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潮正在进行时
【来源:虎嗅网】
过去二十几年,留在北上广深是大多数年轻人共同的执念。
相较于低线城市和农村老家,一线城市不仅意味着更开放的氛围和更完善的公共资源,也意味着更高的薪资水平,以及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全国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流向,长期呈现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其中2010~2020年是一二线城市扩容的高峰期,珠三角、长三角等核心区域常住人口增速远超中国人口自然增长,而东北、西北等三四线城市集中的地区人口则持续净流出。
近些年,这个趋势已经生变。“逃离北上广”已经不再是热门的讨论话题——因为人们已经真的这样做了,现在更多的是类似“鹤岗躺平、惠州海景”这种实操阶段的讨论。从前被视作必须离开的低线城市甚至农村,都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部分选择。
对于那些有创业意愿的人来说,返乡正在成为他们新的选项。近10年来,返乡创业人群规模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返乡创业人数为242万,2020年达到1010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1430万。
上一轮增长的引擎在大城市。农村和小县城作为土地、产品和劳动力的提供方,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输送燃料。而如今,越来越多从大城市归来的年轻人,正带着知识、经验和资源,把新的燃料倒回家乡的炉膛,点燃县域和乡村经济的增长。
逃离
在北上广深,年轻人能拿到小县城几倍的薪水,享受更丰富的娱乐与消费,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乡镇里完全没有的发展空间。但近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饱和和产业的下沉,大城市的相对优势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
不少返乡的打工人惊讶地发现,县城的面貌早已不同往日。修葺平整的道路,遍地开花的商圈,以及随处可见的奶茶店、咖啡馆、健身房,都成了新一代小镇青年生活的日常。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一二线的消费与娱乐,如今在低线城市都已经有了足够好的平替。
如今大城市和乡镇在生活质量上的差距,实际上已经被进一步抹平。通过电商和社交媒体,小县城和农村已经可以获得与大城市相同的信息和商品,城乡边界正在被手机和物流打通。
大城市曾经最吸引人的“高薪神话”也在退潮。过去十年,为一线城市创造了大量的高收入岗位的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近年经历了集体降薪。根据《南风窗》等媒体报道,近两年金融、互联网等高收入人群薪资普遍下滑。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城市打工人降薪或裁员的内容也受到大量关注。
小红书讨论降薪、裁员的帖子增多
一方面是不断减少的薪资和机会,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在大城市生活的“性价比”已经越来越低。
有两类典型人群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坚定选择:一类是主动“躺平”的务实派,他们厌倦了内卷,回乡只为寻求一份稳定与松弛;另一类则是心怀希望的奋斗派,他们意识到留在大城市也难以实现突破之后,选择把积累带回家乡创业。
这些创业者离开大城市并非冲动,而是算账之后的结果。
一线城市经过多年发展,产业格局早已固化,餐饮、零售、教育等传统赛道竞争激烈、成本高企,加上薪资下降与人口外流,消费开始走弱,这些都让大城市的创业土壤已经变得贫瘠。
最直接的数据对比就是,去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3.1%,北京下降2.7%,而全国仍增长3.5%。
今年上半年,北京餐饮住宿业利润总额降幅达67%,上海虽实现同比增长,但整体利润仍不及2023年水平。与此同时,北上广深的房价自2021年高点以来普遍回调30%以上。相比之下,县城虽然规模有限,但正在增长和产业升级阶段。
从去年开始,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速均已超过大城市,特别是农村增速更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4年的8383元增长至2024年的19280元,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7%,高出城市居民3.1个百分点,城乡消费支出比也从2.38缩小至1.79。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机会开始被创业者们看见。相比大城市,县域仍存在大量空白需求,从社区团购、母婴早教到特色餐饮,许多细分领域都在等待新的供给者,再叠加各地出台的返乡创业扶持政策,让“回家创业”不再只是理想主义的浪漫,而是更可落地的现实选择。
机会
不同于上一轮以土地与劳动力为核心的乡村经济,如今的返乡创业大潮,更多集中在数字化与本地产业的结合上。
