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4 日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价学长,作者:造价学长,原文标题:《“我们终于背叛了工地”:一代年轻人的集体退场,与一个时代的落幕》,题图来自:AI生成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上工地,干活儿的全是中年人,只有极少数的机械驾驶员是年轻人。以前我才毕业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年轻的面孔,甚至还有高中都没上完的,但近年来,好像没有了。

所以学长想和大家讨论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为什么工地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集体退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建筑业农民工平均年龄已高达48.1岁。当我们谈论未来时,是谁在为我们一砖一瓦地建造未来?

“逃离工地”,是这代年轻人最清醒的选择

曾几何时,工地是无数农村青年进城的第一站,是力气换钱的直接通道。但今天,年轻人用脚投票,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我不是怕吃苦,是怕苦得没有尊严”

  “在工地上,你感觉自己是‘工具’,不是‘人’。”

——前钢筋工小林,现外卖骑手

风吹日晒、汗流浃背,年轻人并非完全不能忍受。他们无法忍受的,是粗暴的管理、拥挤的工棚、毫无隐私的生活,以及那种被固化在社会底层的“身份感”。相比之下,穿上骑手服,戴上头盔,他们在城市街道中找到了更多的自由和“隐形”的尊严。

“日薪500的‘高薪’,是一场精心计算的骗局”

“看着日薪高,但下雨没活、年底被欠薪、没有五险一金,算下来还不如有保障的月薪5000。”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转行做新媒体

工地的高薪,是建立在无保障、无福利、不稳定的基础上的。年轻人会算一笔精细的“人生性价比”账:用全年无休的超强度劳动,换一份看似可观却毫无抗风险能力的收入,这笔买卖,不划算。

“我的未来,不应该只有水泥和砖头”

  “在工地上,我看不到晋升的阶梯。但在公司里,我从专员到主管,路径清晰可见。”

——从抹灰工自学转行IT的阿杰

工地的职业路径太模糊。从“小工”到“大工”再到“包工头”,这条路狭窄且充满不确定性。而新兴的数字经济和服务业,为年轻人提供了看似无限的、可规划的上升通道。他们渴望的,是“成长”,而不仅仅是“生存”。

时代的岔路口:工地被谁“打败”了?

年轻人的逃离,并非单向的抛弃,而是被其他赛道“虹吸”的结果。

  • 服务业的“降维打击”:外卖、快递、网约车、直播……这些行业提供了时间相对自由、入行门槛低、人际关系简单、收入即时的工作。这是一种对传统体力劳动的“格式化”竞争。

  • 教育的普及与观念的升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在今天演化成了对“白领”身份的集体追求。整个家庭倾尽全力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是让他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地的。

  • 独生子女的“不能”与“不忍”:作为家庭的中心,他们承载着两代人的期望,也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呵护。父母的一句“我们舍不得”,就足以关上通往工地的大门。

无声的报复与必然的升级

年轻人的集体退场,是一场无声却力量千钧的报复。它报复的是那个依靠人口红利、忽视个体尊严、缺乏技术创新的旧模式。

这种“报复”,正在倒逼一个古老行业进行痛苦却必需的“刮骨疗毒”:

1. 工资被迫上涨:用工荒成为常态,人力成本急剧攀升,这是市场最直接的调节。

2.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建筑机器人、无人机测绘、BIM建模、装配式建筑……当年轻人不愿干,就让机器来干。这是成本倒逼下的产业升级。

3. 职业化进程加速:未来,“建筑工人”将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变。拥有专业技能、持证上岗、享有完善社保和培训体系的职业化道路,是吸引新一代人的唯一途径。

这不是背叛,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所以,当我们谈论年轻人离开工地时,我们不是在批判一代人的“不能吃苦”,而是在见证一个时代的进步。

他们背叛的不是汗水与奋斗,而是那种看不到希望的生存方式。

这场“逃离”,是年轻人奔向更体面、更有尊严生活的个人奔赴;也是中国建筑业告别血肉长城,走向技术与效率的产业奔赴。

总有一天,我们盖房子会像搭积木一样精准、高效、安全。到那时,我们或许会感谢今天这群“背叛”工地的年轻人,正是他们的“不愿”,才加速了那个更好时代的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价学长,作者:造价学长