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市值达2.75万亿元领涨银行股 估值修复行情能否持续
【来源:东方财富】
10月22日,A股银行板块逆势走强,农业银行(601288.SH)股价收报8.09元,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达2.75万亿元。这已是该行连续第14个交易日收涨,且市净率升至1.06倍,打破国有大行长期“破净”的困局。
截至收盘,银行板块(WI.882115)整体表现亮眼。江阴银行涨超3%,中信银行、苏农商行、浙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涨幅居前。Wind数据显示,银行指数当日上涨0.93%,跑赢大盘1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农行市值登顶和估值修复并非偶然,这既是市场对银行板块价值的重估,也是资金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结果。未来,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避险情绪升温的背景下,以及长期资金持续配置的推动下,银行股具备相对和绝对收益优势。
农行“14连阳”市值续创新高
10月20日,农行总市值达到2.71万亿元,股价以7.75元报收,超过工行,亦超过每股净资产7.65元,这是大型银行阶段性以来首次股价超过每股净资产值。两天后的10月22日收盘,农业银行股价继续上涨,收盘价达到8.09元,总市值达到2.75万亿元,且市净率升至1.06倍。
事实上,农业银行的市值攀升此前已有征兆。早在2023年6月,该行市净率就已超过工行,且这一优势在今年7月后持续扩大。截至10月22日,农行A股年内涨幅已达51.05%,远超工行年内12.14%的涨幅。
股价表现方面,农行A股近期创下“14连阳”的强劲走势;H股同样表现不俗,连续10个交易日上涨。市场人士戏称农行为“银伟达”,因其股价走势堪比科技股。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农行的股价持续上涨主要受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是优质资产带来的高股息率,成为资本持续流入的核心吸引力;二是稳健的业绩表现,为股价上涨提供坚实支撑。
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表示,从整体行情来看,6月22日以来,中证1000和中证2000涨幅较大,相对于全市场,农行A股不算超额上涨。
在估值层面,王先爽认为,市场对银行股市净率不超过1倍的认知属于历史惯性。长期以来,银行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被市场放大,导致估值被压制。但从长期投资回报来看,银行板块的经营韧性和复利效应显著,其年化收益和历史增速均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为银行股估值重估提供了合理依据。
多重因素助推银行板块估值修复
农行持续走强的背后,是银行板块迎来估值修复行情。这种复苏背后,是长期资金增配、基本面企稳与市场风格切换的三重因素共振。
首先,长期资金的持续入场构成了最坚实的购买力支撑。光大证券银行分析师王一峰指出,当前保险、AMC、产业资本已形成“三股力量”增持银行股。
具体来看,险资方面,除平安集团外,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三季度分别增持邮储银行(H)、交通银行(H),持仓市值均超50亿元;AMC机构动作更为频繁,中信金融资产连续增持中行(H),长城资产加码建行(H),东方资产不仅增持浦发银行股票,更通过可转债持仓派驻董事推动权益法入账;产业资本则聚焦区域城商行,青岛国信、南京高科、苏州国发等地方国资平台,均对属地银行实施了亿元级增持。
这一增持潮的背后,是资金属性与资产属性的精准匹配。“2026年初非上市险企将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通过OCI(其他综合收益)账户配置高股息资产可规避市值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银行股正是最优选择。”王一峰测算,仅险资就有望为银行板块带来每年千亿元的增量资金。
外资的配置逻辑与之相似,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外资持股前十的A股公司中银行占据7席,南京银行、工行、农行的外资持股量均超10亿股,外资对银行股的持仓占比也进一步提升。
基本面的稳健复苏则为估值修复提供了业绩支撑。湘财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郭怡萍测算,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增速预计为1%,盈利增速1.5%,较上半年的0.8%显著改善。收入结构呈现“息差筑底、中收回暖”的特征。净利息收入降幅收窄至0.5%,主要得益于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带动对公贷款增长,以及票据融资冲量行为减少后贷款收益率回升;非息收入增速虽放缓至4.8%,但资本市场回暖推动基金代销手续费同比增长12%,债券投资浮盈“以丰补歉”缓冲了债市波动的影响。
资产质量的担忧缓解更为关键。长期以来,房地产风险与地方债务问题是压制银行估值的核心因素,而当前这两大风险均出现边际改善。郭怡萍指出,银行存量对公资产风险有效化解,同时息差压力缓解及中收稳健增长,预计三季度银行业净利润增速较上半年稳中有升。
此外,市场风格切换成为估值修复行情的催化剂。郭怡萍认为,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100%关税,引发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单日跌幅均超3%。而银行板块凭借低估值、高股息的防御属性逆势上涨1.2%,重现了今年二季度的行情特征——当时A股银行指数上涨12.6%,跑赢沪深300指数1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科技成长板块的估值压力日益凸显。
筑底期的风险边界
尽管短期行情向好,但机构对银行板块的后市走向仍呈现差异化判断。多数分析师认为,板块已进入筑底期,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有望迎来确定性配置窗口,但业绩节奏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需警惕。
在中信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肖斐斐看来,银行三季度报将延续企稳格局,息差积极、不良生成稳定,投资收益环比或有回落,但业绩同比增速将保持稳健。随着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回落,银行股兼具绝对和相对收益优势,性价比显著提升。
“三季度资产负债向大行集中,中间业务收入修复,预计大型银行表现将优于板块整体,银行板块已进入筑底期。”广发证券分析师倪军则认为,考虑年底及明年初的配置资金需求,这一筑底期或延续至年底。债市阶段性反弹和投资收益释放,将在年报后逐步体现,为明年一季度银行板块投资机会奠定基础。从历史数据看,银行板块的“春季行情”往往与保险资金“开门红”周期叠加。
此外,风险因素仍不可忽视。市场人士认为,其一,债市波动可能引发投资收益波动,10月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上行,部分银行债券持仓浮盈或缩水,可能影响三季度利润表现;其二,房地产销售复苏不及预期若持续,可能导致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其三,中美经贸摩擦若进一步升级,可能引发市场流动性收紧,影响银行股的估值修复节奏。
在投资标的选择上,机构形成了“大行打底、区域择优”的共识。郭怡萍建议重点关注两类标的:一是以农行、邮储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其较高股息率与稳健的ROE构成“安全垫”;二是区域经济韧性强、业绩确定性高的城商行与农商行,江苏银行(长三角经济圈)、成都银行(成渝双城经济圈)、沪农商行(上海自贸区)等标的,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