务的收费标准和价值主张,逐步培养客户为专业研究付费的习惯。最后,选准服务赛道,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力,如在风险管理方面,重点打造期权工具应用和动态套保系统;在策略服务方面,利用AI在基本面量化领域进行策略创新。”金国强建议。

金国强提醒,专业人才是期货交易咨询业务的核心,期货公司需要培养既懂期货又懂现货的复合型人才,并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防止人才流失。

朱运攀认为,未来期货公司可借鉴境外的CTA(商品交易顾问)模式,围绕产业链需求整合交易咨询、资产管理、场外衍生品等服务,构建“咨询导入—资管执行—风控反馈”的服务闭环。

金国强也认为,未来只有让期货交易咨询业务与公司的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紧密协同,才能使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多种金融工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收益,从而形成商业闭环。

总体而言,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随着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持续深化,以及产业客户风险管理需求的日益精细化,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将迎来以专业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广阔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