农业、手工业、各类文化传统产业,正被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年轻创业者重新激活。
过去,农人、手艺人往往只负责产品的生产,无法决定价格,更难以直接触达市场。中间层层盘剥,使得利润大部分流向渠道与经销商,产品的供给方却被困于底层。
如今从城市返乡的创业者们,开始通过互联网打破旧秩序。他们通过内容创作,用流量取代传统渠道,让生产、销售、品牌等全链路都完成了重塑,价值链被重新分配。
有35岁大厂员工离职回乡卖脐橙,年销售额破千万;有医学生回乡卖非遗手工艺品,月销售额超过50万。寿光彩椒、遂溪火龙果、惠来鲍鱼、仙居杨梅等许多原本滞销的农产品,正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间成为“网红爆款”,成交额成倍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2%,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7%。其中直播电商的表现更为突出,《2025丰收节抖音电商农产品消费白皮书》显示,过去一年,直播间讲解农特产的时长累计达3574万小时,搜索和货架场景带动农特产品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95%与54%。
随着电商规模的扩大,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也已经发展得更加成熟。
除了“互联网+”模式,县域服务业也在快速崛起——民宿、咖啡馆、宠物店、艺术工作室、酒馆、互动农场等新兴业态在小县城和村庄不断涌现。美团对50个县域样本的调查显示,去年1-10月,县域多个新业态实现增长,其中咖啡、丽人、宠物类订单量增幅超1倍,相关商户增速也超过50%。
十几年前一些只属于一二线城市的业态,现在放在县城同样适用,甚至更容易“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业态让乡镇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也推动了本地消费升级,许多人更是不用远赴大城市,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创业的舞台。
难题
返乡创业的故事听起来诱人,但要在现实中走通,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小县城和农村的创业环境,仍然存在许多现实约束。首先就是资金、资源与人才的稀缺。
福建省一项针对返乡创业青年的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存在融资渠道有限、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同时县域企业难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这让许多创业项目在起步阶段便陷入困境。
此外,不少县域始终存在产业配套供应链不完整的问题。以福建永春县为例,当地创业者尝试通过电商销售瓷器产品,但由于陶瓷生产环节技术门槛高,配套资源有限,导致供应链无法形成规模,创业者只能承担更高的生产和运输成本。
类似这种“孤岛式创业”,是目前县域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主观层面,返乡创业者同样面临挑战。部分人对产业规律缺乏了解,未做充分调研便匆忙入局。一些创业者看到家乡游客增多,就盲目投资民宿和农家乐,却忽视当地缺乏吸引人的自然资源,最终无法回收成本;一些选择互联网创业的青年,则面临涨粉难、变现难、平台抽取利益过多、利润薄等等问题,大多数项目都是在一年内便宣告搁浅,有创业者甚至因此背负不少债务。
机会与挑战从来是并行的。县域市场竞争较小,租金、劳动力等成本更低,而且在大城市消费增长趋缓的当下,县域消费反而持续焕发活力,这些都为创业者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再加上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平台的帮助,返乡创业客观上依然存在机会。
去年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五年要在全国培育约1000家县域数字流通龙头企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创业创新。
这些政策的落地,正在逐步改善返乡创业的外部环境。
电商平台也开展了一系列助农行动,比如抖音为生鲜品类提供免佣政策,并以流量扶持、返还推广费等方式降低创业门槛;拼多多通过“农云行动”计划带动数千万农业生产者参与数字经济;快手推出“兴农计划”,在开店、流量与产品供应等多个环节给予扶持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正看好乡村和小县城的未来,这些年轻人们曾经拼命想逃离的地方,正在重新成为可以施展抱负的舞台。只是机会并不代表确定性,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仍然有大量的能力短板需要补齐,更需要以长期主义心态扎根本地。
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不仅需要能力,也需要时间。毕竟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不仅需要能力,也需要时间,一腔热血从来都只是必要非充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